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pínkùnxiàn政府规定的维持起码生活所必需的收入标准。 贫困线pínkùnxiàn〈名〉 指能够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年人均收入的最低界限。 贫困线pínkùnxiàn〈名〉指能够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年人均收入的最低界限。 ◇ 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又增加了2亿多。(光明日报.1990.3.12) ◇ 人民生活一直停滞在贫困线以下。(人民日报.2000.12.31) 贫困县;贫困线◉ 贫困县pínkùnxiàn 名 生活贫困的县。〈例〉如今,该县已脱贫摘去了“~”的帽子。 ◉ 贫困线pínkùnxiàn 名 ❶贫穷困苦的边缘。〈例〉接近~。 ❷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例〉确定~/ 各市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规定出当地的最低~。 贫困线pínkùnxiàn❶〈名〉贫困的边缘。 ❷〈名〉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贫困线pín kùn xiànчерт бéдности贫困线 贫困线pínkùnxiàn❶贫穷困苦的边缘。 ❷由政府规定的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收入标准。 ❍ 各市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规定出当地最低~。 ☚ 贫困县 贫水 ☛ 贫困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确定贫困人口而颁发的家庭年收入标准。这个标准表示:维持家庭人口起码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这个标准的,称为贫困人口。确定贫困线的方法,各国有所不同。美国的贫困线由政府规定。美国根据贫困人口家庭通常将1/3的收入用于购买食物的现象,将贫困线确定为购买食物的最低开支乘以3。各国的贫困线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变动而不断调整。 贫困线由政府组织调查并确定的居民维持生活的全年最低收入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人口即属贫困人口。标准随经济的发展及物价的上涨而调整。 贫困线Poverty Level又称低收入水平。根据本国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和所谓最低消费数量,并结合物价水平规定的一个全年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美国于1964年开始制定贫困线的标准,当时规定家庭年收入少于3000美元,单身汉年收入少于1500美元者,均属于贫困线以下。之后贫困线标准不断调整。1969年以前,根据农业部1961年的“经济食物计划”的标准规定,凡家庭的食物开支占该家庭收入1/3者,即属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家庭收入越低,吃占的比重越大。按低收入家庭食物开支约占全部开支1/3计算(食物开支乘以3),即得出贫困线标准。从1969年开始,改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贫困线。有的国家,例如印度,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划分贫困线,而是按家庭成员每人平均收入作为划分贫困线的标准,即家庭成员每人平均收入低于规定的贫困线标准就算贫民。因为贫困家庭一般都是人口较多的家庭,因此,贫困家庭占全部家庭的百分比总是低于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除了公布贫困线的总平均数之外,各国还公布按地区、种族、不同性别户主等分组所做的低收入统计。 贫困线Poverty Line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一种标准。通常是根据每个居民或居民家庭对食品、衣着、住宅等生活资料的最低生活需要量来估算,贫困线就是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最低收入水准线,低于此线即被视为贫困。 贫困线衡量贫困程度的标准。参见“贫困”。 贫困线亦称最低生活标准线。指对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或与社会中等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作的定量化的界定。从实践意义上说,它是社会救助的基准。要精确地确定贫困线是有很大困难的,由于很多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人们用定性的方式对贫困所下的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因而也无法直接定量。所以,一般都是用一个或若干个与贫困高度相关又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来表示贫困的程度。 用一个家庭的收入或支出来衡量他们是否贫困是常用的一种办法。1965年美国社会保障署提出的贫困线是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参照系的。它拟定3口或3口以上的家庭的食品消费占总收入的33%或2口之家占27%以上的,就是贫困户,并根据城镇和农村具体生活条件不同,做了适当调整。按照这个标准,美国60年代初贫困人口达4000万,到1975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500万。 大多数发达国家习惯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表示相对贫困标准的最常用的公式是将贫困标准与中等收入在同一个时点上保持相对稳定。一个家庭的的收入低于中等收入达到50~60%时,就被认为是贫困的。按照这个标准,70年代末,英国的贫困家庭大约要占7%左右。 世界银行根据若干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线和平均生活水准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定了一个贫困标准,它给定的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范围,其上限是370美元,下限是275美元。制定这个贫困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按照这个标准,发展中国家有11.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大约是这些国家人口的1/3,其中有6. 3亿人是赤贫。 也有人试图用更为精确的办法来确定贫困线。1978年美国有人提出一系列构筑贫困标准的具体的生活消费指标,它包括食品、房租、衣服、家具、交通、卫生保健、水暖电气、税收和文化娱乐。1990年,世界银行也提出了一个设想,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这可以从对这些消费品的价格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总的费用;二是反映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这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各国间也不尽相同。 中国从80年代初提出扶贫任务之后才确定了一个从实际工作出发的贫困线。80年代初定为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120元以下,城镇人口月平均收入35元以下。1983年,对上述标准做了调整,农村人口为年平均收入200元以下,城镇人口为月平均收入50元以下。由此往后,这个标准再也没有改动过。这个问题已经亟待解决,以为今后社会救助制度走向更为科学的法制化管理打下基础 贫困线 贫困线Poverty Line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官方规定的个人或家庭收入的一种水准。一般根据个人或每户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要求,求得其最低收入为界限,作为贫困线。低于这个水准的就是贫困者、穷人。由于时间、国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生活资料的最低需求量是不同的,因此贫困线也因时、因地而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曾对贫困线作过估算。 ☚ 失业率 经济危机 ☛ 贫困线 贫困线Poverty Line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的一种标准。通常是根据每个居民或居民家庭对食品、衣着、住宅等生活资料的最低生活需要量来估算,贫困线就是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最低收入水准线,低于此线者即被视为贫困。由于生活资料的最低需求量会因时间、地点、国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贫困线也会随之变化。一般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就越高,规定的贫困线也就随之提高。 ☚ 消费层次 消费不足 ☛ 贫困线 贫困线贫困人口家庭收入的上限线。它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用来确定贫困人口数量而颁发的一种家庭年收入标准。它随经济的发展及物价的上涨而调整。贫困线的确定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国家均采用恩格尔系数方法: 即以家庭购买食品的最低开支为基数,再乘以一定的系数,从而得出该国、该地区贫困人口家庭收入的上限标准,凡收入低于上述标准的即为贫困人口。贫困线的标准不仅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间存在着差别,同一民族、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别。 ☚ 附加工资 供给制 ☛ 贫困线 贫困线一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规定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家庭全年收入标准。贫困和富裕是相对的,贫困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划分“贫困线”的标准在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中国在70年代曾把吃粮水平作为划分贫困线的标准,即北方年口粮在175公斤以下,南方在200公斤以下的地区,定为贫困地区。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80年代民政部又把人均年纯收入150元定为 “贫困线” 。贫困线以下的地区或农户,不仅温饱问题未根本解决,而且教育落后,文化素质差。 ☚ 消费水平最低限 饥寒消费水平 ☛ 贫困线poverty line;poverty level(居民维持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收入标准) 生活在~之下live under poverty 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