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质量守恒定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质量守恒定律

自然界的基本定理之一。一系统如和外界没有发生质量交换,系统的总质量保持不变。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随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相互转化,这时应按质能关系式考虑场的质量。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该定理亦有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质量和能量守恒定理。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许多化学家开始并未意识到,随着定量分析的发展,质量守恒的原理已得到他们的认可。只是当善于进行理论思维的拉瓦锡给这一原理以清楚的阐明后,质量守恒定律才成为定量的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化学史上有名的 “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的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颗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用水浇灌,5年后树和树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现在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他在这里是把物质的变化与重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实验具有定量的性质; 他的思想中潜在着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这种朴素的唯物论的物质观,这就是早期质量守恒定律的萌芽。1756年前后,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反复进行金属煅烧实验中,发现金属煅烧后的增重是由于金属与玻璃管中空气相结合的结果。在这里他较清楚地表达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空气参加化学反应的事实,是气体化学发展的重要突破。这是罗蒙诺索夫不自觉地运动辩证法的结果。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在研究镁石和石灰石的过程中,最早应用定量的方法,就是以质量守恒的思想为指导,发现了固定空气 (二氧化碳)。18世纪,化学大师会勒、凯文迪旭、普利斯特都曾在自己的定量化学实验中,无意识地应用质量守恒原理,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可惜的是他们虽然精于实验,却不愿对实验的成果作一步的理论分析,所以无一人对此原理作出清晰的阐述。
正式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具有卓越思维分析能力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较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里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拉瓦锡所进行的第一项化学实验是研究石膏的特征。他定量地测定了石膏矿石加热后的失水量和变成熟石膏后的吸水量;1768年,拉瓦锡在实验中,将蒸馏水加热煮沸了101天,最后证明水不能变成土; 1722年起他做过一系列金属煅烧实验,还做过一些非金属的燃烧实验,随后他清楚地指出: 金属煅烧或非金属燃烧后的增重是金属或非金属与空气中某成分相结合的结果; 1774年冬,他重复了普利斯特发现新元素——脱燃素空气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拉瓦锡把少量汞 (俗称水银) 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拉瓦锡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后来证明是氧化汞) 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加强热,取得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体积。
通过定量的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映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后来拉瓦锡在所著 《化学纲要》 中,用清晰的语言把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出来,并说明在化学研究中怎样应用这一思想。在 《化学纲要》 中,他指出:“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一个公理。” 根据这一原理,他把糖变成酒精的发酵过程写成下列的式子: 葡萄汁=碳酸+酒精。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接着他又写道: “我们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的每一项都是未知数,然后能逐个算出他们的值,这样一来,即可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至获得成功。” 拉瓦锡这一思想很快获得化学家们的赞同,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定量方法从此成为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化学的发展,把质量守恒定律写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使这一定律更加完善,更加准确。
到20世纪,随着原子核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速度而变,实物和物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的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联系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揭示了这些联系。并指出: “这个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化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 现在有的人把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两个定律联系起来,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 阴极射线   质量作用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许多化学家开始并未意识到,随着定量分析的发展,质量守恒的原理已得到他们的认可。只是当善于进行理论思维的拉瓦锡给这一原理以清楚的阐明后,质量守恒定律才成为定量的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化学史上有名的 “柳树实验”: 在盛有200磅的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用水浇灌,5年后树和树叶总重169磅3盎司,干土只少了2盎司。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现在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他在这里是把物质的变化与重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实验具有定量的性质; 他的思想中潜在着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这种朴素的唯物论的物质观,这就是早期质量守恒定律的萌芽。1756年前后,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反复进行金属煅烧实验中,发现金属煅烧后的增重是由于金属与玻璃管中空气相结合的结果。在这里他较清楚地表达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空气参加化学反应的事实,是气体化学发展的重要突破。这是罗蒙诺索夫不自觉地运动辩证法的结果。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在研究镁石和石灰石的过程中,最早应用定量的方法,就是以质量守恒的思想为指导,发现了固定空气 (二氧化碳)。18世纪,化学大师会勒、凯文迪旭、普利斯特都曾在自己的定量化学实验中,无意识地应用质量守恒原理,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可惜的是他们虽然精于实验,却不愿对实验的成果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所以无一人对此原理作出清晰的阐述。
正式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具有卓越思维分析能力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较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里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拉瓦锡所进行的第一项化学实验是研究石膏的特征。他定量地测定了石膏矿石加热后的失水量和变成熟石膏后的吸水量; 1768年,拉瓦锡在实验中,将蒸馏水加热煮沸了101天,最后证明水不能变成土; 1722年起他做过一系列金属煅烧实验,还做过一些非金属的燃烧实验,随后他清楚地指出: 金属煅烧或非金属燃烧后的增重是金属或非金属与空气中某成分相结合的结果; 1774年冬,他重复了普利斯特发现新元素——脱燃素空气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拉瓦锡把少量汞 (俗称水银) 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拉瓦锡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 (后来证明是氧化汞) 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加强热,取得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体积。
通过定量的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后来拉瓦锡在所著 《化学纲要》中,用清晰的语言把质量守恒定律表达出来,并说明在化学研究中怎样应用这一思想。在 《化学纲要》中,他指出: “无论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一个公理。”根据这一原理,他把糖变成酒精的发酵过程写成下列的式子: 葡萄汁=碳酸+酒精。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接着他又写道: “我们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的每一项都是未知数,然后能逐个算出他们的值,这样一来,即可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至获得成功。”拉瓦锡这一思想很快获得化学家们的赞同,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定量方法从此成为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化学的发展,把质量守恒定律写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使这一定律更加完善,更加准确。
到20世纪,随着原子核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速度而变,实物和物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的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联系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揭示了这些联系。并指出:“这个现象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化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现在有的人把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两个定律联系起来,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 阴极射线   质量作用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质量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物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