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贾探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贾探春

贾探春

在大观园女儿国里,贾探春显然是一个别具一格的人物。她既不同于“倦倚西风” “飘泊亦如人命薄”的林黛玉,也不同于“艳冠群芳”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 既不同于“英豪阔大”“霁月风光耀玉堂”的史湘云,也不同于“末世凡鸟” “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孤僻,李纨的麻术,妙玉的傲岸,在她的身上都找不到一点影子。她以懔不可欺的威严、精明果断的才干和目光睿智的远见,婷婷玉立在十二钗中间。曹雪芹是倾其全部热情来歌颂她的,然而她却并不是一个反封建的叛逆人物,而是一个维护封建正统秩序的“巾帼英雄”。
探春第一次出场,作者就对她进行了形神兼备的概括: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偌大一部书中,既很少看到这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格表现,又很少看到这个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性格特征。作者似乎故意将她隐蔽起来,直到“兴利除宿弊”和“抄检大观园”时,她的性格才突然有如浮雕似的矗立在读者面前。这并不是作者的行文疏忽,也不是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游离,而是作者世界观的矛盾给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的投影。
众所周知,作为封建地主阶级逆子贰臣的曹雪芹,具有初步民主主义的叛逆思想构成了他的世界观的主体。这就使他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动时,以辛辣的笔触,批判了贵族地主阶级生活的腐朽,控诉了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要摆脱旧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并未彻底背叛他的阶级,因而不是希望他的阶级灭亡,而是希望他的阶级能够兴旺发达; 不是希望“翻天”,而是存在着“补天”的幻想。“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尘世若许年”的惭恨,常常象一根无形的线索一样,牵动着《红楼梦》的悲剧构思和人物塑造。
谁是“补天”的“完璞”?对贾家男性主子完全绝望了的曹雪芹,只好从女性主子中去寻找。而在女性主子中,有“补天”之才的只有王熙凤与贾探春。但凤姐在作者笔下基本上是一个被否定的形象,“补天”选手就只剩下探春一个人了。“补天”与叛逆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探春的性格轮廓: 既不支持叛逆者,也不是典型的卫道者,这就是在如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妪进府等重大事件中,不能表现也不好表现她性格特征的原因。而她性格的最本质特点,就是希图维护封建正统秩序,使贾家衰而复兴。曹雪芹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刻划并歌颂这个人物的。
有丈夫之风的贾探春,是不屑于过那种金闺寂寞的消闲日月的。海棠起社出自探春之意,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从她给乃兄宝玉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爱的是“真卿墨迹”,慕的是“词坛” “吟社”的佳趣,树的是不让须眉的壮志。这不是闲闲笔墨,正是对后来探春理家时大展雄才所埋下的伏笔,所以脂砚斋批道: “起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巳伏下回兴利除弊之文也。”
然而这位三姑娘却有一个从封建社会这个母体内带来的弊短: “生于末世运偏消”。这“运偏消”对探春来说有双重含义,一是封建末世的社会厄运,二是庶出的家庭厄运。曹雪芹虽然借凤姐之口,批判了这种重嫡轻庶的封建伦理观念: “殊不知庶出,只要人好,比正出的强百倍呢!”可在贾探春那里,这嫡庶观念却是块一触即痛的伤疤。她处处以封建正统自居,却处处受着这嫡庶观念的威压。等到赵妾辱女时,她那被伤害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对生母的怒斥了: “谁家姑娘拉扯奴才了?”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点检了! 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为了维护封建正统风化,她俨然摆出一副主子架势,连生母与舅舅也不认了。所以探春斥母,是她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是她性格的必然反映。
探春理家是她的正统观念与精明才干的双重表现,也就是说她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以精明的才干理家的。如果说可卿之死,给凤姐造成了理葬的机会; 那么凤姐的病,则给探春理家造成了必然的情势。但理家却不是理葬的简单重复,而是遥相呼应的鲜明对照:凤姐理丧,正是贾家“烈火烹油” “繁花缀锦”的全盛时代;而探春理家,则到了贾家“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前夜了。凤姐理葬,施之以威;探春理家,逞之以才; 凤姐理葬,是为了“卖弄才干”;探春理家,则是为了整顿颠三倒四的封建秩序。所以探春理家,首先是从破坏了封建秩序,想“翻天”的“刁奴”开刀的,使想拿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的丧事刁难探春的吴登新媳妇碰了一鼻子灰。接着,探春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向王熙凤开刀,蠲免了几项不合理的开支。最后,以“兴利节用为纲”,提出了“兴利除宿弊”的措施,宝钗又补充了“小惠全大体”的建议。很清楚,这些措施,是“兴”地主阶级之“利”,“节”地主阶级之“用”,“除”地主阶级之“弊”,那些 “小惠”也完全是为了 “全”剥削制度之 “大体”,其目的就在于重振家声。
然而封建社会千疮百孔的“天”已不可“补”也无法 “补”,宅反家乱的贾府已不可“理”也不能理了,所以 “补天” “完璞”、理家能手如贾探春者,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看到奴隶们反上作乱“斩不断”,不正常的封建秩序 “理还乱”,三姑娘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禁惊呼 “糊涂人多”,并借填 《柳絮词》发出这样的感叹: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理家不成,则施之以镇压,——“绣春囊”事件,引起了对大观园的抄检。始终主张以正统风度理家的探春,当然对这种粗暴作法持否定态度。而目光睿智的远见卓识,又使她预感到这种作法不会给贾家带来什么好结果。于是“遂命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并不惜违逆王夫人的命令,当着王熙凤的面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探春反对抄检,客观上起了庇护奴隶们的作用,主观上却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封建秩序和正统风化,决不是站在了奴隶们一边。相反,等级界限与主奴界限在贾探春那儿是十分清楚也十分森严的,谁要是敢于冒犯她的尊严,谁就要受到无情的惩罚。谁知不知趣的王善保家的,却小看了这位小姐,竟然动手动脚,佯装搜检起贾探春来。于是“一语未了,只听‘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登时怒斥道: “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王善保家的“为察奸情,反得脏证”,自然不值得同情。但探春对“半主半奴”的王善保家的惩罚,只是因为这个“刁奴” “狗仗人势”,“调唆主子”,破坏了主奴界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在抄检大观园这场斗争中,贾府的派系矛盾、婆媳矛盾与奴隶们和主子的矛盾混杂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王夫人和邢夫人是后台老板,王熙凤与王善保家的是“打手”,一群女奴是受害者。探春在这场斗争中,既没有站在王夫人一边,也没有站在邢夫人一边,更没有站在奴隶们一边,而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反对这场有伤风化的粗暴镇压的。这就使这场斗争更丰富、更复杂、更逼真,更形象生动。但她却是一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又“没托生在太太肚里”,更重要的是贾府“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自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平息这场斗争,却在这场斗争中看出了本阶级不可避免地将要灭亡。于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贾探春,代曹雪芹发出了这样的预言:“可知咱们这样大户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她实在是一位贾府的预言家。
探春远嫁,实际上是曹雪芹为这位悲剧英雄安排的败亡的逃路,是贾府被抄之前的社会大悲剧中的个人小悲剧,是“补天”无望的惭恨与惆怅。可惜“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脂砚斋语),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清明泣涕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悲惨情景了。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贾探春,完全是一位封建正统人物。她的“正统”不是表现在以正统的面貌卫道,而是表现在以正统的面貌来“理家”。作者热情歌颂了这位人物,主观上是“补天”的尝试。但艺术形象本身,却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规律,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已到了末世,即使有“补天”“完璞”如探春者在,也挽救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旧红学家对探春赞颂备至,有的说她“独能化三美(黛玉、宝钗、湘云)之长,而自成其美。……宝玉温柔有女子态,探春英断有男子风!” (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有的说她“有春则赏之,无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故曰探春。” (洪秋蕃《红楼梦抉隐》)有的赞她“千金声价不羁才,伉爽人宜秋爽斋”,“玫瑰刺手香偏好,甘蔗旁生味转佳”(武念祖《探春赞》)这些评赞,显然与作者的态度是一致的。我们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再去为她的正统而礼赞,但却也不会因她的正统而生厌,这大约是因为她并不是一个卫道者,况且她的性格的确也有“玫瑰香”在。

☚ 薛宝钗   史湘云 ☛

《贾探春》

《 十、《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时运偏消(1)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时运偏消(1)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2)

【注释】

(1) “才自”二句:才,才智、才能。自,名词后缀,复指该名词,使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天自蓝来水自清”;第二十二回“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第二十七回“鸟自无言花自羞”。精明,精细明察(行事周到细致,无漏洞、不出差错)。《史记·太史公自序》:“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志,志向、志气。末时(下面王熙凤判词中为“末世”),指贾府处在衰亡败落期(“封建社会末世”,是《红楼梦》客观上的反映)。运偏消,运道偏偏减消了。偏,出乎寻常或意料,这里指探春生在贾府“末时”,她的运道出乎寻常地减消了。

(2) “清明”二句:清明,农历清明节,这里指清明时节。涕送江边望,探春远嫁,乘船出海而去,家人在江边流泪送别。千里,不是确数,极言遥远。东风,春风。一梦,有两层含义:探春突然远嫁,探春和家人如在梦中;探春远嫁后归期难待,与家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高鹗续书写探春携夫回家探亲,不符合此句意思。遥,遥远而渺茫(路途遥远,归期渺茫)。

【译文】

探春精明能干,志向也高,偏偏生在家庭衰亡败落之时,自己的运道也就减消了,落得涉海远嫁的结局。清明时节,家人们站在江边挥泪送别。她的船顺着东风越行越远,从此归期无望,彼此只能在梦中会面。


贾探春 - 红楼梦人物 - 可可诗词网

贾探春

红楼梦鉴赏《 人物形象鉴赏 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 贾探春》

贾政的女儿,赵姨娘所生,与贾环为同胞姐弟,与元春、宝玉则是同父异母。在贾府四春中,她排行第三,故称“三小姐”。在“金陵十二钗”中,她名列第四,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所用的笔墨,仅次于黛玉、宝钗、凤姐三人。由此也可见她在小说中的地位。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自然要引起《红楼梦》研究者的兴趣。有的赞美她的气质,说她不庸俗,不纤弱,无脂粉气;有的颂扬她的才华,夸奖她有胆有识,刚毅有为;也有的论定她是封建统治的忠诚拥护者,是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争辩,正说明了这是一个性格内涵异常丰富和复杂的人物。曹雪芹用他那支天才的艺术之笔,为我们塑造了又一个独具风采的少女。

1. 一朵带刺的“玫瑰花”

一提起探春,人们自然会想起她那“玫瑰花”的漂亮诨名。所谓“玫瑰花”,意思是虽然漂亮,但却不好惹。就如小说所说的:“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探春就正是这样一朵带刺戳手的“玫瑰花”。

我们第一次见到探春,是在黛玉初到荣国府的时候。当贾母吩咐“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环,簇拥着三个姐妹来了。其中第二个——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就是被称为“三姑娘”或“三小姐”的探春,虽然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还比较淡薄,但她的漂亮脱俗不能不使我们刮目相看,起码在贾氏三姐妹中是如此。

她的脱俗还表现在她的日常生活的爱好和趣味上。她爱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轻巧玩意儿”,诸如“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雕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每月攒下几吊钱托宝玉出门时替她买些。这既属于女孩子而又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爱好,显示了她朴实雅致的趣味。她还“素喜阔朗”,深爱大叶舒展的芭蕉,屋子里的摆设也都偏“大”: 大桌子、大花瓶、大挂图……正像她居处题名“秋爽斋”、她本人自号“秋爽居士”一样,这个少女有着如秋空一般高朗开阔的情怀。

她还有着诗人的雅兴和才华。姐妹们结诗社就是她率先倡议的,宝玉看了,不觉喜得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她的文才也不错,那封写给宝玉倡议建诗社的信写得多好!“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不仅表现了和男子一争短长的雄心,而且用词典雅,表现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同回贾芸自称“不肖男”写给宝玉的帖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她的诗才虽比不上黛、钗,但远要高过迎、惜,在姐妹们的赛诗会上也能占一席之地。无论是她的海棠诗、咏菊诗还是那半首柳絮词,虽未能夺魁,却颇有情韵。所有这一切,都是这朵“玫瑰花”“又红又香”、招人喜爱的地方。

可玫瑰花虽然好看,却“刺戳手”。这位三姑娘既不像二姑娘那样好性儿,也不像四姑娘那样万事不管,她泼辣、好强、厉害,连最有威势的凤姐,“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畏她五分”。

探春的泼辣、好强和厉害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十五、五十六回的“理家”上。当时因为凤姐小产病倒,王夫人便将家中琐碎之事,“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后又特请了宝钗来,成了有名的“三驾马车”制。开始众人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好搪塞。后“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更有甚者,她找了“几件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开例作法子,镇压与众人作榜样”: 她先是戳穿吴新登老婆的存心刁难,狠杀了这个女人的锋芒;接着又在她舅舅赵国基的丧事上不肯徇私违例,多开赏银,处理得铁面无私;然后她又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每日浮支的银子和姑娘们每月的脂粉费……这一连串措施,不仅使众媳妇们吓得“伸舌头”,从此“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轻慢疏忽了”,而且连平儿也“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难怪凤姐听平儿细细说后连用四个“好”字称赞她:“好,好,好,好个三姑娘!”

探春的泼辣厉害在以后数回也有集中表现。第七十三回迎春奶妈的儿媳王住儿家的为婆婆的盗物聚赌事,把懦弱的迎春缠得不可开交,探春一来,就把这媳妇“辖治”住了。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当抄至探春院内时,她早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而且言辞锋利,连凤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她先冷笑道:

“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她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当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时,探春又继续咄咄逼人地说道:

“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她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

在这个少女的威严下,凤姐等人未敢细搜,便欲起身告辞。但这时有一个叫王善保家的——她是挑起这场风波的煽风点火者,自恃是邢夫人陪房,竟然趁势作脸:

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她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她,就错了主意!你搜捡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面对着这种放肆的带侮辱性的搜身,探春的这一巴掌打得实在令人痛快。这一巴掌对于探春来说,既是为了维护她少女的尊严,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她作为主子的尊严。巴掌虽打在一个不识相的奴才身上,但它代表了所有的大观园女儿对抄检这一野蛮事件的不平和抗议。因而两百多年来,这一巴掌的清脆声音一直回响在《红楼梦》读者的耳边。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莱特》中曾借剧中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里,我们不禁要从内心发出欢呼: 勇哉,探春!你的名字叫刚强。

2. 精明的才干,过人的胆识

“才自精明志自高”,在《红楼梦》中,探春尤其以才干精明而著称。两百多年来,众多的《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虽然对这位三小姐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对她的精明才干却是从无异议的。

探春的才干不像宝钗、黛玉那样主要表现在诗词和学问上——虽然她在这些方面也并不差,只是比钗、黛二人要逊色;而是表现在实际的管理能力上——在这方面,钗、黛二人远不能同她相比。

精明的才干和她过人的胆识密切相关。探春是大观园中首屈一指的有才干、有胆识的少女,她不仅有着一副可以挑得起重担的双肩,而且还有着一双明于察物的眼睛。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关键时刻,她都有着相当精细的察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贾母领着众人到清虚观烧香的时候,张道士送给宝玉一只金麒麟。贾母因想起,“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感叹自己粗心大意,史湘云在家里住这么久竟没看见。这时,探春在旁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

这虽是一句普通的日常谈话,却不禁使我们感到这个少女察人的精细。“有心”,正是“藏愚守拙”的薛宝钗的内在表现。难怪黛玉紧接着冷笑说:“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黛玉的话未免尖酸刻薄,而相比之下探春的话虽然精细,却不尖刻。这是探春的精细处不让黛玉,但又不像黛玉好使小性儿的地方。

探春的胆识和才干在有些关键场合表现得更为充分。第四十六回写贾赦无耻地逼迫鸳鸯为妾,鸳鸯无路可走,只能跪在贾母面前一面哭诉,一面表示了宁死不从的决心。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并因此怒及王夫人,责备得王夫人“不敢还一言”。这时,薛姨妈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而这时正在窗外的探春却突然走了进来:

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果然,这几句简捷明理的话,立即就使贾母气消怒散,觉得自己“老糊涂”了,顿时大伙儿又从刚才的沉闷和窒息中解脱了出来,恢复了往常的欢畅谈笑。这件事虽不算太大,但使探春的才识和应变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疑义,探春的过人才干和胆识突出表现在理家和抄检这两件大事上。“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她以泼辣和厉害树立了威信以后,她就以自己的聪敏能干,想出了一个大观园“承包”的计划:

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她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她们交租纳税,只问她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子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

这个“承包”计划不仅可行,而且确为“兴利除宿弊”的善举,难怪宝钗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也夸奖:“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众人听了,更是无不愿意,这个要竹林,那个要稻地。探春还想起每年归账竟别入外面账房,只归到里头来。再加上宝钗“小惠全大体”的好主意,使这个“承包”计划更加切实周全。探春曾骄傲地称这是她的“新创”,确实,这项“新创”是她作为改革家的一项有益的尝试。

在大观园诸女儿中,探春还是对大家族所面临的危机看得最透的一个人。“抄检”一事,虽然很多姐妹都有不满,但真正看到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的只有她一人: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些话沉痛而有见地,它突出地表现了三小姐敏锐的洞察力!在大观园里,如果说黛玉最具有诗人的气质,宝钗最具备淑女的风度,那么探春则最具有政治家的识见。

这个敢把朱夫子都“看虚”了的少女,常常感叹自己“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确实,无论是胆识还是才干,她这个“脂粉”都不在“须眉”之下。她和凤姐都属于“脂粉队里的英雄”,只是两人的思想性格有所不同而已。

3. 怎样看待探春和她生母的关系

在贾府偌大一个家族中,探春虽然以自己的精明才干和过人胆识取得了上下很多人的赞赏,但她有一个天生的缺憾,时时像沉重的磐石压在她的心头。这就是她的生母。

看过《红楼梦》的青少年朋友也许会责问: 探春何以这样没有“母女之情”,竟连自己的生母也不认,而只认不是她生母的王夫人?

确实,这是一种畸形的母女关系。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也许不明白,母亲会成为一个人的不幸,这正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原来,探春的生母是“二老爷跟前的人”,即是贾政的小老婆。探春本人就是所谓的“庶出”。这在“妻妾不分则宗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庶出”无疑是卑贱和低微的同义语。凤姐在钦佩她才干的同时,就曾为她惋惜:“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按,指王夫人)肚里。”并告诉平儿:“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由此可见嫡庶观念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探春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少女,而且是自尊心极强的少女,她当然不能不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极力回避和掩饰自己庶出的身分。在母女关系上,她不认生母赵姨娘,而只认礼法上的母亲王夫人;在兄妹关系上,她疏远同胞兄弟贾环,而亲近异母兄弟宝玉。尤其是当她被赵姨娘缠得不可开交时,竟说:“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按,指王夫人之兄王子腾),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这里,她不仅不认生母赵姨娘和舅舅赵国基,而且把他们也当作“奴才”看了。虽然她这样说夹杂着一种痛苦的偏激,但它确实表现了探春身上所存在着的强烈的嫡庶观念,这一观念严重扭曲了这个少女的感情心理,使她对自己的生母表现了一种不易为人谅解的冷漠和歧视。因此,从根本上说,探春和她生母的畸形关系并非是因她个人的寡情所致,而是由那个封建的嫡庶制度所造成的。我们可以不同意甚至责怪探春的某些言行,但扭曲她同生母关系的,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非探春本人。

探春是庶出而非正出,这在封建大家族里已足够使这个少女感到压力了,更何况她的生母又偏偏是一个心地龌龊、上上下下都感到厌恶的女人,这无疑又在她自尊心的伤口上撒下了一撮盐,使她更无法忍受痛苦和屈辱。

这个心术不正、被称作“赵姨娘”的女人,且不说她如何暗中使坏,用魇魔法算计宝玉和凤姐,单就她对待亲生女儿和挑唆亲生儿子闹事的不尊重的样子,就难以叫人敬伏。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赏银二十两,赵姨娘立即雄赳赳吵上门来,言词尖刻地骂探春“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气的探春脸白气噎,抽抽咽咽哭个不停:“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这种故意在女儿伤口上撒盐、给女儿没脸的行为,完全没有一个母亲对亲生女儿的慈爱和体贴,并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女儿好不容易才艰难建立起来的声誉。

还有一次,赵姨娘又因为芳官拿了一包茉莉粉冒充蔷薇硝送给贾环,再加上一些人调唆作弄,便乘机生事,与芳官、荳官等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大失体统。探春见了,只得叹气道:“这是什么大事,姨娘也太肯动气了!”“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她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她。便她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她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这里,对那些小丫头子的看法虽然表现了探春一贯的主子的尊严,但像赵姨娘这么大年纪做出来的事,实在不叫人敬伏。本就为庶出而苦恼的探春,又怎能不为这样一个不自我尊重的生母而倍感痛苦呢?

因此,探春和她生母的关系,首先是被封建的嫡庶制度剥夺无几;然后加上探春的自尊好强和赵姨娘的灵魂卑微,更彻底割断了母女间那条天然的脐带。自幼缺少母爱的探春,就是这样倔强地挺立起来的。庶生女儿的地位,亲生母亲的无行,永远如梦魇缠绕困惑着她的心灵。正因为此,她更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温暖,如她自己所说的:“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应理解探春的困难处境和复杂心理,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探春性格矛盾的一个关键。

4. 探春的悲剧及其启示

和《红楼梦》里的大多数女儿一样,探春也是个属于“薄命司”里的悲剧性人物。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浪漫主义手法,向我们暗示了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图画,画面上是:

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画中也有四句题诗,后面两句是: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还有《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的《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了,莫牵连。

从以上的诗画和词曲里,我们虽难以具体知道探春后来的遭遇,但可以想见,等待着她的,将是一个充满眼泪、随风飘零的人生结局。看来,庶出的探春,将以远嫁海隅来结束她的少女时代。

现在的后四十回续书虽也写了探春远嫁,但结果并不坏,最后还“服采鲜明”地随了“统制大人”一起回京探亲。同时,在续书里,这一人物形象也逐渐趋于模糊,不再像前八十回那样血肉饱满。这一切,应当说都是续书的不足。但续书终究写了探春的远嫁,大体上保持了悲剧的结局,这也是应予肯定的。

有着精明才干和过人胆识的探春,最终也只能以远嫁了其一生。在那个时代,她的“立一番事业”的抱负永远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她的才能和魄力也只能是无用的别名。因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谁让她生在一个已到了“末世”的社会呢?

探春的悲剧,不只是庶出女儿的悲剧,而是时代和阶级的悲剧。正出如元春,能干如凤姐,其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一个个都是悲剧结局。等待着少女的下一个人生课题是出嫁,而在那个时代,出嫁给她们带来的大多是痛苦和死亡,形形色色的痛苦和死亡。

像探春这样一个才干过人的女孩子,如果生长在合理的社会里,她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做出许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也许可以称作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改革家。她的悲剧告诉我们: 任何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本领和才华,但在一个即将灭亡的“末世”社会里,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更不可能挽回注定要衰亡的没落阶级的命运,一个女子就更是如此。

贾探春jiǎ tàn chūn

人名。“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的次女,赵姨娘所生,与贾环为同母姊弟。在贾府与宝玉同辈的堂姊妹中排行第三。按判词等暗示,她的结局是离父母远嫁: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沉静,性情和顺而已。(五五·12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