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之一。资本一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种形式。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它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资本的来源是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储蓄又称为 “资本积累”。根据国民收入均衡公式S=I来看,假定既定的储蓄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那么储蓄就等于投资,从而投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在发展经济学中,人们通常综合地考察储蓄、投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并结合投资标准、投资效益、技术进步等因素来分析储蓄如何转化为资本生产的投资,投资又如何形成一定的资本形式,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因而将此过程称之为 “资本形式”。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刘易斯等人的发展理论都对此进行了特别地强调。相反,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收入水平低下,而经济增长停滞、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在于缺乏资本和投资。所以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度提高投资率。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都对此进行了论述。
虽然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资本形成并非是经济发展的惟一因素。哈罗德—多马模型在发展中国家不适用,它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和其它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罗斯托提出的10%以上的投资率并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充分条件,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和净投资率早已超过10%,但是没有实现起飞; “唯资本论” 忽视了农业、教育、卫生和营养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家不再坚持 “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 的观点。而是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或约束条件之一; 并且强调人力资本的增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