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运使差遣名。
职源与沿革唐朝先天二年(713)始设水陆运使(《唐会要》卷87《陕州水陆运使》)。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始置江淮、河南转运使(《通鉴》卷214)。北宋乾德间,太祖革唐末、五代藩镇擅留财赋之弊,始遣官充诸道转运使,以收利权(《长编》卷4庚戌、卷6乾德三年三月)。景德三年二月三日,始兼本路劝农使(《长编》卷62丙子)。庆历三年五月十二日,转运使并兼按察使(《长编》卷141戊寅),五年十月九日罢带按察使(《玉海》卷132《庆历按察使》)。南宋沿置(《宋史·职官志》7《转运使》)。
职掌总一路利权以归上,兼纠察官吏以临郡。经度本路租税、军储,供邦国之用、郡县之费;分巡所部,检察储积,审核帐册,刺举官吏臧否,荐举贤能,条陈民瘼,兴利除害,劝课农业,并许直达(《大事记讲义》卷4、《宋会要·食货》49之1《转运》、《宋诏令》卷190《诫敕转运职事诏》)。
品位朝官以上、选历任知州有政绩、晓钱谷文臣充(《宋会要·食货》49之1、《长编》卷368丙申)。北宋河东、河北、陕西三路转运使许乘传赴驿奏事,序位在诸路转运使之上(《宋史·职官志》7《转运使》)。
编制❶北宋前期,十八路漕臣大抵有二员,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两浙各置使、副使,其余诸路或二员正使、或二员副使、或为同转运使,不定。如以两省官五品以上任者,则称都转运使。 ❷元祐元年后,二十三路每路各置正使一员,副使或判官一员。 ❸南宋十五路逐路常置正使一员(《宋会要 ·食货》49之1、2、21)。
简称与别名❶运使。《林和靖诗集》卷1《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按部既优游,时此振衣襟。”按:陈学士指陈尧佐。《长编》卷73丙辰:“两浙转运使陈尧佐。” ❷转使。《宋会要·职官》42之31:“二浙诸路纲运,自有转使领之。”《宋会要·舆服》4之29:“嘉祐三年,诏三品转使朝辞上殿日,与赐章服。” ❸转运。《宋诏令》卷190《诫敕转运职事》:“转运使副之职,在乎督馈挽,计赀储,察官吏之能否,访生民之利病。” ❹转。略称,常与提点刑狱公事连称为“提转”。《宋诏令》卷193《诫励提转诏》:“郡守县令之贤与其不肖,不可遍知,付之转运使、提点刑狱而已。” ❺部刺史。《宋人小说类编》卷1《官职类·今无其官》:“今谓转运使为部刺史。”《宋会要·食货》49之13:“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副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其权甚重。” ❻漕计、漕。《宋史·赵开传》:“祖宗朝天下财计尽归三司,诸道利源各归漕计。”“宰执奏: ‘湖南二漕皆阙。’上曰: ‘只得一漕足矣。’”《宋史·薛映传》:“改京东转运使,徙河东、兼河西随军,……再领漕京东。” ❼输挽。《挥麈后录》卷7:“子厚叹赏云:‘(曾空青)它日转运使才也。’其后,空青仕宦,果数历输挽。” ❽润官。讥称。《长编》卷160丁卯:“诸路转运司广要出剩,求媚于上,民输赋税已是太半之赋,又令加耗,谓之‘润官’。” ❾计使。转运使、副别称。 《齐东野语》卷17《龚孟鍨策问》:“庆元秋试,两浙运司干官临川龚孟鍨为考官。……龚运干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龚后为计使所劾。”《咸淳临安志》卷53《两浙转运司》:“李冲撰《厅壁记》:诸道经赋,咸录计司,计有使,使有属,曰……干办公事。” ❿部使者。《朝野杂记》乙集卷8《赵善誉察州风采》:“部使者以其尝为御史,惮之。”《长编》卷360己卯:“祖宗故事,于三路各置都转运使,用两制臣僚充职,以重其任。自余诸路,亦望推择资任稍高、练达民政,识治体、近中道之人分补监司之任,……部使者诚如此。”(11)漕使。《萍州可谈》卷2:“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默记》卷上:“高遵裕之为将取灵州也,范纯粹、胡僧孺为转运使。……二漕使出遵裕所押一月军令状自解。”(12)漕节。宋代官场对“使者”,或兼称持节,转运使称“漕节”、常平使称“庾节”、提点刑狱公事称“宪节”等。《桯史》卷1《石城堡寨》:“杨文节万里持漕节。”杨万里《送林子方将漕闽都诗》:“又持使节过家山。”(13)漕吏。泛称。多用于制词中,拟皇帝统御百僚的口吻。《栾城集》卷28《李周陕西运使》:“分吾此忧,责在漕吏。”(14)转运粮草官。土称。《邵氏闻见录》卷10:“(李)稷后移陕漕,……入鄜延军营,军士鸣鼓声喏,帅钟谔卧帐未兴。……(谔)曰:‘帅未升帐,辄为转运粮草官鸣鼓声喏,何也?’稷仓惶引去。”(15)将漕。转运使、副别称。《长编》卷205癸亥:“(袁)抗时将漕广东。”《曾巩集》卷21《许懋两浙运副制》:“朕择遣使者,分部而治,虽以将漕为称,然实总民政之举措、察吏属之能否。”(16)轺车。使者或称单车(轺车),引申为转运使别称。《职源·运使》:“主管、运干……以佐轺车。”《长编》卷367二月:“监司之莅一道,犹御者之于车也。提其纲而振之,属部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