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垫唐宪宗时,每缗扣去若干,谓之跷垫。明除者叫做“跷”,暗跷者叫做“垫”。即后世的所谓扣串。见《新唐书·食货志》、宋高承《事物纪原·布帛杂事·跷垫》。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錢幣單位(附) > 蹺墊 蹺墊 qiāodiàn 亦稱“省陌”、“墊陌”。指流通中不足千文爲一“貫”、不滿百文爲一“陌”之錢。俗謂之“扣串”。又有“長錢”、“短錢”之分。《新唐書·食貨志四》:“會吴元濟、王承宗連衡拒命,以七道兵討之,經費屈竭。皇甫鎛建議,内外用錢每緡墊二十外,復抽五十送度支以贍軍……民間墊陌有至七十者。”宋·高承《事物紀原·布帛雜事部·蹺墊》:“則‘蹺’之起,自唐皇甫鎛也。今俗謂明除者爲‘蹺’,暗蹺者爲‘墊’。”宋·歐陽修《歸田録》卷二:“用錢之法,自五代以來,以七十七爲陌,謂之省陌,今市井交易,又尅其五,謂之依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