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赫哲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赫哲族传统伦理思想赫哲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赫哲族,其自称因地而异,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史称“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解放后,统一族名为赫哲。其先民与东北古代居民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历史上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解放前,因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摧残,生活困苦,人口大量死亡,只剩300余人,使该民族濒临死亡的境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各方面均有了较大发展。现有4245人(1990年),主要分居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县沿江地区,另在抚远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地亦有少量分布。清末,一些地区存有明显的氏族组织,有些地区则已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差别。赫哲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早在该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已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日耳》,相传远古时,天上曾有三日并出,赤热无比,使万物焦枯,大地干涸。有一英雄莫日根,为了解除人间万物所遭受的来自太阳之酷热的苦难,便弯弓搭箭射落两个太阳。因人间需要光明,故他仍留一日长挂空中,照耀万世。该神话故事讴歌了赫哲族先民们敢于战胜自然灾害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相应的道德品质。“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口头说唱文学形式,多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主。据称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达40余部,其中以《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为代表作。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生活习俗中,“哈拉莫昆”是赫哲族人管理内部事物的氏族组织,其首领由选举产生。担当氏族首领的人必须精明能干,有威信,办事公正。首领的职责是负责处理氏族内部在生产生活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大事及调解各种纠纷、惩处盗窃与违法者。也有一些氏族的血缘关系已日渐松驰,逐渐让位给以渔猎生产为基础的地域联系,他们往往用近邻互助的办法联合起来,各出生产工具,用来捕鱼或狩猎。所获猎物平均分配,即便鳏寡孤独及无劳动力者也能分得一份。此种形式多具临时性,往往一个时期狩猎结束或分配完毕,即告解散,待下次狩猎时再重新组合。无论是血缘组织还是地缘组织,它们在生产和分配形式上都尚保留着原始公有制道德的残余。在婚姻道德上,赫哲族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也有少数富人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婚姻的缔结多由父母包办,过去主要有换亲、指腹为亲、童养媳和抢亲等几种形式。男方父母对儿媳的条件及道德要求是:聪明、贤惠、手艺巧、劳动好;女方父母对女婿的条件及道德要求是:热爱劳动、善狩渔猎、勤务正业。但婚事的成功与否又往往取决于双方父母关系的好坏。至解放前,择偶标准越来越注重贫富差别和彩礼妆奁的厚薄程度。结婚时,盛行“拜老爷儿”的习俗。“老爷儿”,是赫哲族对太阳的称谓。新娘须由一对童男童女陪伴,至男家门前时,男方老人要向女方老人敬酒三杯。新娘在女宾搀扶下进入男家院中时,须在司仪主持下,一对新人同拜“老爷儿”。其程序是,随司仪的喊声,新人双双面朝“老爷儿”跪下,由司婚人宣布:顶礼日月、星辰,顶礼江水、山岳,顶礼赫哲人的祖先,顶礼亲友和四邻。然后由新朗新娘逐一叩拜。接着是诵词祝福:“鱼儿成对游,鸟儿还成双。唯有渔家女,愿配打鱼郎。”后即进入洞房,并在老人的主持下叩拜祖宗。同时,老人还要用三道红布捆在一起的三根芦苇向新妇进行训导: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善良勤劳、勤俭持家、不传闲话等。人们闹洞房不能超过一夜。后半夜洞房内不许熄灯,赫哲人谓之是“点长寿灯”:洞房之夜点了长寿灯,就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故赫哲族人往往把婚礼看成是青年人继承并接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好机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