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布见“賨民”。 賨布 賨布秦汉时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巴人作为人头税交纳的麻布。古代巴人谓赋为賨。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汉在武陵蛮地区 (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等地),“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在板收蛮地区 (今四川东部), 除罗、 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以外,余户每口每年交纳40钱,是为賨钱。 ☚ 献费 度牒费 ☛ 賨布秦汉及晋时对一些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征收的一种赋税名称。“賨”,《说文》解释“南蛮赋也”。据《后汉书·南蛮传》载,西汉时在武陵蛮地区“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为賨布。”所征实为人头税。也有以钱代布的,名为賨钱。不少学者根据古代巴人谓赋为賨,认为其征收对象主要为湖南、四川一带的巴人。西晋初年,由原先计口征收改为以户为单位征收,据《晋书·食货志》载:当时规定“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较之汉代为轻。 賨布古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巴人所交赋税称賨,作为赋税交纳的布匹称賨布。 賨布汉代南方少数民族向朝廷交纳的贡赋。每岁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巴人呼赋为賨,故叫賨布。西晋占田令继承汉制,规定“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