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佶《在北题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佶《在北题壁》

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赵佶是北宋第八个皇帝,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个诗人。就艺术才华而言,他有点像被北宋灭亡的南唐后主李煜,经历亦颇相同。赵佶在位二十多年,弄得民怨沸腾,女真金国乘机入侵,北宋王朝旋即灭亡,他被掳往北国,过了八年多屈辱的俘虏生活,最后死在五国城。在作俘虏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诗,《在北题壁》就是其中之一。

此诗最早见于元人蒋子正的《山房随笔》,清人厉鹗编《宋诗纪事》将其收入。全诗篇幅不长,却真实地刻画了这位亡国皇帝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远离家国的凄凉心情。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首二句开门见山,渲染了诗人写作此诗时恶劣的气候和所处的恶劣环境。北方边地特有的强劲西风正有力地摇撼着勉强用来挡门的破柴扉,此时已是隆冬了,而御寒条件呢?这就仅仅是门掩破扉、四处萧条的孤馆。“彻夜”二字照应“一灯微”,表明诗人一夜独对孤灯,难以成眠。是啊!如何闭得上双目呢?往昔皇宫深院的帝王生活如在目前,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以前难以设想的损失。长期的俘虏生活,已使得他心地麻木了。李后主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词句在他心目中回荡。历史多么会开玩笑啊!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诗的后二句由眼前现实环境一下子又推向了遥远和虚无,恰恰道出了诗人此刻的绝望心情。“家山”句虽有踵武李煜词的痕迹,但的确也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作俘虏的异地生活中,他何止一次地回首曾经自己拥有而目前已遭破碎的宋室江山,然而今日的距离又何啻三千里!诗人当然也不止一次地仰望南天,他盼望南来北去的飞雁能为自己传递一点信息,然而即连这点可怜的希望也没有了。“目断天南”仍旧雁飞不到,诗人使用了“断”和“无”二字,表明了自己已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眼前只能是一片黑暗和绝望。就人生意义而言,对他也将不复存在了。

艺术上这首诗也有一定特色。总的看来,全诗是由景语而情语,前后照应非常严密。如果说诗的前二句描绘的是诗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话,则后二句即为诗人的主观心境。由外在环境的恶劣和内在心境的痛苦共同构成了诗人完全绝望的形象焦点,这也是此诗的基本格调。作为经历由皇帝到俘虏的诗人,无疑他要在“题壁”诗中留给后人一点什么,他想要说的话一定不止这几句,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但作者却把千思万绪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面,情感的力度非常深,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赵佶《在北题壁》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 可可诗词网

赵佶《在北题壁》

赵佶《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注释】 ①这是宋徽宗题写在金国囚禁他的场所墙壁上的诗,出自元·蒋子正《山房随笔》。

【译文】 整夜西北风怒吼如狼,摇撼着残破的门窗;孤零零的囚房萧条冷落,只有一盏灯放射出微弱的光芒。回头遥望故国家乡,离这儿三千里呵道路漫长;我多想托大雁传递消息,望断南天却没见一只雁儿飞翔。

【总案】 读此诗,使我们自然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故乡之思、亡国之痛,是两篇作品共同之处。赵佶另有一首《燕山亭》词(裁剪冰绡),据说是他在金国牢房中的“绝笔”,写得更加沉痛绝望。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李煜词。主要在于赵佶诗词只限于写他个人的痛苦,李煜词则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人间词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