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赋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附议;复议;赋役;腹议◉ 附议fùyì 动 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例〉~人/ 提王勇当班长,我~。 赋税 赋税赋(赋租;赋课;赋贡;赋调;赋与;赋敛;税赋;施赋) 租(租课;赀租) 课(课制;课税;课租;赀课;银课) 敛 调食 贡彻 排户 茧丝 正籍 关石 ☚ 赋税 各种赋税 ☛ 赋役fù yì赋税和徭役。《三国志·魏·杜恕传》:“民力岁衰,而~~岁兴,不可谓节用。” 赋役赋税与徭役的连称。赋,其字从武,《说文·贝部》:“赋,敛也”。《汉书·刑法志》曰:“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所以古代所说的“赋”,乃是专指“军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有别于专指田赋的“租”、“税”,以后渐为一般财政收入的通名。“徭役”,古作“繇役”,《汉书》写作“繇”或“徭”;《说文·系部》:“繇,随从也”;《殳部》:“役,戍边也”。可见徭役起于戍边,而后凡役使人民、吸取其无偿劳动的,都名“徭役”。战国时期,赋、役并行,历代封建王朝相承其制,成为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支柱。 赋役 赋役国家强行民交纳的财物称赋,强行民成年后无尝为国家干活或当兵称役。赋役者为出钱出力于国。《明史·食货志》: “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租曰夏税,曰秋粮,凡2等。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丁曰成丁,曰未成丁,凡2等。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16曰成丁。成丁而役,60而免。” ☚ 赋税 赋役法 ☛ 赋役 赋役有两重涵义, 一为 “赋税” 与“徭役” 的合称, 一为 “田赋” 与 “徭役” 的合称。赋, 最初是军赋, 后来发展为田赋; 税, 由贡、赋演变而来, 不仅与土地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税已经伸展到生产、交易、消费各个领域中去。“赋税”一词,又与“租税”一词同义。古代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前两者指赋税,后者指徭役。古代农业社会以田赋为主,所以田赋与徭役也可以合称为赋役。韩愈诗“齐民逃赋役”。这里的赋指田赋。赋役制度在中国一直延续很长时间,形成劳动人民的两大沉重负担。在封建政权时期,从赋役并重,到重赋轻役,最后将役归并入赋,才完成其发展过程。明清时期,赋役与赋税同义。 ☚ 采邑 赋税 ☛ 赋役 赋役古代政府财政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收入的总称。赋,最早指军赋,是政府为了进行战争而无偿地向人民征取的实物、货币和兵役。《汉书·刑法志》就曾有殷周“因井田而制军赋”的记载,规定地方1里为井,16井为丘,出戎马1匹,牛3头; 4丘为甸,出戎马4匹,兵车1乘,牛12头,甲士3人,步卒72人。役,最早指劳役,是政府为了修筑各项国防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宫室工程而向民间征发的劳动力。秦汉以后,赋、役的内容发生变化,军赋作为独立的收支形式已不复存在,赋中的货币、实物性内容逐渐与税融合,“有税有赋,税以足兵,赋以足食”(《汉书·刑法志》) 的分野逐步消失,出现算赋、口赋等赋税合一的收入形式。秦汉以后,多是赋税合称,内容包括田赋、工商税、人头税、杂税、关税等货币和实物形式收入,秦汉以后的役包括劳役、兵役两个方面,若不服役,政府还允许出钱代役,如汉代的更赋,隋唐的庸和资课,宋代的免役钱、助役钱,明代田赋和力役合并为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税入田亩等,使兵役和力役形式逐渐转化为实物和货币形式。历史上的“赋役”一词,实际上是财政的代名词。 ☚ 更赋 赋税 ☛ 赋役fu yitaxes and corvee 赋役taxes and corvée 赋役田赋和力役的合称。古时统治者除征收田租外,还每年征用民力若干天,称力役,后改为雇役,另收丁税代替劳役。 赋役“田赋”和“徭役”的合称。《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赋役岁兴。”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行一条鞭法,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清摊丁入地,将“丁银”并入田赋。从此赋役与赋税同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