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的军事科技发展之路
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对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曾在不同场合作过多次重要指示。他主张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军事科技的方针、原则,保证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新形势下,军事科技能够明确方向,改革体制,从过去单一为国防现代化服务转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1) 军事科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75年,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 的困难环境中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面对 “四人帮” 的干扰破坏,军工产品质量不合格,技术不过关的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搞三结合,要为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创造一些比较好的条件。粉碎 “四人帮” 之后,军事科技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也有少数人国防观念淡化,把国家发展缓慢归罪于我们搞了尖端武器。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三大国之一,就没有这样的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古今中外的历史也一再证明,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存在的主要价值,而必要的国防力量则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条件。
(2) 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军事科技。邓小平指出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这就是说既要讲发展,又要看条件,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
(3)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地组织科研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地组织科研力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我们建国以来发展军事科学技术的一条经验。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全国科研工作,包括军事科研在内,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这 “四统” 高度概括了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里发展军事科技所应具有的特点和应遵循的规律。
(4) 改革体制,改革管理,加快军事科学的发展速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军事科技和军事工业所沿用的苏联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国家 “四化建设” 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1980年12月,中央决定调整电子、造船两个工业部的领导体制,实行 “军民结合,以民为主” 的方针。198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将核、航空、兵器、航天四个工业部的领导体制做了调整。国防科工委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综合部门,负责管理各有关国防工业部门的国防科研、军品生产。军事科技研究和军工生产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对于适应战略性转变,发挥军工技术与民用之间的横向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军工系统重点进行了以改革军品科研、生产运行机制为中心内容,以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