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貘mò獸名,即大熊貓。《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㺎旄貘犛,沈牛麈麋。”《史記》作“獏”。揚雄《蜀都賦》:“獸則麙羊野麋,罷犛貘貒。” 貘读音m·o(ˋ),为o韵目,属e—o—uo韵部。莫白切,入,陌韵。 上一条: 鏌 下一条: 嗼 ![]() ![]() 貘mò哺乳动物,像犀牛而较小,鼻子很长,伸缩自由,善游泳,栖息在热带密林多水的地区。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物部 > 動物 > 貘 貘 mò 亦作“獏”、“㹮”、“貊”。傳說中異獸名。形似小熊,食鐵及銅。其說始見於漢。《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强直,中實,少髓,皮辟溼。”郝懿行義疏:“貘兼黑、白、黄三色。《神異經》云:南方有獸,名曰齧鐵,其糞可爲兵器,毛黑如漆。按此即《王會》所云玄貘者也。《白帖》引《廣志》云:獏大如驢,色蒼白,舐鐵消千斤,其皮温煗……㹮與貊、獏、貘竝字異而音同。声轉爲猛。”《說文·豸部》:“貘,佀熊而黄黑色,出蜀中。”段玉裁注:“即諸書所謂食鐵之獸也……《山海經》謂之猛豹。”《山海經·中山經》“崃山,江水出焉”晉·郭璞注:“山有九折坂,出㹮。㹮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郝懿行箋疏:“㹮即貘,白豹……又即猛豹。”《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出銅、鐵、鉛、錫……犀、象、猩猩、貊獸。”李賢注引《南中八郡志》:“貊大如驢,狀頗似熊,多力,食鐵,所觸無不拉。”唐·白居易《貘屏贊序》:“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温;圖其形,辟邪……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參見本類“猛豹”。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大熊猫科 > 貔貅 > 貘 貘 mò 亦作“貊”、“㹮”,亦稱“白豹”。即大熊猫。能食鐵,皮隔潮。其稱始見于先秦典籍。《山海經·中山經》“崍山,江水出焉”晉·郭璞注:“邛崍山,……山有九折,阪出㹮。㹮,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貘,似熊,小頭,庳脚,黑白駮。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强直,中實少髓。皮辟濕。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庸、旄、貘、犛、沈牛、麈、麋。”《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者……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水精、瑠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爾雅翼·釋蟲》:“貘,今出建寧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熊食蛇。以舌舐鐵,可頓進數十斤。溺能消鐵爲水。有誤食針鐵在腹者,服其溺則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參見本類“貔貅”。 貘*moF5F8 其他兽 其他兽狒 狴 猰 猹 獏 獴(蛇獴;蟹獴) 貂(~皮;紫貂;黑貂;水貂) 貙 貆 貊(貊兽) 豺(豺狗) 貘 貒 鲇 麖 麃 魋 蝠(蝙蝠;狐蝠;免蝠;家蝠) 伏翼 猞猁 猩猩 人鱼儒艮 锋蝟 軨軨 树懒 駏驉鲮鲤 伏翼 灵猫 野猫 狸狌食蚁兽 ☚ 常见兽 老虎 ☛ 貘mò《本草纲目》兽部第51卷貘(25)。动物名。哺乳动物,体型类似犀。鼻长,能自由伸缩,无角,生活在热带。 貘[獏]mò{动} tapir 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