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斗百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斗百草 斗百草唐大曲名,用作词调。斗草之戏创始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此俗唐宋时在民间颇为流行。此调源于隋炀帝时所制之曲,唐收入法曲,其声则沿隋之旧。《唐会要》卷三三载:“太常梨园别教院教法曲乐章等”十二章,内有“《斗百草》乐一章”。敦煌曲有此调传辞四首,分标“第一”、“第二”等,每遍皆以五言五句为主,插六言句为和声,概曰“喜去喜去觅草”。《词律》卷一七、《词谱》卷三○俱列宋晁补之一体(“别日常多”),与敦煌曲殊异,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宋人中仅晁词二首。 ☚ 斗百花 斗鸡回 ☛ 斗百草 斗百草一称斗草,为我国古代妇女儿童的一种游戏,大约在春夏之时,同伴数人取草名吉祥者配对赌斗。斗草之戏有记载的始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百草之戏。”《岁华纪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隋书·乐志》所载隋炀帝命乐工白明达所创新声中即有《斗百草》,曲调。敦煌卷子中有《斗百草》四首,为唐代大曲,其初遍云:“建寺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浪?)。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王建《宫词》谓:“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这大致道出斗草的情景。唐诗中言及斗草处颇多;可见出斗草之风颇盛:刘禹锡《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诗曰:“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杜牧《为人题赠》曰:“有限簪花懒,无聊斗草稀。”宋代斗草之风犹盛,宋词中言及斗草处极多:柳永《木兰花慢》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晏殊《破阵子》:“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贺铸《减字浣溪沙》:“芳径与谁寻斗草,绣床终日罢拈针。” ☚ 竹马 斗蟋蟀 ☛ 斗百草又叫斗百花。是以草以花为比赛对象,或互相斗对百草与百花之名,或斗草花的多少,或比花色数的多寡。斗草之戏约起源于先秦,六朝时,斗草的游戏融合进岁时风俗之中,每年在端午节时举行。《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届时,竞采百草,以蠲除毒气。唐代斗百草在民间原是妇女和儿童所玩戏。崔颢《少妇》诗云:“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写的是少妇斗百草的情景。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弄草,尽日乐嘻嘻。”描述孩童斗草之乐。贯休《春野》诗对此也有描写:“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唐玄宗嗜花成癖。上行下效,故长安城内有春时“斗花”之俗。《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斗花”条云:“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裙幄”条云:“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其奢逸如此也。” 斗百草 斗百草即斗草。同上条称妇女春三月斗百草。参见“斗草”。 ☚ 北方戎戏 生展担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玩耍(附) > 鬭百草 鬭百草 dòubǎicǎo 亦稱“鬭草”。遊戲名。古以相互答對花草名或絞鬭草莖之韌性爲戲,故稱。南朝梁·宗懔《荆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令節,四民蹋百草,又有鬭百草戲。”唐·韓愕《歲華紀麗·端午》:“端午,結廬蓄藥鬭百草。”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鬭草來。”參閱《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斗百草 斗百草传统民间游戏,亦作“斗草”。多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踏青时举行。据说在夏代民间就有端午出外采药,互相撮草比赛之事,看谁采得多,懂得多,大约斗百草之戏就这样产生了,而最早的记载则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此戏都十分盛行,时间也不局限于端午节。游戏时以草为具,或斗花草名,或斗草的韧性。斗花草名以答对精巧者为胜,对不上来或对得不好的为输,如“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 对 “美人蕉”,“星星翠” 对 “月月红”等。斗草的两人将手中草相互勾搭在一起,用力向自己方面拉,谁手中的草茎断了就算输,再重新拿草比过,小儿多喜爱此种玩法。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群婴戏草图》,上面有小儿斗草的生动描绘。 ☚ 火虎灯 斗牛 ☛ 斗百草义同〖斗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