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财经旬报二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财经旬报二则 《财经旬报二则》这是陈云1950年1月22日和2月1日起草、以他和薄一波的名义向中共中央的两份报告。通过此文可以看出陈云非常注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之前切实把情况摸清,所以他能够遇事拿出办法,并且深得要领,切实可行。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西藏、海南等地尚未解放,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军政开支庞大,中央财政赤字巨大,长期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高涨,国家面临着许多经济困难。陈云在第一则旬报中汇报了当时的财经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1)目前人民十分贫困,面对如此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完全靠银行透支,过量发行票子,必将造成严重后果。故须预筹收入,方能应付。对策是:在税务、公粮会议中已拟定力争增收50亿斤;清理仓库增收15亿斤;希望在核实人数时能核减(不是裁人)20至50万人;提倡节约,减少办公杂支等费用,此项很重要,数量虽不大,但可转移风气。(2) 1949年11月底物价平稳时,发行钞票总数近2万亿元,截至目前止发行累计4.1万亿元,因此全国物价平均上涨30%。上涨指数在地区和物品种类上很不平稳。上海粮食已涨80%,但纱布仅涨20%多;华中粮食随沪略涨;华北粮布均稳;华南西南物价还低于其他地区。这说明上海存粮太少,从而引起社会游资向粮食冲击,居民见涨价而多买,我上海贸易公司又因存粮少而不敢在市上大抛,因此粮价过分突出,粮贵纱贱,这一状况对上海工厂生产是不利的。为了对付粮贵纱贱及游资只集中冲击一点,陈云指出,今年在纱布与粮食上必须同时增加实力,因此除了购买外棉计划不变外,必须增购外米4亿斤,连原计划广东购外米2亿斤,共6亿斤。沪粮应急的办法是先调用沪宁、沪杭两线公粮,同时抓紧华中、东北向上海运粮,力争改变粮贵纱贱状况。关于公债,昨日止只实收1千万分,交款者职工居多,工商界属少数。全国工商界对认购公债一般是表面拥护,内心不舒服。1月下旬及旧历年关前不会有大量公债现款收入,而2月上半月开支及发行将增加,以此估计,自今起至旧历年关,全国物价平均指数还有可能上涨30%。(3)征收公粮情况,华南、西南仅开始布置,华北已完成,豫鄂湘赣鲁皖苏也可能在一月底完成。公粮负担,华北、西北普遍比华东、华中重。目前的大问题是如何克服因地权不定而带来的春耕危机。(4)以周恩来名义令原国民党驻港机关保护资产,听候接收的情况。(5)各工商部门专业会议后,深感技术人员数量不够与分布不当。为此,必须下令调整,打破本位主义。同时,东北必须提高技师工资,适当安置技师的职务。因此,中财委组成专门委员会,计算出今后几年需要技术人员的数量,再与教育部商定今后各大学工科和文科的招生数字和比例。在第二则旬报中,陈云指出,有些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由于不了解全局的情况,因而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和在全局看来不恰当的意见。陈云分析了这种情况,指出了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向他们通报情况。因此他提出:我们拟采取“通气”办法,以后每旬、每半月、或一月,发通报一次,报道财经要闻,使军队和地方的领导知道财经情况,以便交换意见,统一看法,共同克服困难。这种经济信息和情况的交流,对于做好经济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他指出,自人民币发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发4.1万亿元,总值214亿斤小米。这4.1万亿元钞票因为贬值,现在只值49亿斤小米。即在通货贬值中,人民损失165亿斤小米,这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如此下去,人民将很难支持。1949年夏秋冬军政人员大增,但征粮时间未到,新解放区税款收得少而慢,因而支出与发行将更多。必须迅速实行粮、税及财政基本统筹。收税和发钞相比较,在可能的限度内,多收一点税,比多发钞票为害较小。这样做,工商业负担虽稍重,但物价平稳,对正当的工商业有好处,经济将逐渐好转,这是一种前进的办法。粮食、纱布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我们掌握多少,就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沪京津除日常出售外,要有囤积,以应付游资冲击粮布。关于公债,争取在3月份将公债款基本收齐。全文约4 250字,载《陈云文选1949—1956年》。 ☚ 关于中苏两国在新疆设立金属和石油公司的问题给毛泽东的报告 我们不光用军队把敌人打败,还要用军队把中国建设起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