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匡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匡胤927—976

宋太祖


即宋太祖,宋朝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后晋和后汉军官。初在郭威帐下当兵,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帝,重用为典掌禁军,补东西班行首,转开封府马直军使。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升任殿前都点检。显德六年(959年)掌禁军大权。次年,柴荣死,其子宗训年仅十岁继位,即恭帝。匡胤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不久,有谎报北汉与辽会师来攻,于是奉命率军北上,至开封东北四十五里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京都,废后周恭帝自立,国号宋,年号建隆,史称“北宋”。即位后,首先击溃后周李筠、李重进等残余势力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策略,击灭荆南(南平)、湖南、南汉、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政权,在北方加强了对契丹的防御力量。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定地方州郡官吏由文官担任,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换,且不得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官职,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将地方的财权和兵权也收归中央。中央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又设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权。以“杯酒释兵权”方式,削夺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取消殿前都点检及其副职,将原殿前司与侍卫马步军司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三司将领只有领兵权,而军队的调遣与移防等事则听命于枢密院,但枢密院仅有调军权而无领兵权。禁军还实行“更戍法”,每隔几年换防一次,将领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禁军的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原则,着重于防止将领专权与镇压农民的反抗。这就形成了皇帝高度集中军政财大权的局面,防止了再出现藩镇割据的分裂现象,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种下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祸根。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对北宋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开宝九年(976)突然死去。历来有“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的传说,是否为其弟赵光义所害,仍为历史疑案。庙号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祖,宋朝开国之帝。世为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生于河南洛阳,庙号太祖。家为累世官僚。其曾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后投枢密使郭威帐下,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帝,重用为典掌禁军,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周显德六年(959)升殿前都点检。次年,发动陈桥(距开封东北四十里)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时年三十四年。登基后,首先集中精力打垮了李筠、李重进等残余势力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平定南方后征战北方的策略,进行一场统一国家的战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重要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各国。开宝二年(969)又亲征北汉,并加强防御契丹。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军事上,削弱高级将领的兵权,取消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次一级将领则起用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且常调换,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以防兵变。政治上,分散宰相的大权,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管军政,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另外又委派京官到各地方任职,直接与中央取得联系。同时,重视农业,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巩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偏重内防的一系列决策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影响。开宝九年(976)突然死亡,死因不详,在位十七年。

赵匡胤927—976

即宋太祖。宋王朝开国皇帝。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君(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为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960年,领兵拒契丹,至陈桥驿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此后,他以各个击破的战略,相继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结束了长期封建割据的局面。同时,全面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体制上,采取了文臣知州事,设置副相(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他尤其重视利用法律来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仅在他登上皇位的最初几年中,就于建隆二年“定窃盗律”,又“班私链货易盐及货造酒律”。次年,“更定窃盗律”,“班捕盗令”,并定“大辟详覆法”、“折杖法”。建隆四年,窦仪上《重定刑统》三十卷,“削平诸国州县皆班之。”乾隆四年三月,“班新定律”。这些律令,内容涉及面颇为广泛,又都以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为旨。此外,他还十分关注司法官吏的选拔,“凡御史,大理官属,尤严选举”。

赵匡胤927—976

宋王朝建立者、军事家。即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投郭威帐下为部属,后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帝。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六年,升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七年(960年)初,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翌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石守信等重要禁军将领以及藩镇的兵权。继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统一战争,以先近后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南汉、南唐诸国。同时,以枢密使掌兵,以分宰相军权;拣选厢军精壮充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武夫拥兵自立;选用将领驻防北方要地,以加强对契丹的防御。其“所用之将,专而不疑”,故能建功立业,实现统一战略。

赵匡胤

103 赵匡胤927—976

即宋太祖。宋王朝的创建者和开国皇帝。涿州(今河北涿县)人。960—976年在位。初为后周将领。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963年开始以武力统一全国,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唐诸国,对契丹则采取守势。太祖鉴于五代藩镇割据的祸乱,竭力加强中央集权,消弱地方军,加强禁卫旅,罢功臣典禁兵之权;集权于中央,中央又集权于皇帝;将政权、兵权、财权和司法权均集中于皇帝。设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军政和财权; 实行“更戌法”,防止军队为将领私有,地方州郡长官规定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牵制,并将地方的财权、兵权和司法权收归朝廷。同时,严明军纪,严惩贪官,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开垦荒地,广拓田亩,整顿税治。他的政治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作用,但也形成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 柴荣   范仲淹 ☛

赵匡胤

170 赵匡胤

见20167 “中国武术大师”条。

☚ 昙宗   觉远上人 ☛

赵匡胤

即“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

宋王朝建立者、军事家。即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投郭威帐下为部属,后参与拥立郭威为后周帝。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显德七年(960年)初,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翌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石守信等重要禁军将领以及藩镇的兵权。继尔进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以先近后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南汉、南唐诸国。同时,以枢密使掌兵,以分宰相军权;拣选厢军精壮充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武夫拥兵自立;选用将领驻防北方要地,以加强对契丹的防御。

赵匡胤

见“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

即宋太祖,宋王朝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率军抵御契丹。公元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即帝位, 国号宋。用李处耘、王全斌、潘美、曲彬等为将,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削藩将兵权,遣将驻守北边,防御契丹入侵;派文臣带京官衔出任地方官,治理州事,惩治贪赃枉法官员;另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整治汴梁运河;慎刑薄敛,兴办学校。

赵匡胤

见“宋太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