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贞元之际所著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贞元之际所著书又称“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部哲学著作的总称。贞元,出自元、亨、利、贞,取其贞下起元的意思;作者把抗日战争时期称作“贞元之际”,喻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一定胜利,实现民族复兴。这六部书是《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4年)。198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收入《三松堂全集》第四卷(前四部)、第五卷(后二部)。六书将中国宋明以来的理学传统与现代新实证主义糅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即“新理学”,标志着作者由哲学史的研究进入哲学创造,由“照着讲”转到“接着讲”。认为哲学的目的,即在于确定理想人生,提高人生境界。伦理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理学》中作者以共相和殊相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他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可划分为“人之性”、“人所有之性”和“个人所有之性”三个层次。“人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之理”、 “人之正性”; “人所有之性”是人及一切生物、动物均有之性,为“人之辅性”;“个人所有之性”是个体自己特有之性,与人类之为人无关,故称“人之无干性”。认为恶的来源即“人之忧”中的“气质之性”战胜“义理之性”,或“人所有之性”中的生物性克服“人之性”。分析了道德标准问题,指出:“一切道德底行动所同然者是:一社会内之分子,依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114—115页)不合乎此基本规律的行动,即是不道德底;还有许多从人之所有之性发出的行动,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是非道德底。《新事论》副题为“中国到自由之路”,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一些伦理学问题。第一,道德具有层次性。“所谓一事之是道德底与否,皆是站在行此事者所属于之团体之观点说。”(同上书,第231页)当时的世界,人与人之上有国家,其关系是文明的;国与国之上没有相应的团体,其关系是野蛮的。在野蛮状态中,自私自利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民国初年的人士大多以西方个人的文明推断西方国家也是文明的,就是犯了不明层次的错误,这使中国人吃了大亏。第二,中西文化之别的本质是社会类型的差别。西方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是城里人;中国则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是乡下人。中国的现代化即是完成产业革命,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而也只有在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中,个人与国才成为一体,“所谓爱国才不只是一个悬空底理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底,活底道德。”(同上书,第261页)第三,道德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决定的。“人若只有某种生产工具,人只能用某种生产方法;用某种生产方法,只能有某种社会制度;有某种社会制度,只能有某种道德。”(同上书,第275页)在以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中心,有其客观的基础,不能像民初人那样以后人的观点随意批判古人。第四,道德是“维持社会存在的规律”,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在一社会内,人愈遵守道德底规律,则其社会之组织必愈坚固,其存在亦必愈永久。”(同上书,第356页)是什么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悠久地存在,使中国人民今天以庄严静穆的态度无畏地抵御日寇的侵略呢?这便是中国的道德,具体地说,就是儒墨的严肃与道家的超脱,这是中国的国风。第五,道德可以分为“某种社会的”和“社会的”两类。“社会的”道德是“常”,是无论什么社会都需要的、不变的道德,无所谓新旧、古今、中外;“某种社会的”道德则只适于一定的社会。所谓中体西用是说:“组织社会的道德是中国人所本有底,现在所须添加者是西洋的知识,技术,工业。”(同上书,第364页)《新事论》的意思也正如此。《新世训》是以家训的形式,分尊理性、行忠恕、为天为、道中庸、守冲谦、调情理、致中和、励勤俭、存诚敬、应帝王十篇,阐述的新的生活方式应遵循的原则。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广博丰富,最早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影响较大。《新原人》主要讨论了人生境界问题。认为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解是了解,觉为自觉。对人生的觉解程度构成人生的不同境界,这大致有四种。第一是自然境界,其特征是顺才、顺习而行。就社会发展说,这是原始社会人的境界;就个人发展说,这是儿童的境界。第二是功利境界,人自觉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是自私的、索取的。第三是道德境界,求社会之利,强调给予和贡献。第四是天地境界,即人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同于大全,“人各即其在社会中所居之位,作日用底事,于洒扫应对之中,至尽性尽命之地。”(同上书,第646页)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礼物,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是精神的创造。后者需要学养和功夫,这就是致知用敬。在《新原道》中,作者以“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为标准,纵论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孔孟、杨墨、名家、老庄、易庸、汉儒、玄学、禅宗、道学——的得失,最后开出其哲学新统,认为“它是接着中国哲学的各方面的最好底传统,而又经过现代的新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底形上学。”(《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第149页)此书英译本以《中国哲学之精神》为书名在英美多次出版。《新知言》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哲学方法论的评论,阐明新理学的形上学方法,以表现新理学在现代世界哲学中的地位。六书建构了一个涵盖天地人的博大哲学体系,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全面反思,又是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卓越创造,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