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转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转注

六书之一。许慎 《说文解字·叙》: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界说不是十分清楚, 书中又没有注明哪个字是转注, 故而后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莫衷一是。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把从唐代到现代的几十家转注说归纳为3派:(a)主形派——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b)主义派——以清代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 (c) 主声义派——以章炳麟为代表。 现代人们讲汉字构造多不讲或少讲转注, 有人认为不讲转注完全可以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 转注, 过去多认为是造字法; 自从清代戴震提出 “四体二用说” 之后, 一般认为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参见 “六书”。

转注

转注

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文字学家对转注的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五种观点:
❶主形派。认为“转注”是指部首相同的字。“建类一首”就是同一部首;“同意相受”就是《说文解字》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徐锴和江声等为这一派的代表。
❷互训派。认为“转注”就是同义词互训。如“悟”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觉”,“觉”又训为“悟”;“蝗”训为“螽”,“螽”又训为“蝗”等等。戴震、段玉裁等为这一派的代表。
❸同源派。认为“转注”就是有共同来源、在声音和意义上都有联系的词。如“火”与“毁”,“天”与“顶”,“弱”与“柔”,等等。章太炎、黄侃等是这一派的代表。
❹引申派。认为“转注”就是字义引申。朱骏声修改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和例字,认为转注是“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一书即持此观点。
❺“加注意符”说。戴君仁认为“转注”即形声字中之“声兼意”者,实文字孳生大法。其说见《中国文字构造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孙雍长的观点近似,认为“转注”是在原字上添加意符形成新字,是造字之法,见其著《转注论》(岳麓书社,1991年)。

☚ 谐声   假借 ☛

转注

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的解释,历来争论颇多。从唐到现在,不下数十家,归纳起来大体有三派。❶主形派。清代江声《六书说》认为: “类”就是部首,即《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 “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建类一首”指用同一个部首作义符; “同意相受”是说同一义符的字,其意义是相同的,故可以“相受”。
❷主义派。认为凡是可以互相训释的字都是转注字。清·戴震《戴东原集·与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 “(转注)犹曰互训云尔。”例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些字都有“始”义,可以互训,故认为是转注字。
❸主音派。章太炎《国学略说·小学略说》: “所谓同义相受者,义相近也;所谓建类一首者,同一语原之谓也。”他认为转注字是指意义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从许慎所举的例子来看,转注可以解释为同一部首中,声音相近、意义上可以互相注释的字。例如“考”、“老”都在“老”部,两字的声音是迭韵关系,意义相同。所以《说文解字·老部》: “考,老也。”“老,考也。”“老”和“考”是转注字。

转注

古病名。又名传尸。《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 “传尸,亦名转注。”详转疰、传尸条。

转注

出自《外台秘要·卷十三》。即劳瘵而向它处流注者。

转注

057 转注

六书之一。《说文·叙》: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人对转注的解释不一。清代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如《说文》:“考,老也。”“老,考也。”辗转注释,所以叫“转注”。但也有人认为“建类一首”讲的是造字问题,认为转注是造字时把由语音变异而形成的同义词在字形上标示其联系的一种方法。如“考”与“老”,意义基本相同,由于语音上的变异,原来的“老”又产生了 “丂”音,于是分化出 “从老,丂声”的“考”字。又如“颠”与“顶”,也是由于语音变异分化出的同义词。像这样的同义词在造字时用同一偏旁联系起来,就构成转注字,可以互训。按这种说法,转注仍只是产生新字的一种途径,而不是造字法。从构造上看,“老”是象形,“考”是形声,“颠”与“顶”也是形声。清代朱骏声给“转注”下了一个新定义。《说文通训定声》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意谓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义时,不另造一字,就是转注。令本是“发号” 的令,后来引申为 “县令” 的令; 长本是 “久远”的长(cháng),后来引申为“滋长”的长(zhǎng)。“令长”本是许慎用作假借的例字,朱骏声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

☚ 形声   假借 ☛
转注

转注zhuanzhu

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传统的观点认为“建类一首”是指将字按偏旁归类分部,每部立一部首;“同意相授”是指字与字之间意义互相关联。《说文》举“考”、“老”为例,二字部首相同,意义相通。古人称父为“老”,父死称“考”。《说文》:“老,考也。”“考,老也。”二字互为训释。后来又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转注与词义引申有关。由一个词义派生的一个或几个新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共用一形,有的则另造新字来代表。新造字往往沿用原来的声符而改变义符,如“爬”和“耙”;“赴”和“讣”等。有人认为转注与词的音变分化有关。一个词或因时代发展,或因方音不同,读音有变化差异,于是便以本字为基础加注声符或改变声符,以适应这一语言现象。如“父”和“爸”、“豕”和“豬”、“颠”和“顶”、“迎”和“逆”、“你”和“侬”、“琱”和“琢”等等。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就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而言,而不是就单个字的形体结构来说的。转注虽然与造字有一定关系,但它不是一种新造字方法,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 假借   本字 ☛
转注

转注Zhuanzhu

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这种造字法的说解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他所举的例字是“考”和“老”。由于这一说解不易把握,《说文解字》一书中又未在有关的字下注明“此为转注”,因此对这种造字法的理解历来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类”指物类、事类,“首”指形体部首,所谓“建类一首”是说把字按偏旁归类分部,每部立一部首;“以意相授”是说同部之字意义则互相关联。分析“考”、“老”二字,正是同属老部并彼此互训,即“考,老也”,“老,考也”。另一种观点认为转注与词义引申密切相关。所谓“首”即指同一主要意义。由一个词义派生出的一个或几个新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共用一形,即词的引申义;有的则另造新字来表示新义,新造之字往往沿用原来的声符而改变义符,这就是转注字。如 “爬”与“耙”、“赴”与“讣”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转注字与词的音变分化有关, “类”即声类, “首”即语根,转注就是按词的音类找出一个语根, 来造出这一语根发展出的所有的同源字的造字法。转注字就是由某一语源派生出的表示新义新词的同源字。这些字虽然形体各异,但所表示的语词同根, 仍属同一词族, 故意义彼此相通。这样理解转注,则此造字法的枢纽在语音,基础在语根。分析“考”、“老”二字,古代同韵,且意义相关,是由一个共同的语根造出的同源字。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就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而言, 而不是就单个字的形体结构而说的, 因此无法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出哪个字是转注字。目前,对转注究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这一问题的认识, 学术界仍有分歧。(参见,“六书”条)

☚ 形声   假借 ☛

转注

六书之一。《说文·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原释语过于简略,历代说法分歧很大。集中在对于“类”的概念理解不同。主要有三大派,一为主形派,认为类即部首,凡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二为主义派,认为类指义类,主张凡可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三为主声派,认为类即声类,指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又相同的字为转注字。

转注zhuǎnzhù

见《外台秘要》卷十三。即劳瘵。详该条。

转注zhuan zhu

mutually explanatory or synonymous characters—one of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转注

mutually explanatory;synonymous characters


转注

mutually explanatory;synonymous characters


转注

mutually explanatory

转注zhuǎn zhù

tuberculosis

转注

文字学术语。六书之一。其涵义在六书中是唯一有争议、而且争议最大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个为之下了定义以后,至今众说纷纭,既不统一,也不清楚,各种说法共有数十种之多。归纳起来,可分两大派:一派是对许慎的定义进行阐释,另一派是脱离或基本脱离许说进行探讨。许慎的定义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这一定义隐晦难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又来用转注具体分析任何汉字,只有所举“考老”二例,故给后人留下了重重疑问。不说别的探讨者迄无令人公认的定论,就是尊许派仍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两派当中,以前者历久人多,后者时短论寡。综合两派,主要有以下五说:(1)主形说:以北宋徐锴和清人江声为代表。他们认为,“类”即部首,“建类”就是分部,“首”指某一具体部首。《说文解字》以分部而统字,总分为540部,即以540字为总部首。每部各统若干文字,其中诸字均以统属它们的部首作为形符,此即“建类一首”;每部内的字,意义俱从该部部首之义得来,且与部首意同。如“老部”除“考”字外,又有“耆、耋、耈”等字,均与“老”同意,可以“相受”,此其字义皆“受”于该部部首,这就是“同意相受”。许慎所举“考老”二例,是举一概余之意。(2)主义说(互训说):以清人戴震、段玉裁为代表。此派纯从许慎定义出发进行阐释,认为转注“犹曰互训云耳”(戴震《戴东原集·与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些字都是“始”的意思,可以互训,所以都是转注之字。(3)引申说:以清朱骏声为代表。认为转注就是引申。如“令”字,本义为发号施令,由于引申而转为官名“县令”之义,不另造字。朱氏甚至改造了许慎的定义,为“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说文通训定声》)。(4)主音义说:以近人章太炎为代表。章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许慎说法的约束。他认为,“类即声类,首即声音(或曰‘语基’即语原)”(《国语略说·小学说略》),转注字是由于语音的变化发生的。人们对语原则一而语音不同的词依据变化的语音分别所造的字,叫转注字,也就是说,转注字是一些意同音近的字。(5)造字说:以今人陆宗达为代表。他认为许慎所谓“建类一首”,“似指全书分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而言”;所谓“同意相受”,“则指这些字的训义互相关联”(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转注实即“为从某一语源派生的新词制造新字”,“这是汉字发展的一条重要法则”(同上)。他还归纳了转注造字的三种情况,为“第一,因方言殊异或古今音变而制字”,“第二,因词义发生变化而制字”,“第三,为由同一语根派生的相互对立的词制字”(同上)。以上是历代学者对转注的几种代表性不同认识,以主义(互训)说的影响为最大。这些说法由于都是在许慎定义或转注两字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论述均无别的原始材料,缺乏令人普遍信服的充足证据和透彻分析,故或者拘于许说,或者离于许说但系出推测,实在都还只是发挥性探讨或独立性自创新说,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从转注乃是汉代学者首先认识到并由许慎首次解释、把它当作造字一法所下的定义和在《说文解字》中却未曾用以分析任何汉字及后人长期无人再作别的解释、因而许说实为转注的唯一原始材料等情况来看,研究转注,还是应坚持许说为本,但应当全面,不应局限于定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又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其理相贯。”据此和许慎未用转注具体分析汉字的事实及以上主形、造字二说,我们大体可以明白,许慎所谓“建类一首”,应是为能从形义上归纳成类的汉字各立一个部首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为收集到的9 353个字所立的540个部首,就是这个意思的体现。其每部部首字解说之后,独加“凡某之属皆从某”一句,是用来申明这些部首分别领属该类汉字的,可为力证。由此可以看出,“建类一首”,是谈转注造字从形体上统属各类汉字、建立进一步造字之基础的道理的;许慎所谓“同意”,应指意义相类相关,故所谓“同意相受”,应是说凡某一与某部首意义相类相关但并无其字的新词,即以该类字的部首字作为形符或义类基础结构部分,得到要造的字之形义的基础,然后视音义具体情况另加一个结构部分,造出其字。其所谓“凡某之属皆从某”的话,亦尤能说明此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转注是造字的方法。但与其他造字法很不相同,表现在:第一,它是绝大多数汉字总的和基础的造法,不是就某一具体汉字的造法而言的。造的方法为,以一定量的可以统属所有汉字的独体字作为部首,然后根据具体音义另加字符构成新字。所造出的字,均为合体字,即许慎所说的“字”。许慎说,“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这说明,转注还是一种具有无限造字功能的方法。第二,它是许慎对绝大多数汉字造法的一个总结和对其本质、规律的揭示。这是许慎本人“六书说”中的一个独到贡献。概因于以上两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才没用转注具体分析说明汉字结构。此外,转注二字如就字面意义而言,可释为转加。结合其造字功能与方法,意谓为从形义上归纳成类的汉字各立一个部首以作进一步转生新字的基础,给意义也能归入某类的新词在某部首之下加注一个适当形体以造出新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