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贞观之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贞观之治 旧史家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称颂之辞。李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暴风雨中建立的,唐太宗及其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常以隋亡为鉴戒,“夙夜孜孜、惟欲清静”,注意“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予民休养生息,避免“竭泽而渔”。经过农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据《贞观政要》载,当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国力强盛的局面。因太宗年号贞观(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现象。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王位后,以隋亡为鉴,积极采纳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建议,选贤与能,重用人才,惩罚贪官,轻徭薄赋,减省刑罚。这些措施实施后,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吏治清明,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人口也大有增长,国力也极为强盛。由于唐太宗年号为贞观(627—649年),旧史家遂将这一时期较为清明的统治誉称为“贞观之治。” ☚ 元嘉之治 儒学圣地 ☛ 贞观之治隋末农民大起义后,在隋朝废墟上建立了唐王朝。唐太宗和他的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都曾亲历过隋末社会大动荡,他们从地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以亡隋为鉴戒,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的措施。唐太宗本人以身作则,虚怀博纳,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不避亲仇,释放宫女,提倡俭约。魏徵、马周、岑文本等谏官以国家为己任,面折廷诤对时政提出批评;魏徵更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谏唐太宗注意休息民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唐太宗还令高士廉等人编修《氏族志》,对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山东士族以沉重打击,同时扶持关陇集团的发展,对当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还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唐政府的周边各少数族一视同仁,广设羁縻府州,安置少数民族部众,使隋朝末年曾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得以缓和,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族推为“天可汗”;少数民族人担任唐政权重要官职的人很多。公元641年,唐太宗遣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自迎接,汉藏关系得以和好,从而开启了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先声,也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上述措施的贯彻执行,贞观年间(626—641),朝廷政治清明,边患减少,百姓安居乐业,更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使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牛马布野,米价低廉,终岁处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的繁荣景象。史书将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这一兴旺发达的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056 贞观之治见10236条。 ☚ 玄武门之变 开元盛世 ☛ 贞观之治 236 贞观之治旧史家对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繁荣的称颂之辞。贞观为唐太宗年号(627—649)。唐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太宗即位后,以隋暴政而亡为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宽政省刑,轻徭薄赋,留心人民疾苦,注意休养生息,从而使整个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形成“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的兴盛景象。“贞观之治”也成为封建社会繁荣的典型代表。 ☚ 门阀制度 相权分立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Zhenguan zhizhi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 “抚民以静”(《资治通鉴》卷191)为施政的出发点,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从谏如流,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太宗本着舍短取长,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夷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马周、秦叔宝,或以善谋、或以善断、或以忠直、或以干练、或以文才、或以武勇,各尽所能,效力于太宗, 以至人才济济, 文武荟萃, 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太宗极为重视吏治, 慎择刺史亲民, 执法务求宽简, 提倡节俭, 抑制旧士族势力, 并大兴学校, 盛开科举, 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 安抚边疆各族降众, 广设羁縻州府, 缓和了西北、北边的边患, 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 因此, 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 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太宗在兼容并蓄、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推行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贞观年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效果显著,“贞观之治”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 史家经常与汉代的 “文景之治”相媲美。贞观后期, 太宗屡兴营建, 日趋骄逸, 又连年用兵,亲征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因此,“贞观之治”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 ☚ 科举制 武则天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在贞观年间(627—649) 为稳定政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迎来的政安民富局面。隋末唐初,历经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李世民即位后,与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稳固政权、发展生产的措施,迎来了史学家们所艳称的 “贞观之治”。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任用贤能,从谏如流。量材使用,不拘一格。唐太宗认为:一个人如欲自我观照,必须依靠明镜。一国之君,要想头脑清楚,必须借助忠臣,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第二,以隋亡为前事之鉴,居安思危,选用廉吏,惩治贪官污吏。唐太宗经常以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荀子·王制》) 和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等警语告诫群臣,要以隋王朝迅速灭亡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防。对贪官污吏不论京官、外官,也不论勋贵、故旧,都要严加惩治。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朝开国不久,便确立了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 ( 《资治通》 卷192)的施政方针。唐太宗即位后,大力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贞观元年(627) 至三年,关东、关中诸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关中尤甚,至有鬻男女者。唐太宗亲令灾区开仓赈济,无仓之处,准许就食他州,并派亲信大臣巡视灾情,使灾民 “逐粮户到,递相安养,回还之日,各有赢粮,乃别赍布帛,以申赠遗” ( 《旧唐书》卷185上)。唐太宗及其大臣们进行的整治与改革,使得唐初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象,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最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 ‘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从而奠定了唐王朝立国规模,也为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铺平了道路。 ☚ 李渊建唐 开元盛世 ☛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Zhenguanzhizhi“贞观”是唐太宗时的年号,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627—649)呈现了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景象,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及其唐初统治集团的许多人亲眼看着富强的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倾刻瓦解,他们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因此唐太宗君臣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太宗注重选拔人才,澄清吏治,鼓励大臣进谏,重视地方官的治绩;积极推行均田,减轻农民赋役,奖励垦荒;灾年减免租税,还开仓赈济,组织灾民到无灾区就食,并曾拿出御府财帛赎回灾民子女自卖者归还其父母;省并州县,精简官吏,征役出兵注意不夺农时;释放宫女,鼓励人口增殖,发展生产;派官吏巡视各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贞观初,伊、洛以东还是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全国民户不到300万,一匹绢才换一斗米,经过几年恢复和发展,情况有了极大改观,贞观八、九年时米价降至一斗四、五钱,牛马遍布原野,人们外出不闭户;贞观十五年,一斗米仅两钱,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边疆稳固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尊为“天可汗”。此外贞观时期,政治清明,尤其君臣之间较为民主的政治空气更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因此“贞观之治”倍受后代人称颂而享有声誉。 ☚ 科举制 唐律疏议 ☛ 贞观之治旧史家对唐太宗统治时期(627—649)的誉美之称。因太宗年号贞观,故名。太宗即位后,以隋亡为鉴,总结历史教训,认识到改良政治与争取民心的必要。故在位期间,一方面居安思危,去奢省费,赈贷饥乏,并通过继续实行均田、租庸调制以均平赋税,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吸收前朝经验,制定完备的三省六部官制与各项典章法令制度,作为统治的依据。他注重吏治,奖用廉吏,惩治贪污不法。注意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任人唯贤、士庶并举,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虚心纳谏,听取不同意见。使得在他统治之下,政治较清明,刑罚较简省,社会经济也获得稳定迅速的发展。史称“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誉为“致治之美,庶几成康。”此外,唐太宗还相继派兵击败东突厥、吐谷浑、高昌、龟兹等,建立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巩固唐西北边境。又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建立友好关系。使唐在7世纪中期后发展为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和文化发达的强国。但贞观后期,由于战争和徭役较频繁,加重了人民负担,政治已不如贞观初年。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贞观(627—649)乃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由于隋末农民起义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以隋亡为鉴戒,注意与民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征敛,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和新的租庸调制;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度,选拔统治人才。在整个贞观年间,人口增长,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之,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 房玄龄 三省六部制 ☛ 贞观之治唐前期在治国安邦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一种局面。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改元贞观。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经常和臣僚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以亡隋为戒。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力求避免覆舟之祸,并以此教育太子和臣下。他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敢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而是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征派赋役有所节制。他坚持任人唯贤路线,重视选官用人,提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左右大臣中如房玄龄、魏徵、李勣、戴胄、王珪、马周、李靖、温彦博、杜如晦等,都是一时之俊。此外,唐太宗还十分重视考核吏治,将各地都督、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记其政绩优劣,朝夕省览,以备奖惩。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徵、王珪、马周等都敢于犯颜直谏。魏徵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得到唐太宗赞同,并把魏徵比做一面时刻规正自己的镜子。正因如此,唐太宗能及时纠正一些错误,修明政治。在民族关系上,贞观十五年(641年),通过文成公主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联姻,使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西藏,发展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吐蕃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地方职官则增加“道”这一级,并制定《贞观律》,要求臣下依法办事。文化上发展学校,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所受剥削较轻,加之各项政策措施较为得当,社会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发展,流散他乡者纷纷返回乡里。自贞观四年(630年)以后,农业连年丰收,斗米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景象。这一切,为唐王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zhen guan zhi zhiGolden Years of Zhenguan 贞观之治史学家对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政绩的称誉。唐太宗即位后,起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才识卓越之士,总结隋王朝覆灭的教训。从长治久安出发,经济上实行“俭以息人”、“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政治上注意精简机构,加强吏治,宽缓刑罚。对边疆各族,广置羁糜州府,妥善安置东突厥的民众,并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由此唐王朝一度出现了吏治清明,天下安定的繁荣景象,使贞观年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盛世。但贞观后期,唐太宗骄傲恣纵,大建宫室,巡行四方,又使农民疲于徭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