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豆荚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豆荚螟limabean pod borer

豆类作物蛀荚害虫。又名豆荚斑螟。学名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朝鲜、日本、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苏联和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其中以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大豆产区为害严重。以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子粒,初荚期豆荚干瘪,鼓粒期豆粒常被食尽或破碎并能转荚为害,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灰褐色。触角丝状,雄蛾触角鞭节基部内侧有一丛灰白鳞毛。前翅灰褐色,杂有深褐、灰白及黄色鳞片,翅前缘自基角到翅尖有一白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金黄色横带;后翅黄白色,缘毛灰白色。静止时双翅紧抱腹部,呈圆筒形。卵椭圆形,长约0.5~0.6毫米,表面密布网状纹,初产乳白色,渐变淡红色,孵化前暗红色。末龄幼虫体长14~18毫米,紫红色,腹面及胸背两侧青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形纹,两侧各有一黑斑,后缘中央具两个小黑斑。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和气门下线明显。腹足趾钩双序全环。蛹纺锤形,长约10毫米,初蛹淡黄绿色,后渐呈黄褐色,羽化前头部黑褐色,触角及翅芽长达第五腹节后缘,其臀棘为6根。
广东、广西等省区年生7~8代;湖北、湖南、江苏、浙江4~5代; 山东3~4代,多为3代;陕西、辽宁两省南部2~3代。均以末龄幼虫在大豆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在4~5代区,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陆续羽化出土,在豌豆、小叶野决明、苕子等豆科植物上产卵。第一代幼虫为害上述植物荚果,第二代为害春播大豆、绿豆或柽麻等豆科植物,第三代为害迟播春大豆、早播夏大豆及夏播豆科绿肥,第四代为害夏播大豆及早播秋大豆,第五代为害迟播夏大豆及秋大豆。末龄幼虫在10~11月入土越冬。广西7代区,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1~3代在豆科绿肥及豌豆上繁殖,从第四代开始,于7月下旬为害大豆,至10月下旬幼虫入土越冬。广东8代区,成虫2月上旬羽化,3月初盛发,为害苕子,4月中下旬为害春大豆,5月中旬为害春播夏收大豆,6~7月为害豆角、猪屎豆,8月中旬为害夏播大豆,10~11月为害山毛豆和木豆等,12月初至次年1月上旬陆续入土越冬。山东3代区,第一代为害豌豆、刺槐等,第二代为害春大豆,第三代为害夏大豆。
成虫昼伏叶背,晚间活动,交配产卵,在气温25℃以下扑灯量大。交配后2~3天产卵,单粒散产在刺槐荚残留萼片内侧基部或大豆荚凹陷处,少数产于嫩茎或叶柄上,每荚1~2粒。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或吐丝悬垂转移他荚,在适当部位吐丝作一小白丝囊,由丝囊下蛀入荚内,潜入豆粒中蛀食,2龄后转至粒外继续为害,一般先啃食大豆胚部。在大豆上,1龄幼虫不转荚,2~5龄幼虫均有转荚为害习性,以3~4龄居多。转荚蛀入孔处也作丝囊,脱荚孔无丝囊,该特点可鉴别荚内是否有幼虫。末龄幼虫脱荚后,潜入植株附近2~3厘米深处土中结茧化蛹。末代末龄幼虫除部分在田间结茧越冬外,还可随豆株运回场院,脱荚后在场边寻觅越冬场所。在山东,一月份平均温度在—5℃以下,或冬季低温极值在—18℃以下时,越冬幼虫死亡率均高达90%以上。蛹盛期旬降水50毫米以上对羽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化蛹盛期灌水可降低虫荚率。大豆幼荚期若与成虫产卵期吻合则受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受害重,多荚毛品种凡荚毛开张角度大、荚毛粗硬者不适成虫产卵。
适当调整播期,使大豆结荚期避开产卵盛期;选用丰产性好、结荚期短、抗虫性强的品种;及时收运,在晒场集中处理未脱荚幼虫;豆田冬灌,消灭越冬幼虫;成虫初盛期可喷洒敌百虫、倍硫磷、杀螟硫磷等药剂;保护和利用天敌微小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豆荚螟显茧蜂、豆荚螟姬蜂等。

豆荚螟limabean pod borer

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世界广布种。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各大豆产区危害严重。寄主有大豆、苕子、刺槐等豆科植物。成虫翅展20~24 mm,前翅狭长,灰褐色,前缘有一明显白边,近翅基有一金黄色宽横带。末龄幼虫体长14~18 mm,紫红色;前胸背板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一黑斑,后缘中央有两个小黑斑。山东、陕西一年发生2~3代,江苏、湖南年发生4~5代,广西、广东年发生7~8代,均以末龄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成虫趋光性弱,卵多散产于豆荚上,每荚1~2粒,豆荚多毛的品种落卵量大。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在荚面结白色丝囊,然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有转荚为害习性。幼虫老熟后咬破荚壳,入土化蛹。防治方法见“大豆食心虫”,并注意适当调整播期,以避开成虫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豆荚螟

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寄主有大豆、绿豆、豌豆等60余种豆科植物。虫荚率通常为10%~30%。成虫体长10~12 mm,翅展20~24 mm,卵长约0.5 mm,短径约0.4 mm。幼虫共5龄,蛹长9~10 mm。豆荚螟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土壤、食料有关,同时受天敌影响。防治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使用药剂有:90%晶体敌百虫、50%杀螟松乳油、2.5%敌百虫粉剂等。还可按每公顷22.5 kg施入白僵菌粉剂进行生物防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