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形孟子提出的道德用语。意谓人性体现于形色。《孟子·尽心上》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与孟子的尽心、尽性理论相联系,认为人的肉体存在是天赋的,只有完成道德修养的人才能使之完美地得到实现。后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之一。程颐将人区分为众人、贤人、圣人三种,这三种人在践形上是不同的。他说:“惟圣人然后践形,言圣人尽得人道也。……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践形者惟圣人也。”(《语录》18)朱熹认为践形须尽理,“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 (《回书集注》)明末王夫之以性情关系释践形,认为“形之所成斯有性,情之所显惟其形,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周易外传》一)清颜元率性、复性释践形。他说:“尧舜率性而出,身之所行皆性也。汤武修身以复性,据性之形以治性也。孔门后,惟孟子见及此,故曰形色天性,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存人编》)又用动静解释践形的两种形式。他说:“内笃敬而外肃容,人之本体也,静时践其形也。六艺习而百事当,性之良能也,动时践其形也。”(《年谱》)他把践形当作最高的生活准则,“神圣之极,皆自践其形也。”(《存学编》)这是与他在哲学上主张“习动”的观点相统一的。 践形孟子的伦理思想。《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谓天性皆由形色显现,若形色皆能表现天性,形色与天性一致,便是道德修养的极致。明清之际王夫之亦重践形,并以践形论证理欲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