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转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转语

又称“语转”、“语之转”。训诂术语。用来指一些因时、地或其他原因,音有转变而义未变的词。杨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首先使用。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铤,空也,语之转也。”清代戴震著《转语》20章,以之名书。程瑶田撰《果赢转语记》,王念孙撰《释大》,章太炎著《文始》等,都用了这一术语,用以指称“直转而义通”的词。

转语

转语

(一)训诂术语。指因时代、地域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如《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转语有三种情况:
❶声母发生变化。如《方言》卷三:“䒠、荛,芜菁也。”郭璞注:“丰音蜂,今江东音嵩,字作菘也。”“丰”,《广韵》东韵、敷母;“菘”,东韵、心母。
❷韵发生变化。如《方言》卷一:“怃、㤿、憐、牟,爱也。韩郑曰怃,宋鲁之间曰牟。”“怃”,上古为鱼部、明母;“牟”,幽部、明母。
❸声和韵都发生变化。如《方言》卷二:“劋、蹶,狯也。楚郑曰𫇭。”郭璞注:“𫇭亦狯,声之转也。”“狯”,上古为月部、见母;“𫇭”,歌部,匣母。四是合音。《尔雅· 释草》:“红,茏古,其大者。”郭璞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二)训诂著作。清代戴震著。二十章,已失传。今存一序,阐述作者著此书的目的与研究方法。序中说:“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余以谓犹阙一卷书,创为是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此书重在“以音求义,不限形体”,讨论词语通转问题,为探索语源开辟了一条新路。这种主张与方法由作者的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等继承了下来。

☚ 异名   代语 ☛

转语

(一)扬雄《方言》之术语。指因时地不同而产生音变的方言词。例如《方言》卷十: “㷄,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都是“火”的音转。音转而义不变,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变体。有人亦称之为“语转”、“声之转”等。例如《方言》卷十一: “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璞注: “此亦语转耳。”又《方言》卷十: “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郭璞注: “声之转也。”(二)概指词语的音义通转。如清人戴震在其《转语》一书中,把“转语”分为“正转”和“变转”两种。他不仅象扬雄一样用“转语”说去解释方言词,而且还借以推求古音古义,以求全面考察词与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转语”说有助于探求同根词。例如《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这几个被释词之间是语转关系。其中“溪、谷、沟、浍”是双声相转, “渎”和“谷”是叠韵相转。它们都是由同一个语根经音转义变而派生出来的同根词。(三)训诂著作。二十章,清·戴震著。今不传,仅存一序。根据其序推知,该书专论词语的通转问题, “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试图从音义两个方面来探求词语之间的联系。其将转语分为“正转”和“变转”两种: “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同位,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声母的发音方法相同)。该书虽失传,但作者的主张为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等所继承。

传话

传话

传语 传言(传言送语) 传嘴 言传 通词 通语 架话
受人嘱托,把某人的话、情况等告诉另一方:致 移告 转告 转达 转语
 传话,转告:寄语
 表示转达别人的话:说是
 陈说转达:陈达
把消息、话语等转告给别人:传告
 奔跑着相互传告:奔告 趋赴 奔走相告
托人传话:寄声
不敢明说,私下传话:鼓咙胡 鼓龙胡
喧哗传言:哗言
传话快,不能保守秘密:快嘴快舌
传话失实:丁公凿井
(把一方的话转告给另一方:传话)

☚ 传达   宣告 ☛
转语

转语

(1)训诂学术语,也叫“语转”“声转”。因时间、地点不同或其他原因而发生音变的词。如《方言》卷十:“㷄(hui),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𤈦(hui),火也。”这里说“㷄”“𤈦”都是“火”的方言音变而形成的词。(2)语法学术语。在古汉语里指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如《汉书(高帝纪》:“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刘淇《助字辨略》卷二:“诸‘然’字,并转语也。”《汉书》这段话所用的三个“然”字,《助字辨略》解释为“转语”,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转折连词”,相当“然而”“但是”。

☚ 通语   代语 ☛
转语

转语

(清)戴震著。20章。为探求语源之作。书已不传。《戴东原集》有《转语二十章序》。

☚ 迭语   骈字分笺 ☛

转语

又称“语之转”。指因时、地不同而语音有转变的同一个词的变体。如《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又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璞注:“此亦转语耳。”

转语

转语

书名。廖海廷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本书以声为经,以义为纬,先立一本字为主,将同声同义字共贯一处,分立近450个条目,见之于目录者约有3500多字或词,未及收入目录而文内衍生或引申之字又有1000多。它继承王氏因声求义之法,对联绵词、复合词和单音词进行释训,利用转语对语言文字予以深入地探索,这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词汇发展史和词汇学有重要价值,成为一部词源探求的学术专著。

☚ 中国语言学大词典   转注论 ☛

转语

语言学术语。西汉扬雄《方言》中最早使用。指因时间变迁或地域不同、语音发生了转变而出现的方言词。如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东晋郭璞注:“倯犹保倯也。今陇右人名孏为倯。 相容反。”卷十:“㷄,火也。 楚转语也。犹齐言‘𤈦,火也’。”转语的特点是音转形换而义不变,所以出现于各方言区的转语与衍生它的通用语应是同义词,只是使用范围不同。转语不仅仅为各方言区从通用语中衍生,各方言区内部也会自相衍生。 如卷十:“𫄬、末、纪,绪也。 南楚皆曰𫄬,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转语在郭注中又称为“语转”或“声之转”。如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郭注:“声之转也。”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注:“此亦语转耳。”《方言》对转语的记载和解释,说明作者扬雄在整理和研究方言当中,已认识到了汉语词汇之间的语音关系及演变关系,对于研究汉语词汇与语音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清戴震就是在此基础上并沿用其名而写成了专门研究汉语词汇音义通转的《语转》一书,创立并大大推动了汉语词汇音义关系及近现代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和成就的取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