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贫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贫苦;贫困;穷困pínkǔ pínkùn qiónɡkùn

【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贫穷困苦的意思;都是中性词;都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都能作谓语和定语;都不能重叠。
【异】 “贫苦”侧重指生活贫穷清苦;语义较轻;多用来形容社会底层大众的家庭和生活;常与“家庭”、“农民”、“人”、“人家”、“学子”等词语搭配。[例]~农民终年劳累,却收获不多。“贫困”侧重指缺少钱物,缺少生活必需品,生活困难,难以度日;语义较重;多与“家庭”、“生活”、“人口”等词语搭配。[例]大家捐钱捐物救济~户。“穷困”侧重指人的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语义最重;常与“地区”、“面貌”、“生活”、“山区”等词语搭配。[例]沿海发达地区要帮助内地~地区改变面貌。
【反义】 贫苦—小康 幸福/ 贫困—富裕 富有/ 穷困—富足

贫困pínkùn

贫苦
 △ ~学生。
【同】穷苦 贫穷
【反】富裕 富有

贫困pínkùn

〈形〉贫穷困难,生活困苦:贫困地区│家境贫困。
【同义】困苦│贫困│贫穷。
【反义】富裕│宽绰│宽裕。

贫困pínkùn

【释义】
贫穷;生活困难。

【色彩】
中性。

【近义】
贫穷︱贫苦︱贫寒︱贫乏︱贫贱。

【反义】
富裕︱富足︱富有︱富庶︱富饶。

【扩词】
贫困户︱贫困的生活。

【造句】
 ❍ 爸爸失了业,家里更加~了。
 ❍ 小汤姆也拼命地工作,企图摆脱~的境地。

贫困pínkùn

贫穷; 困难。可以形容人、一生、家庭、地方、生活、境地、境遇等。例如:
❶ 虽然当时他们非常贫困,但却很有气节。
❷ 他家庭贫困,是靠一位小学老师的资助,靠自己的刻苦读到大学毕业。(陆文夫《献身》)
❸ 白石老人在旧社会的生活非常贫困。
❹ 这里的农民已经脱离了贫困境地。
❺ 即使在最贫困的境遇里,他也总是显得那么风趣和快乐,闪耀着青春的光彩。
❻ 那个时期,我曾经拜访过田汉、邵荃麟、艾芜等同志的家,到处都看到一种贫困的迹象。(秦牧《“文化城”的回忆》)
❼ 就在这些贫困的房子前面,贫穷的白人、混血种人、黑人们的孩子,衣不蔽体在泥地里滚着玩着。(秦牧《愤怒的海》)
❽ 他希望他的这个行动,在不贫困的庄稼人里头,引起好感、尊敬和感激,建立起威望。(柳青《创业史》)
❾ ……他也会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或不肯赞谀什么权要,而死于贫困。(老舍《诗人》)
❿ 人家真正消灭了贫困,……还将进一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境界。(沙汀《青㭎坡》)
⓫ 贫困伴随着他,疾病紧缠着他。(郑易里等《科学家、诗人、战士》)
“贫困”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⓬ 当璀璨的朝阳照临万物的时候,也照到了吕保均贫困、破烂的家。(秦牧《愤怒的海》)
⓭ 许多无知的女人……劳苦贫困地死在空虚里,留下永不能实现的希望给她们的亲人。(巴金《神》)

贫困pín kùn

形容词。生活困难;贫穷,用于贬义。
【例】当然,部分贫困地区与贫困社队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包产到户外,还须对症下药,通过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

贫困

(同)穷苦 困难 困苦 贫穷 贫苦
(反)富裕 富有

贫困pín kùnбéдность; беднот; пауперзм

不便、拮据、贫窭、贫困、贫穷、穷困;趁钱[称钱]、富饶、富有、富裕、富足、有钱

○不便bù biàn

(形)指缺钱用:你如果一时手头~,我可以先垫上。

○拮据jié jū

(形)缺少钱;境况窘迫:经济~|财政~。

○贫窭pín jù

(形)〈书〉贫穷:为~所困|故友皆~,谁能送酒钱?

○贫困pín kùn

(形)生活困难;贫穷:~山区 | 陷入~的深渊 | 盼望早日摆脱~。

○贫穷pín qióng

(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的国家|他~了一辈子| 富裕代替~的愿望,光凭纸上谈兵是无法实现的。

○穷困qióng kùn

(形)生活贫穷,经济困难:~潦倒|~的日子快熬出头了 |~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们因~而常年不得温饱。

●趁钱chèn qián

(形)〈方〉有钱:他很会~| 他有一家酒店,很~。也作【称钱】。

●富饶fù ráo

(形)物产多;财富多:物产~|~的国家|长江流域十分~|伟大的祖国是那么~。

●富有fù yǒu

(形)拥有大量财富的:那里的人都很~。
*(动)大量具有,与“缺乏”相反:~创造性|~想像力。

●富裕fù yù

(形)财物充足有余:恩格尔系数是衡量贫困或~的国际通用标准|科学种田使他家逐渐~起来了 |生活比以前~了。

●富足fù zú

(形)财物丰富充足:我觉得生活~,不缺什么 |家家粮食~|各种矿藏非常~|西南地区有~的水力资源。

●有钱yǒu qián

(形)富有钱财:~有势|~能使鬼推磨|~人的势利眼|~买马,没钱置鞍。

贫困←→富有pín kùn ← → fù yǒu

贫困:生活艰难;贫穷。
富有:拥有大量的财产。
【例】 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使得下层广大人民生活十分不安定的时候,社会上往往存在着大批游民。他们得不到比较固定的、正常的职业,为寻求生存条件而流浪各处,经常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贫困pín kùn

〖形容词〗
贫穷,困乏(1)。《管晏列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管仲家里贫穷,常要占鲍叔牙的便宜。

贫困

贫穷困苦。《史记·滑稽列传》:“我死,汝必~。”

贫不失志/贫而无谄/穷当益坚/心不懈退/淡中本然/心宽福厚/人生在勤/天道酬勤/勤则不匮/勤修精进/勤于正行/修不放逸/浓不胜淡/淡泊明志/世无绝境/借景调心/士穷乃见节义/应须守道不羞贫/穷则变,变则通/不要屋宽,只求心宽/心常柔和,遭苦能忍/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令心安住,无有动乱/心不驰逸,其意安详/自心调伏,断诸过恶/穷而思达,人之情也/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苟能节欲除贪,自然身心安稳/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勿汩汩于物欲,勿郁郁于乱想/勿矫矫于浮云,勿逐逐于世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心不随尘欲贪嫉,心亦不随毁戒恶智

☚ 将要到口,可以滑落;将要成事,可以败功   贫不失志 ☛
贫困

贫困

贫(俭贫) 折乏 寒乏 短乏 窭乏 窘乏 窘逼 窘暴 贫惫 困匮 困乏 窭困 疲病 疲弊 疲敝 疲羸 蹇落 谦褊 调饥
人民贫困:民困(~国贫)
政治衰败,百姓贫困:政荒民弊
土地瘠薄,百姓贫困:地瘠民贫
年老贫困:育鞫 育鞠
鳏寡贫困:鳏穷
忧愁贫困:忧约
旅居贫困:旅琐 贫旅 羁贫
空乏贫困:窾贫
卑贱贫困:贱贫 贱薄 贱穷 陋约 贫下
经常贫困:屡空
 长年贫困:积俭
(生活困难;贫穷:贫困)

☚ 贫困   家庭贫困 ☛

贫困/家庭贫困/经济困难/困顿2/很贫困

☚ 十分贫穷   贫困 ☛

清贫/贫非罪/贫无可羞/贫穷志广/贫贱长宝/门户清素/贫也非病/贫者士常/贫贱骄人/贵贱无常/寒苦自立/贫不失志/穷当益坚/心不懈退/贫而无谄/浓不胜淡/天道酬勤/勤行精进/修不放逸/人生在勤/勤能致富/勤则不匮/穷则思变/世无绝境/借景调心/不为物役/淡中本然/心宽福厚/脂膏不润/淡泊明志/俭以养德/俭可养廉/轻财聚人/困知勉行/家贫好学/安贫乐道/苦尽甜来/知事贵奋/磨炼福久/人穷志不穷/贫贱不能移/身贫而心富/贫而后知勤/士穷乃见节义/视富贵如浮云/勤为无价之宝/贫贱足以立志/否易振,泰难持/穷则变,变则通/知足虽贫可名富/心于淡里见天真/万味无如淡味长/人间万事凭双手/自古瓜儿苦后甜/富贵必从勤苦得/应须守道不羞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要屋宽,只求心宽/心常柔和,遭苦能忍/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令心安住,无有动乱/心不驰逸,其意安详/自心调伏,断诸过恶/穷而思达,人之情也/若勤精进,事无难者/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崇俭养廉,守拙全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减繁增静,安乐之道/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超越嗜欲,只求真趣/淡中真味,常中神奇/澹泊之守,镇定之操/减除物累,便臻圣境/心无物欲,坐有琴书/有木石心,具云水趣/贪者亦贫,知足亦富/宁虚勿溢,宁缺勿全/天理路广,人欲路窄/卧雪眠云,绝俗超尘/气象高旷,操守严明/穷当益工,不失风雅/春之繁华,不若秋实/事无绝对,安乐寻常/乾坤自在,物我两忘/天厄我运,吾亨我道/困苦穷乏,锻炼身心/自适其性,贵不如贱/心境恬愉,绝虑忘忧/天道忌盈,人事惧满/非分收获,人世陷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开福源,奢起贫兆/力能胜贫,谨能胜祸/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饥饿是各门工艺的老师/欲望不大的人需要不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人穷志不短,马瘦腿不软/人穷志要坚,家穷手要勤/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灾荒不为荒,心灰灾上灾/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苟能节欲除贪,自然身心安稳/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勿汩汩于物欲,勿郁郁于乱想/勿矫矫于浮云,勿逐逐于世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心不随尘欲贪嫉,心亦不随毁戒恶智/勤勉是幸运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

☚ 将要到口,可以滑落;将要成事,可以败功   清贫 ☛

贫困pín kùn

贫穷,困乏。《史记·管晏传》“管仲~~,常欺鲍叔。”

贫困Poverty

生活困难。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凡用于衣、食、住方面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数20个百分点以上者为贫困家庭。平均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线也相应提高。每年春天抽样调查约4000户,然后公布结果。据此结果,可以确定处于贫困的人数、户数和特征。1986年,有85.1万户和98.2万个单身者属低收入。只有母亲的家庭占贫困家庭的32%,老人占贫困单身者的34%。在低收入家庭中,56%有一个劳力,自食其力而不靠政府救济,称为“劳动穷人”。其余44%主要靠政府救济,叫做“福利穷人”。1969年~1986年,家庭贫困率由21%下降为12%,单身贫困率由43%下降为34%。在全部贫困家庭中,以老人为主的家庭所占比例由65%下降为11%,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所占比例由18%升为35%,乡村家庭由50%以上降为19%,大城市贫困家庭的比例由16%升为44%。60年代,土著人和老人的生活条件和收入状况引起关注,贫困成为社会问题。1964年开始一场了解贫困原因、寻求对策的运动。1965年,联邦政府成立专家小组研究对策,并鼓励联邦与省两级政府在反贫困行动中进一步合作。联邦政府制定了“给青年人提供机会”、“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加拿大工程”等反贫困计划。1968年,统计局发布关于国民收入的调查报告,成为确定和衡量低收入的基础。同年,加拿大经济委员会断定27%的人生活贫困。1971年,议会贫困问题特别委员会提出制定年收入保证计划。另一个委员会在对魁北克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了大量调查后也提倡保证年收入。60年代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导致几个反贫困法规的出台(如新的“退休金计划”和“收入增补保证计划”)。1966年通过“加拿大援助计划”,为残疾人和失业者提供资金来源,也援助其他低收入者,并为社会服务承担多项开支。1968年实行医疗法,为全体公民免费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1971年修改失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更多的保证。1978年实行对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津贴。80年代削减对穷人救济的财政预算。在加拿大这样的富国有这么多穷人,这与国家的分配制度有关。加拿大的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演化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观念,大部分财富通过市场进行分配。在这种制度下,有能力并有好工作是获得较好经济收入的关键。不能找到好的职业就必须依靠社会和政府的援助。

贫困Poverty

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和机会。

贫困

个人或家庭生活水平极低的状况。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仅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状态,表现为饥馑、文盲、衣衫褴褛、住房简陋。相对贫困,是指生活水平处在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之下的状态。贫困程度一般以贫困线为标准来衡量。各国的贫困线的标准不相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贫困线的标准也不相同。贫困线常常以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确定。世界银行以平均消费水平为基础,以营养、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以及入学率等社会福利指标作为补充,来确定衡量标准。世界银行为衡量绝对贫困规定了两条贫困线,即人均年收入275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为标准的赤贫贫困线以及以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为标准的穷人贫困线。为衡量不同国家的绝对贫困程度,采用两个主要指标:(1) 贫困人口指数,即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贫困差距,即穷人总收入占总消费的百分比。世界银行在分析世界各国绝对贫困状况时还经常采用人均日收入1美元的全球同一贫困线。在我国,现行的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年收入627元人民币(2002年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计算的。它包括两部分:(1) 满足最低营养标准(2100大卡)的基本食品需求,即“食物贫困线”;(2) 最低限度的衣着、住房、交通、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的非食品消费需求,即“非食物贫困线”。整个贫困线是这两部分的需求金额之和。在城市,各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被视为当地的贫困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烧费用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的。在实际执行中,各地还考虑了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一国或一个地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贫困发生率”。

贫困

一种人们缺乏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手段的状况,亦指人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
贫困概念的界定是受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影响的,如果社会上普遍认为,不应该出现有人冻饿而死的现象,那么,就会将缺少最起码的食物衣服和赖以遮风避雨的住所定义为贫困。从历史上看,人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对贫困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受新教教义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贫穷是懒惰造成的,是一种罪恶。因此任何试图克服贫困的努力都会鼓励游手好闲,打击勤俭节约。19世纪末,又出现了所谓“贫困的救济最少理论”,即认为贫困是对个人争取美好生活的刺激。直到20世纪初,造成贫困的社会因素才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顺利的背景下,纷纷建立以消灭贫困为目标的 “福利国家”。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进入经济滞胀时期,保守主义抬头,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因此80年代被西方国家的穷人称为“被遗弃的十年”。
在现代社会里,贫困不仅是指缺少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须的最起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包括缺少获得这些条件的机会。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造成贫困的原因包括:(1)居住地区。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较差且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贫困是比较普遍的。(2) 家庭人口。多子女家庭人均收入较低,贫困的可能性更大。(3) 经济来源。主要劳动力无固定工作因而也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贫困的可能性更大。(4)保障能力。对于社会经济风险缺乏应变能力的家庭,一旦遭受意外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5) 消费结构。一个家庭的总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越大,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6)社会地位。社会地位低下使他们获得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机会就越少,因而也就越贫困。
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为划分,贫困可分为长期性贫困、周期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 以贫困人口分布状况为划分,贫困可分为群体贫困和个案贫困; 从衡量贫困的参照系为划分,贫困可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贫困

贫困Poverty

即生活困难、贫穷。通常认为对贫困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布思(Booth) 与朗特里 (Rowntree)。19世纪80年代末,布思著成了 《生活和劳动》 一书。在书中,他把街道作为分析单位,画出了他的著名的伦敦贫穷地图。朗特里的研究是把作为代表的地方镇市约克的状况和布思伦敦的发现相比较,他关心个别家庭收入并推演出一个以估计的营养和其他需要为基础的贫穷标准。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开始。鲍利 (Bowley)采纳了这种调查方法,并在20批工人家庭的随机样本中首先使用了抽样法,随后又做了许多地方性的研究调查。20世纪30年代鲍利出版了他的 《新的伦敦生活和劳动调查》。朗特里则在1936年和1950年重复了他的约克调查。1945年后许多评论家根据朗特里的研究数据而作出断言说,英国已经有效地消除了贫穷。但有人对此结论表示怀疑,如汤森(Townshend) 和阿贝尔-史密斯 (AbelSmith) 在1963年出版《穷人和最穷的人》 一书,表示了这种怀疑。书中通过一项全国调查表明20世纪60年代大约有二百万人跌到社会保险网以下。20世纪70年代健康和社会保险部发表的官方估计以及汤森自己的主要调查都肯定了这一观点。
虽然美国起步较晚,但对贫穷的研究却取得较大进展。亨特 (Hunter) 不仅在1904年给贫困线下了定义,而且发展了诸如纽约市编制的 “最小限度的舒适”和其他预算等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还有与经济报告委员合作的1949年低收入家庭报告,以及兰普曼 (Lampman) 发表的著名文章《低收入人口和经济增长》。哈林顿 (Harringtom) 1962年出版了《另一个美国》 和加尔布雷 (Galbraith) 1958年出版了 《丰裕社会》 引起了人们对贫穷的极大注意。根据奥尔辛斯基 (Orshansky) 的研究资料,经济顾问委员会1964年在报告中制定了四口人之家年收入3000美元的贫困线。
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困问题的对比研究,是许多研究人员感兴趣的课题。这需要有关单个国家内的生活水平分布的资料,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都在这方面做过重要贡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就试图进行这种对比。卢森堡收入研究所对此进行过大范围的研究。
贫困含义,是指收入不能够满足维持生活的需要的一种状况 (陈东琪等,1995)。贫困本质上是在一个特指范围内,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低效、稳定运动 (郭凡生等,1988)。前者是从生活标准出发来理解贫困,而后者则是从造成贫困的社会系统的原因方面来定义的。然而,即使用生活标准来衡量贫困与否,各地的标准也可能不一样。物质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对于基本生活需要的标准规定就会越高。如在美国,有些人即使拥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仍被当作穷人,但在今天中国则被视为富人,至少不会是穷人。这样的贫困则称为相对贫困。因此,贫困不完全是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人同享的权利。因此,幻想有一个能够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固定的绝对的贫困标准概念,是不切实际的。
在现实社会,衡量贫困程度,一般是从相对贫困概念出发(即从本国国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出发),确定贫困线。在贫困线下的便为穷人; 在此线上的,便不再是穷人。1995年1月1日中国颁布《劳动法》规定各地必须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北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月收入210元,按一般双职工和四口之家计算,则家庭最低年收入为人民币5040元。世界银行采用一种全球性的贫困线计算方法,在其出版物中有时用此方法计算出来的提到世界的 “绝对贫困” 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如1982年世界银行曾提出全球有近10亿的人民生活在绝对贫穷之中,其中大约有4亿生活在南亚。
一般认为,产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技能缺乏。这样缺乏技能和知识的人工作效率往往不高,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作或难以找到工作,因此,其收入水平自然低下。(2) 由于传统观念 (如重农轻商等) 或习惯等原因造成的不思进取,不愿意发现和利用可能的工作和挣得收入的机会,安于贫困和救济。(3) 人口增长率过高,收入被分摊到更多家庭人口身上,导致人均收入停滞不前或下降,贫困难以得到缓解,反而加重。(4)健康和年龄的制约,无法承担正常的工作或劳动量,如病残人员等,这些人无法挣得收入,或者即使挣得收入也极其有限。(5)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法顺利地实现商品和劳动的流动,投资成本过高,导致无法利用所在地的比较资源优势而可能陷于贫困。
为了消除贫困,各国政府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由于贫困的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又有历史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还有种族、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虽贫困现象在不少国家已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到完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还有相当距离。消除贫困,任重而道远。

☚ 财政   信用 ☛

贫困

poor;impoverished;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
关于~地位的宣誓声明poverty affidavit/~地区poverty pocket; poverty-striken zone/~国家disadvantaged(or underprivileged)country/~阶层disadvantaged (or underprivileged) group; disadvantaged (or underprivileged) sector/~者disadvantaged person/~地区poverty-stricken area; underdeveloped area /~家庭学生资助体系financial aid system for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人口impoverished population; population below the poverty line;population living in deprivation; poor people/~生活live in poverty/~化pauperiz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