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贰 隐喻性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贰 隐喻性 贰 隐喻性隐喻能产生美感,而文字本身,就具有隐喻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 中说:“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思,所有能使我们有所领悟的字都能给我们以极大的愉快。奇字不好懂,普通字的意思又太明白,所以只有隐喻字最能产生这种效果。”
甲骨文的字形,象三玉之连,中间的|,是贯连玉石的线。金文以后的字形皆写为“王”。从新石器时代起,“石之美”的 “玉”就为人们所重视,《说文》列举了 “玉”的五德: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 可以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 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所以 “古之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不仅如此,早在西周,玉就成了政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执玉版,诸侯执珪。群臣进见国君,在佩玉步行时得有节奏声,又用玉来祭祀神或殉葬,甚至服食玉屑以求长生不老。显而易见,玉是物质文化方面的东西,但其作用却转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并据了重要地位。一块和氏璧,价值15座城池。那不是商品价格,而是政治文化制度上特殊的价值了。玉的用途渗透到上层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军事斗争、外交斗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邦赠送给项羽白璧,表白自己心地纯洁 (白璧无瑕),希望项羽以诚相待; 又赠送给范增玉斗 (暗寓 “肚大能容”)一双,向范增示敬。而范增 “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举玦示意表示决裂、断绝之寓意) ,用玦传递信息。玉器在这里展示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博大的华夏文化背景。上述这些语境中的 “玉”字,都很好地体现了其隐喻的特点[7]。 汉字的隐喻性,还体现在合体字的构造方法上。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偏旁组合而成,通过联想而产生意义,这就使汉字具有了二元或多元性,从而增加了汉字的隐喻功能。前面所举的例子 “武”字,从戈从止,“止”有 “脚”和 “制止”等多个意义,用来会意武字,就可产生两方面的意象,一是持戈前进的意象; 一是阻止干戈、平息战争的意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故许慎 《说文》释义取第二个意象: “楚莊王曰: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这种隐喻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想象。 ☚ 壹 图形性 叁 联想性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