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鬼怕恶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鬼怕恶人 鬼怕恶人宋代寓言。见传宋苏轼撰《艾子杂说》。写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 献苜蓿 非其父不生其子 ☛ 鬼怕恶人 鬼怕恶人宋代寓言。《艾子杂说》: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 鬼误 追女失妻 ☛ 鬼怕恶人 艾子行水,涂①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艾子杂说》 【注释】 ①涂: 通“途”。 【意译】 艾子从水路上经过,见路旁有一座庙宇,虽然很矮小,却装饰得非常精致华丽,庙前有一条小水沟,一个过路人走到沟前,发现水很深,渡不过去。他回身进入庙中,搬出一尊神像架在水沟上,踩着神像走了过去。随后又有一个人走来,看到神像被架在水沟上,叹息不已,自言自语道:“怎么能这样糟蹋神像呢!”于是小心翼翼地扶起神像,用衣襟拂去上面的泥土,毕恭毕敬地捧到庙里,安放在神座上,又拜了几拜这才走了。过了片刻,艾子听到庙中一个小鬼说:“大王在此为神,享受一方烟火,今天反遭愚人的侮辱,为什么不加祸于他,以示惩戒?”神说:“如果要降祸的话,就降给后来的那个人吧。”小鬼迷惑地问:“前面那人践踏大王,侮辱至极而不惩罚,后来的这个人,尊敬大王,反倒加祸。这是什么道理?”神答道:“前面那个人早已不相信鬼神了,我又怎能加祸于他呢!”艾子听到这里,感慨地说:“真是鬼也怕恶人啊!” 【解说】 惩恶赏善,这是人间常理;而据说阴间更是铁面无私,有些狡诈之徒能逃避社会的惩罚,却决不能躲过阎罗的折磨。可是这个大神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敢施祸于践踏他的人,却要加害于尊敬他的人。原来大神有着难言的苦衷。他并非不想惩戒“恶人”,只是前者根本不相信鬼神,大神的“魔力”无法对他起作用,奈何不得他罢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看来世间有不少事都是自己过于迷信而造成的。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了许多巫术的奥秘:由于人的迷信,再经过那些巫婆、神汉的暗示,从而驱动人体内的神经、器官等等作为反应,结果会出现“奇迹”。神都是人造的,而且人总是克制不住这种造神的欲望;对那些杰出的、伟大的、或者风云一时的人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将他们神化,这既是人的善良一面,又是人的迷失之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高科技、高文明社会,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制造偶像、崇拜偶像, 其实,“皇帝的心灵和补鞋匠的心灵是在同一模子里铸成的”。(蒙田语) 一切的神(天上的、地下的、人间的)都不过是某些人不正常的想象力的产物;人一旦能够破坏对奇迹、幻想、妖术等等的恐惧和希望,就像那个践踏大神的行人一样,“神”也就烟消云灭了。 【相关名言】 人若是能用成规来控制所处的环境,或人的遭遇若总是幸运的,那就永远不会迷信了。 ——荷兰·斯宾诺莎 迷信若无遮掩是一种残缺丑恶的东西。 ——英国·培根 鬼怕恶人此篇选自三国吴·康僧会译的 《旧杂譬喻经》。 康僧会,祖籍康居 (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地区),世居天竺(印度),因其父亲经商,移居交趾(越南)。十多岁时,因双亲亡故,便出家为僧。他博览三藏、六经、天文、图纬之学。吴赤乌十年(247)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孙权为他建寺,号 “建初寺”,这是江南最早的佛寺。孙皓即位 (265),曾 “弃淫礼,乃及佛寺并欲毁坏”,还派人到建初寺与康僧会辩论,但未能取胜。后来,召康僧会进宫,当面诘问。康僧会向他宣传佛教教义,使佛寺免于被毁。康僧会还在建初寺译出了 《旧杂譬喻经》、《六度集经》等共七部二十卷,他是汉化较深的人,在汉语方面颇有修养,所以他的译经,“辞趣雅瞻,义旨微密旨。他是早期 (东汉至西晋) 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旧杂譬喻经》共二卷,是专门集录譬喻故事的经典,它所集录的许多故事都在我国广为流传,有很大影响。《鬼怕恶人》则是其中有名的一则。 这是一篇说鬼的故事。它叙述的是五位道人在一个雨雪交加之夜,投宿神寺,商量是否取神像 “用炊”取暖。诸吃人鬼却反要“啖”那阻止 “破”像的人。待 “不敢破像者”听清了鬼的话,明白了鬼的意图,干脆一反前态,取像烧之,那些吃人鬼们反而害怕逃跑了。 整个故事充满了讥讽谐谑之意。五位所谓道人——得道者或修道者 (按: 在译经早期,“道人”指修佛道者,“道士”称道教徒)要取“神像”取暖,可见其非真道人也。此为一。而 “国人吏民”所侍奉的 “鬼神形像”,恰恰是凶恶的 “啖人鬼”。此其二。吃人鬼不敢吃恶人,反被恶人吓跑。此其三。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寥寥几笔已经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深一层的意义就蕴含在其中了。 秦汉以来,我国就流行神仙传说,到了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种专门写鬼神和怪物的文学作品,叫做“志怪小说”。而这些志怪小说很明显受到当时大量翻译佛经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所指出的那样: “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又: “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说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展起来。”这是鲁迅先生深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定论。 《旧杂譬喻经》属较早的翻译佛经文学作品,而 “鬼怕恶人”又属其中短小精悍的小品。它通过 “鬼”与“恶人”的所言所为,讽刺批判那些非真“道人”及那些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人”、“鬼”。实际上也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剖析,若除去集录者所附会的宗教的含意,可以看出: 这种社会现象,往往是人类共同的,最起码在当时,在中国与印度是共同的。这就是为什么这类的作品会被中国人接受,甚而至于直接影响了六朝 “志怪小说” 的发展的基本原因。 当然,佛经文学中说鬼谈怪的部分,主要是为了传教者说教以及传教于后世所服务的,它自然带有了较浓厚的宗教色彩,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有了相当的迷信的成分。但我们要知道: 佛教文学故事大多本为人民所创造,反映了他们纯朴的爱与憎,虔诚的祈求与希望,它们大多产生在释迦牟尼降生以前,早已在人民大众中流传,通过释迦牟尼的口,经过佛教徒结集的记录,更通过康僧会这样的大德、大手笔的集录,所以它能在中国的土壤上也深深地扎下根来。也由于这一类的佛经故事的内容的奇妙——“鬼神”的本身就允许了人们在思想上可在神秘的天空和海洋中驰骋,在艺术风格上采用笔法新颖、粗放的浪漫主义。 要想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大家还可再读读佛教文学中的“这一部分”,如康僧会的《六度集经》、西晋·竺法护译的《生经》、《普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姚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还有《百喻经》、《撰集百缘经》、《杂宝藏经》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鬼怪”,但其中又有不少“珍品”。 鬼怕恶人复有一人至, 见之,再三叹之, 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 以衣拂拭,捧至坐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 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 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神和鬼一样,都是人造出来的。人造出鬼神,用来吓唬自己、管辖自己,或为福、或为祸;令人敬、令人畏。 日久成习,都信以为真,似乎一切祸福休咎,都是神设鬼施。这样,狡黠者用以欺人,愚蠢者用以自欺。因为怕神鬼,进而信神鬼;因为信神鬼,才受神鬼的约束,接受神鬼所施的祸患。如果不信神鬼,也就不怕神鬼,纵使神鬼的神通广大,也就不能加害于他了。这就是这则“鬼怕恶人”故事的形象意义——你不怕它,它就怕你。这是鬼的脾性。 同样,一切“鬼”,包括工作、学习中的困难,社会生活中的坏人坏事,都莫不然。无论何种庞然大物,你不怕他,跟他斗,最终他就得举手投降。 再进一步看,这则寓言还揭示了一切反动统治者的劣根性,他们都是“软的欺,硬的怕。”历史上那些欺压善良百姓,却屈膝于强大侵犯者脚下的帝王将相,我们见得还少吗? 艾子作为一个虚拟的局外人,评论说:“真是鬼怕恶人也!”这是寓言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寓言的“灵魂之窗”,是寓言的主旨。点明主旨,是一般寓言的格式表现,但是点明主旨决不意味着浅陋的说教和寓意的外露,它是通过丰富形象和曲折情节的发展而导至的必然结果。这则寓言的人物情节,运用了喜剧中常用的突然的转折、意外的变局和偶然性的巧合,引导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去思索、去领略更深一层的意味,显得既浑厚又深邃,既幽默又犀利。正如李渔评论喜剧时所说:“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 此则寓言的素材来自佛经。 鬼怕恶人 艾子行水,涂①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艾子杂说》 【注释】 ①涂: 通“途”。 【意译】 艾子从水路上经过,见路旁有一座庙宇,虽然很矮小,却装饰得非常精致华丽,庙前有一条小水沟,一个过路人走到沟前,发现水很深,渡不过去。他回身进入庙中,搬出一尊神像架在水沟上,踩着神像走了过去。随后又有一个人走来,看到神像被架在水沟上,叹息不已,自言自语道:“怎么能这样糟蹋神像呢!”于是小心翼翼地扶起神像,用衣襟拂去上面的泥土,毕恭毕敬地捧到庙里,安放在神座上,又拜了几拜这才走了。过了片刻,艾子听到庙中一个小鬼说:“大王在此为神,享受一方烟火,今天反遭愚人的侮辱,为什么不加祸于他,以示惩戒?”神说:“如果要降祸的话,就降给后来的那个人吧。”小鬼迷惑地问:“前面那人践踏大王,侮辱至极而不惩罚,后来的这个人,尊敬大王,反倒加祸。这是什么道理?”神答道:“前面那个人早已不相信鬼神了,我又怎能加祸于他呢!”艾子听到这里,感慨地说:“真是鬼也怕恶人啊!” 【解说】 惩恶赏善,这是人间常理;而据说阴间更是铁面无私,有些狡诈之徒能逃避社会的惩罚,却决不能躲过阎罗的折磨。可是这个大神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敢施祸于践踏他的人,却要加害于尊敬他的人。原来大神有着难言的苦衷。他并非不想惩戒“恶人”,只是前者根本不相信鬼神,大神的“魔力”无法对他起作用,奈何不得他罢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看来世间有不少事都是自己过于迷信而造成的。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了许多巫术的奥秘:由于人的迷信,再经过那些巫婆、神汉的暗示,从而驱动人体内的神经、器官等等作为反应,结果会出现“奇迹”。神都是人造的,而且人总是克制不住这种造神的欲望;对那些杰出的、伟大的、或者风云一时的人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将他们神化,这既是人的善良一面,又是人的迷失之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高科技、高文明社会,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制造偶像、崇拜偶像, 其实,“皇帝的心灵和补鞋匠的心灵是在同一模子里铸成的”。(蒙田语) 一切的神(天上的、地下的、人间的)都不过是某些人不正常的想象力的产物;人一旦能够破坏对奇迹、幻想、妖术等等的恐惧和希望,就像那个践踏大神的行人一样,“神”也就烟消云灭了。 【相关名言】 人若是能用成规来控制所处的环境,或人的遭遇若总是幸运的,那就永远不会迷信了。 ——荷兰·斯宾诺莎 迷信若无遮掩是一种残缺丑恶的东西。 ——英国·培根 ![]() ![]() 鬼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宋·苏轼《艾子杂说》:“艾子行水,涂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拭,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西游记》三六回:“你这个呆子,好不晓礼!常言道,鬼也怕恶人哩!” 鬼怕恶人恶人:指凶狠可恶的人。意为恶人连鬼见了都怕,那谁也不敢惹。 鬼怕恶人ɡuǐ pà è rén比喻欺软怕硬,恶人也惧怕更凶恶的人。 鬼怕恶人guǐpà-èrén〔主谓〕 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比他更凶恶的人。宋·苏东坡《艾子杂说》:“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敢祸之?’艾子曰:‘真是~也’。” 鬼怕恶人guǐ pà è rén即鬼神也害怕那些不信神鬼的人。也比喻恶人也惧怕比它更凶恶的人。 鬼怕恶人比喻恶人害怕比自己更厉害的人。 鬼怕恶人恶人: 厉害人,凶人。连使人恐怖的鬼也害怕恶人。比喻恶人虽恶,但也惧怕更恶的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