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发生
血液单核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重要成员 (参见“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条)。单核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所有细胞皆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经造血祖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细胞,变为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以至单核细胞。后者离开血液进入各器官组织,变为巨噬细胞。
原单核细胞在Giemsa-Wright染色的骨髓涂片上(彩图2),胞体圆或卵圆,直径12~22μm,胞质丰富,着色灰蓝,有浑厚感,无特殊颗粒。胞核椭圆,略有凹陷,染色质纤细,易见核仁。此阶段的细胞不吞噬,不常运动。一旦胞质分化出高尔基复合体和嗜天青颗粒,则列为幼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较大,直径10~20μm,椭圆或不规则,可伸出伪足、突起。胞核卵圆,有凹陷或折叠,染色质细网状分布,有一种薄而起伏感。胞质丰富,嗜碱性,含有许多弥散的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它开始出现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含有能被氟化钠抑制的非特异性酯酶,可借此与淋巴细胞相区别,后者中虽有些细胞为该酯酶阳性,但均不被氟化钠抑制。应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标记试验可显示该阶段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增殖力。它们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单核细胞(参见“白细胞”条及彩图2)。
幼单核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周期为28~82小时,平均为30小时,DNA合成期约为10小时。它们在骨髓中的平均含量为5.8×108/kg体重,其中约有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其余处于休止期或缓慢的G1期。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平均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后即成熟为单核细胞,进入外周血液。单核细胞在血液停留12~35小时,分布在循环库和边缘库,两库中单核细胞数量的比例为1:3,两者不断地交换,形成动态平衡。其更新率按体重计平均每小时为17×106个细胞/kg。单核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当其迁入组织即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中约10%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称为未成熟型巨噬细胞。它们的胞核较大,染色质细小疏松,胞质略嗜碱性。它们进而发育为成熟巨噬细胞后,胞核变小,染色质致密,胞质嗜酸,丧失分裂增殖能力,不再返回血流,在器官组织中行使功能,就地消亡。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储存量不及粒细胞系多,一旦机体需要,特别是在炎症或免疫活跃状态,由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所需要的数量。单核细胞系的增殖调节因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因子。它是一类糖蛋白,在体外培养中能促使造血祖细胞形成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在体内也可能调节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