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在自然、经济、文化、历史方面存在的差别。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分析的侧重点,是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有一显著特征,即从西到东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形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内陆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因而分别称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内部各省(市、自治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学者把区域差异划分为三种类型:(1) 区域的自然差异,即区域之间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的差异。(2) 区域的位势差,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差异。又分为绝对位势差和相对位势差。前者表示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总量差别,如区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主要物质产品的产量等的差别;后者表示与上述总量相对应的单位平均差,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钢产量等方面的区域差别。(3) 区域的趋势差,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趋势的差异。 发达地区,一般指经济比较富有、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欠发达地区,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发达地区,则是经济发展相对更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现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发达程度的量化标准,所以这种划分是粗略的。一般情况下,区分发达与否的标准是按人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但这一标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以国家作为地区来划分时,一些高收入地区,如石油输出国,由于缺乏与其高收入相应的全面的工业基础,因此在世界的通行划分上并不将其列入发达国家(地区)。也有人提出以包括人均寿命、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在内的一套综合指标作为划分发达与否的标准。由于发达与否取决于由地区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因此其标准的制定必须是综合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通常把地区划分为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等不同层次;而在国家的划分上,常把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