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越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越调 越调戏曲剧种。在河南和湖北北部流行。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三弦、卧笛、月琴等,故又称“四股弦”。历史悠久。一说渊源于元明时南北曲之九宫十三调中的越调,一说系由南阳地方小调发展而成。原唱牌子曲,后改以板腔体为主。流行于湖北北部的越调,也叫“湖北越调”。 ☚ 豫剧 楚调 ☛ 越调 越调戏曲剧种。又名四股弦。流行于河南及湖北东部、河北南部。相传为元明时北曲越调中的曲牌,结合当地民间小调,并吸收弋阳诸腔曲调而形成,并由曲牌体演变为板腔体。保留的曲牌有〔梅花酒〕、〔风入松〕、〔傍妆台〕等。主奏乐器为四股弦,并有三弦、月琴、竹笛、唢呐。代表剧目有《两狼山》、《文王乞子》、《乌江岸》、《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 ☚ 耍孩儿 柳子腔 ☛ 斗鹌鹑/紫花儿序/金蕉叶/小桃红/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东原乐/鬼三台/耍三台/麻郎儿/黄蔷薇/庆元贞/寨儿令/凭阑人/绵搭絮/拙鲁速/收尾 ☚ 随调煞 斗鹌鹑 ☛ 祝英台序/小桃红/山桃红/下山虎/蛮牌令/五般宜/五韵美/忆多娇/斗黑麻/山麻秸/江头送别/黑麻令 ☚ 琥珀猫儿坠 祝英台序 ☛ 越调 越调七商之一,律应黄钟,属无射宫的商调,用无射均一均音。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黄钟商今为越调,用六字。”应用谱字见“黄钟宫”条。姜夔《越九歌》之三自注:“越调,无射商”。张炎《词源》卷上:“无射商俗名越调。”柳永词有越调《清平乐》。姜夔自制曲有越调《石湖仙》、《秋宵吟》二曲。 ☚ 正官 林钟商 ☛ 越调 越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七商之一。因其主音音高合于唐燕乐律黄钟律,故又名“黄钟商”;又因它是燕乐无射均的商调式,故又名“无射商”。唐宋曲子音乐(或词乐)中有《兰陵王》、《清平乐》、《伊州》、《诉衷情》、《遐方怨》、《思帝乡》、《大酺》、《解愁》、《丹凤吟》、《锁窗寒》、《忆旧游》、《庆春宫》、《凤来朝》、《水龙吟》、《石湖仙》、《秋宵吟》、《霜花腴》等曲调用此调。黄钟商 一般意义上的黄钟商指黄钟均的商调式。燕乐二十八调中的黄钟商是专用调名,即越调。因黄钟为商(属无射均的商调)而得名。 ☚ 七商 无射商 ☛ ![]() ![]() 越调 越调宫调之一。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越调陶写冷笑。”其声情一般既适宜于喜剧,也适宜于悲剧。所属曲牌,据清·周祥钰《九宫大成谱》所载,北曲有四十五只,南曲 (包括集曲) 有一百一十一只。越调联曲成套方式,北曲如“ 〔斗鹌鹑〕— 〔紫花儿序〕—〔小桃红〕 —〔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 — 〔络丝娘〕 — 〔收尾〕”; 南曲如“ 〔小桃红〕—〔下山虎〕 — 〔五般宜〕 — 〔五韵美〕—〔山麻稭〕—〔蛮牌令〕—〔江头送别〕 — 〔亭前柳〕 — 〔江神子〕—〔尾声〕”等,均甚常用。戏曲演出,越调套曲一般谱属六字调或小工调。 ☚ 双调 仙吕入双调 ☛ 越调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省和湖北省北部。历史甚为古老,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元明时南北曲之九宫十三调中的越调; 一说为南阳地方小调四股弦发展而来。清乾隆年间已广为流行。音乐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有慢板、流水、铜器调、垛子板、散板等板式,同时也保留有少量曲牌。主要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辅以三弦、坠胡、月琴等。传统剧目约500多出,分正庄戏(袍带戏)和外庄戏(民间生活戏)。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收姜维》 、《哭殿》 、《诸葛亮吊孝》 、《李天保吊孝》 、《白奶奶醉酒》 、《舌战群儒》 、《无佞府》 、《火焚绣楼》 、《三请诸葛》等,新编演的古装戏有《汧国夫人》 、《明镜计》 、《斩关羽》 、《七擒孟获》 等,创作的现代戏有 《卖箩筐》 、《父女俩》 、《扒瓜园》 、《马大哈拄拐棍》 、《吵闹亲家》等。其中 《李天保娶亲》 、《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白奶奶醉酒》、《卖箩筐》、《扒瓜园》等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先后有张秀卿、史道玉、张桂兰、申凤梅、毛爱莲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