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闇谓人臣居丧。《晋书·山涛传》: “山太常虽尚居谅闇,情在难夺。” ○ 谅阴 谅闇一说为天子诸侯居丧之称。一说为居丧之所,即凶庐。亦作“亮阴”、“梁闇”、“凉阴”。《尚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论语·宪问》:“高宗凉阴,三年不言。”《晋书·杜预传》:“预议皇太子宜复古典,以凉闇终制,比之。”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喪居 > 諒闇 諒闇 liàng′ān 亦作“亮闇”、“梁闇”,亦稱“亮陰”、“諒陰”。謂居父母喪。亦指爲父母守喪所居之茅棚,倚廬之類。特指帝王居喪之所。古喪制虞祭後,可擡高倚廬著地一邊之柱脚,壘土塊作矮牆,架築成有梁之廬,或可稍明亮透光,因稱。一説“陰”“闇”同義,凶廬爲寒涼幽暗之處,故稱。舊説,“諒”信也,“陰”默也,居憂時信默不言,因而得名。《尚書·無逸》:“其在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論語·憲問》引作“諒陰”。漢·蔡邕《議郎胡公夫人哀讚》:“敢曰亮闇,叙我憂痛。”《禮記·喪服四制》:“《書》曰:‘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善之也。”鄭玄注:“諒,古作梁。楣謂之梁……闇謂廬也。廬有梁者,所謂柱楣也。”《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及新野君薨,太后自侍疾病,至乎終盡……謚曰‘敬君’。太后諒闇既終。”李賢注:“諒闇,居喪之廬也。或爲‘諒陰’。‘諒’信也,‘陰’默也,言居喪信默不言。”晉·潘岳《西征賦》:“天子寢於諒闇,百官聽於冢宰。”《晉書·山濤傳》:“山太常(濤)雖尚居諒闇,情在難奪。”參見本類“倚廬”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