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病名。即各种原因引起的跟部疼痛。 跟痛症calcaneal pain,painful heel系足跟部承重时疼痛。致痛原因在儿童或青少年多为跟骨骨骺骨软骨病,中年人多为类风湿性跟骨炎,老年人多为跟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应针对其原因进行相应治疗。 跟痛症ɡēntònɡzhēnɡ病名。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部疼痛。 跟痛症 跟痛症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或Reiter病的跟骨炎、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等。其中以后二者较常见。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 (1) 青少年或儿童的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二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症。本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在站立或行走时渐感跟部疼痛。局部不肿或微肿,常有明显压痛。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骨质密度增加,呈分裂状,边缘不整齐。但需与健侧对比,并连续观察才能明确诊断。 (2) 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病。其主要病变及症状多局限于跟骨两旁、跟骨结节及跟腱止端。病人感足跟后部及跟骨底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行走困难。X片显示足骨疏松、足跟后部及底部软组织阴影增厚。在增厚的软组织下方有时可见骨皮质轻度破坏及增生。其范围逐渐扩大,波及跟腱止端和跖腱膜附着部。最后,跟骨后部有明显的浸润、增生及腐蚀性破坏,以致跟骨结节上部如鸡尾状,跖腱膜附着形成巨大骨刺。 (3) 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单纯跟骨骨刺有时并无临床症状。当承重走路时,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部脂肪垫因骨刺的挤压与刺激,而发生滑囊炎及脂肪垫变性,始引起疼痛。疼痛在久卧、久坐后突然起立时加重,痛重者病人不敢用该足跟承重。稍加活动后,疼痛可逐渐减轻。但走路较多疼痛又加重。 治疗应根据病因分别处理,如(1)跟骨骨骺炎所致之跟骨痛多数可自愈。早期少承重,穿软底、软垫和有后跟的鞋。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少足跟受压。同时采用足部热敷、物理治疗。 (2) 类风湿性跟骨炎或莱特耳病所致之跟骨痛除常规的抗风湿药物外,垫高鞋跟,在鞋内用软垫止痛,必要时可用醋酸氟美松痛区封闭,每周一次,可连用3~4次。骨质增生明显,影响走路及劳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将增生的骨质切除。 (3) 跟骨骨刺及滑囊炎所致之跟骨痛应少承重,减少站立及走路。穿软底或带软垫的鞋。病人还应减轻体重。局部热敷、理疗或用热水熏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用醋酸氟美松局部封闭,每周一次,可连用3~4次。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及滑囊切除术,或在跟骨外侧钻多数小孔,以减少骨内静脉压。 ☚ 跖痛症 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 ☛
跟痛症 跟痛症运动员足跟痛可因多种外伤引起。足跟经常撞地和足尖跑跳的项目均易发生,如跳高、三级跳、体操、足球、中长跑等。 跟骨下脂肪垫位于足跟部皮肤深层,跟骨下滑囊位于跟骨脂肪垫深层,紧贴跟骨。跖腱膜及足部第一层跖肌(拇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止于跟骨结节前方。 跟部直接挫伤,如高下法落地或踏跳时暴力直接撞击足跟部都可引起跟骨下脂肪垫挫伤及跟骨下滑囊炎。慢性牵拉伤,跖腱膜及足部第一层足跖肌反复牵扯可引起它们在跟骨结节处的止点的末端病,以致不能踏跳。 受伤后跑跳时足跟不敢着地,严重者足跟不能持重。脂肪垫挫伤的压痛较表浅伴局部肿胀,滑囊炎的压痛较深,触诊有囊感且常摸到囊内的纤维素游离体,此两者常合并发生。跖腱膜等牵扯伤时,除跟骨前下方有压痛外,被动牵扯跖腱膜或前足蹬地时疼痛。凡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有瘀斑者,应摄X线侧位及轴位片以排除跟骨骨折。跖腱膜牵扯伤晚期X线摄片可见腱止点骨唇增生。 跟骨下脂肪垫挫伤,跟骨下滑囊炎及跖腱膜牵扯伤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辅以理疗效果较好。但训练时应着用硬的塑料后跟护具以使跟部平均持重。属跖腱膜牵扯伤者应同时使用足弓牵扯粘膏支持带以防再伤。 ☚ 跖腱膜断裂 跖痛症 ☛ 00016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