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豌豆病毒病pea virus diseases由多种病毒引起为害豌豆地上部植株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狄克逊(Dickson)于1922年首先研究和描述了发生在加拿大的豌豆花叶病,此后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中国俞大绂于1939年发表了豌豆病毒病的研究。 种类和分布 全世界有50多种病毒可自然感染和人工接种侵染豌豆。其中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有10种,即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豌豆早褐病毒(Pea early browning virus,PEBV)、豌豆耳突花叶病毒(Pea enation mosaicvirus,PEMV)、豌豆卷叶病毒(Pea leaf roll virus,PeLRV)、豌豆花叶病毒(Pea mosaic virus,PeMV)、豌豆种传花叶病毒(Pea seed-borne mosaic virus,PSBMV)、豌豆条斑病毒(Pea streak virus,PeSV)和红三叶草脉花叶病毒(Red clover vein mosaic virus,RCVMV)。中国报道的有蚕豆萎蔫病毒、苜蓿花叶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豌豆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ucamber mosaic virus,CMV)、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L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和豌豆黄顶病毒(Pea yellow top virus,PYTV)。 豌豆病毒病的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尽相同,在同一国家和地区年度间也有差异。20世纪40年代初,豌豆花叶病毒病和条斑病毒病在美国流行,发病率分别为74.9%和56.9%,而1950年发病严重的豌豆耳突花叶病毒病,发病率高达90%,上升为主要病害。豌豆早褐病毒病主要分布于欧洲和英格兰,菜豆黄花叶病毒病、豌豆花叶病毒病、苜蓿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分布也很广,在世界各豌豆产区都有发生的记载,蚕豆萎蔫病则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 豌豆花叶病 多种病毒均可侵染豌豆引起花叶症。常见的病原病毒种类如下。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属马铃薯Y病毒组成员。为害症状视豌豆品种、病毒株系和侵入时期而异。发病初期幼叶脉明,继而出现花叶或斑驳,重病株矮化。本病为机械传毒,蚜虫非持久性传播。寄主范围较广,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 ❷蚕豆萎蔫病毒(BBWV)。属蚕豆萎蔫病毒组(Fabaviruses)成员。早期感染的植株,顶叶呈花叶或斑驳,茎蔓和叶片扭曲,植株矮化,下部叶片枯黄,茎和叶柄甚至豆荚有坏死斑纹,结荚少,生长中后期的病株,出现中度或轻度花叶,植株矮化不明显。蚕豆萎蔫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10科以上的植物。机械传毒,蚜虫非持久性传播。引致豌豆花叶病的其他病毒有黄瓜花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莴苣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红三叶草脉花叶病毒、甜菜花叶病毒(Beetmosaic virus,BtMV)、三叶草黄脉病毒(Clover yel-low vein virus,CIYVV)、花生斑驳病毒(Peanutmottle virus,PeMoV)和西瓜花叶病毒-2 (Water-melon mosaic virus 2,WMV2)等。 豌豆种传花叶病 病原物为PSBMV。1968年首次报道于美国的威斯康星,目前欧洲和日本也有分布。病株轻度褪绿,叶皱、叶缘下卷,同时伴有叶脉褪绿,花叶和矮化症状。本病为种子带毒,机械传毒,蚜虫作持久性传播。 豌豆早褐病 病原物为PEBV。1949年首次发现于荷兰,主要分布于欧洲,中国尚未见报道。发病初期,维管束变色,茎、叶柄和叶逐渐出现紫褐色坏死斑,部分组织萎蔫甚至枯死。新抽出的枝蔓和叶片褪绿,轻度花叶,间或伴有坏死点,后期豆荚上有紫褐色坏死点或类环状斑纹,种子皱缩变色。种子带毒,机械传毒,传毒介体为毛刺线虫。 豌豆条斑病 病原物为PeSV。病株茎、叶柄和豆荚上有坏死条斑和条纹,下部叶片坏死或枯黄,顶叶脉明、花叶,植株矮化畸形。引起豌豆条斑病的病毒除石竹潜隐病毒组的豌豆条斑病毒外,更常见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的复合感染,中国长江流域多为菜豆黄花叶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复合感染。 豌豆黄顶病 病原物为PYTV。分布于中国武汉和广州等地。植株矮化、顶叶变小、皱缩卷曲、质脆、黄花。蚜虫持久性传播。 此外,还有豌豆耳突花叶病、豌豆卷叶病和豌豆矮化病。 病害控制 对豌豆病毒病的防治应根据其发生和传播特点分别采取单一的或综合措施。❶选栽抗病良种。 ❷防治或驱避传毒介体。对线虫传播的病毒病可用杀线虫剂进行土壤处理;对介体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可喷施杀虫剂,治虫防病。 ❸严格检疫。对于中国尚未发现或分布不广的种传病毒病应杜绝带病种子的输入或扩散。 ❹清除田边或田间杂草,以减少病毒桥梁寄主和介体的栖身场所。 豌豆病毒病pea virus diseases豌豆的病毒病害。引起花叶症的病毒有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豌豆花叶病毒(Pea mosaic virus,PMV)和豌豆种传花叶病毒(Pea seed-borne mosaic virus,PSBMV)等。症状因病毒种类、病毒侵入时期以及豌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但都引起不同程度的花叶,或伴有叶卷曲、皱缩、植株矮化甚至产生坏死条斑等症状。PSBMV的病株种子种皮开裂。这四种病毒均可机械传毒,介体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PSBMV种子带毒。豌豆耳突花叶病的病原物是豌豆耳突花叶病毒(Pea enation mosaic virus,PEMV)。在欧洲某些国家发生严重,除引起斑驳、皱叶、顶部丛生等症状外,其主要症状特征是叶片下表皮有耳状突起,重病株不结荚。介体蚜虫持久性传播,病毒在苜蓿、三叶草上越冬。豌豆早褐病的病原物是豌豆早褐病毒(Pea early browning virus,PEBV)。以维管束坏死为发病的开端,逐渐向周围组织扩展。叶、叶柄和茎有紫褐色坏死斑,伴有斑驳和褪绿等症状,豆荚有坏死线纹,荚小畸形,种子皱缩,种皮灰绿。可机械传毒,种子带毒,毛刺线虫和副毛刺线虫也传毒。豌豆黄顶病的病原物是菜豆卷叶病毒(Bean leafroll virus,BLRV )。顶叶黄化、卷皱,叶小而厚,叶柄短而上翘,植株矮化,节间短。病株很少结荚。介体蚜虫持久性传毒。防治措施:对种子带毒的PSBMV和PEBV应实行检疫,对蚜虫持久性传播的PEMV和BLRV可实行灭蚜防病,针对各种病毒选种抗病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