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转应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转应曲 转应曲即《调笑令》。唐戴叔伦有词名《转应曲》。此调第六、七句系倒叠第五句末二字,转以应之,故名“转应”。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 卖花声 转声虞美人 ☛ 转应曲《转应曲》即《调笑令》,又名《宫中调笑》。杨慎填词,喜用此调,《升庵长短句》中凡十首之多。他曾自言:“《转应曲》与《宫中调笑》,平仄相合,予常拟之。”(《词品补》)在《升庵长短句》中,此词即标《宫中调笑》。 这首小词,抒写一位女子深闺独处、愁怀无处诉说的意绪。 夜,已经很深了。室内,烛光映照着锦帐罗帏,帐帏之中,隐约可见美人的孤独身影。一起二句,既写环境,又引出人物,构成空房独守、形单影只、“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意境。 第三句由孤独的身影引出这身影的实体——“离人”,即与丈夫离别了的美人。丈夫为什么离开她?是“浮梁买茶去”,还是进京觅封侯?词里没有明说,只以“无语消魂”四字写她遭遇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无语,不是真的没有话说,实际上,她有无限心事要吐诉,但无处诉说。这“无语”之语,使其潜隐之情,更为郁结。内心悲伤愁苦,若神魂离散,谓之“消魂”。“离人”既“无语消魂”矣,遂只有关上房门,将那细雨斜风挡在外面,免得搅人心绪更加烦乱。但这也无法使她的内心得到平静,“掩门”之后,仍然难以进入梦乡,暂时忘怀一切烦恼。“数尽寒城更点”,即点出她一夜未曾合眼。 这首小令,只有三十二字,却三次转韵。先押仄声韵(入声烛、独),次转平声(魂、门),结拍再转仄韵(掩、点)。如此婉转回环,韵虽数易,意仍连属,表达女子的离情愁思,声情谐合,收到良好的抒情效果。杨慎作词,“好入六朝丽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涉笔瑰丽”(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所作小令,“有五代人遗意”(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这首《转应曲》,从意境到字面,都可以与唐五代宋初的名家媲美。 转应曲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离愁的词,它通过对环境气氛与人物神态及活动的具体描绘,把女主人公无限孤独、无比凄凉,消魂落魄、愁苦难耐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首先从那支华丽的蜡烛写起,“银烛,银烛,锦帐罗帷影独”。这只蜡烛散发出皎洁如银的光芒。烛光透过锦帐罗帏,给我们映出了一个孤独的人影。由此引出这首词所要描写的女主人公——思妇。从“银烛”、“锦帐罗帏”这些描写来看,这里是一个非常华美的居室。在这样的环境中想必应该是“画堂春自生”,夫妻和美,鱼水交欢。然而里面住着的却是孤身一人,由此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这个思妇,而是只写了一个透过烛光所看见的孤独的人影,更显得这个思妇的孤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 《陈情事表》 ) ,只有她的影子在跟她作伴。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离人”二字道出了思妇的不幸遭遇,她的丈夫已远远地离她而去。正因为如此,所以她是“无语消魂” ,默默无言,失魂落魄。她本来有千言万语需要向人们倾诉,但独自一人,又能向谁倾诉呢?这一句从思妇“无语消魂”的神态中,深刻地表现了离别给她造成的内心的巨大痛苦。“细雨斜风掩门”,屋外下起了小雨,一阵阵斜风吹来,把门也给掩上了。本来,这位思妇是迟迟不愿去掩门,她总是死不了心,总是怀着那一缕无望的希望在那里期待着,盼望着,希望她的丈夫能突然出现在门前,可是她的丈夫却始终没有出现。现在门被那无情的斜风吹来掩上了,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门掩,门掩,数尽寒霄更点。”门都给掩上了,丈夫是不会再回来了,这孤独的日子可怎么打发啊?在这漫漫无尽的寒夜里,思妇百无聊赖,她一更一更地数着那长夜的更点,来打发这难熬的不眠之夜。这里承接前一句末尾“掩门”二字,迭用两句“门掩、门掩”,反复强调门都给掩上了,不会再有什么希望了,深刻地表现了思妇的绝望。特别是结尾一句,作者以思妇数更点的活动来揭示其内心的愁苦,不言愁而愁自现,深刻含蓄地表现了思妇愁苦难耐的痛苦心情。 此调始于唐戴叔伦的《转应词》 ,原词由边草、老兵、明月、胡笳曲折反复地表达了边关征人的思乡之情,笔意回环,音调宛转。杨慎的这首 《转应曲》与戴词极为神似,非仅貌袭。它通过对银烛,孤影,离人 ,细雨斜风,寒霄更点以及掩门,数寒更的细致描绘,回环往复、丝丝入扣地表达了思妇的离愁别绪。读来使人回肠荡气,哀转愁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