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读通鉴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读通鉴论》《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明崇祯举人,后张献忠及清兵南下,曾在南明桂王永历朝任职,南明亡后,隐居湘西瑶寨,晚年在衡阳家乡古船山讲学,世称船山先生。死于康熙三十一年,终生未尝雉发,亦不仕清,以撰述终其身。著述多至百余种,300余卷,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共70种。王夫之关于史评的著述,主要即为《读通鉴论》和《宋论》。《读通鉴论》共30卷。其中秦1卷,西汉8卷,三国1卷,两晋4卷,南北朝4卷,隋1卷,唐8卷,五代3卷。每卷根据《资治通鉴》所列帝王世系,分为若干篇。每篇择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于史事则略而不载,可与《资治通鉴》并读。该书不涉及史书体例及考订等,专门评论史事,为史评类著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有《叙论》4篇,阐述著书宗旨。该书的成就不在于保存史料,而在于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多有可取之处。如第6卷论史学的意义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叙论》中批判史学中的正统观点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 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认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掩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波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其论史亦颇有可取,如第1卷论李斯,说他“昌言不忌”,“畏死患失”;“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因此终遭杀身之祸。但法治本身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唯运用时,要加以掩饰“申商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 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这一见解是较为通达的。书成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此书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黄庆曾、董昌达用《船山遗书》本校刻本,附《宋论》15卷;1975年中华书局3册本和10册大字平装本。 读通鉴论书名。明王夫之著,30卷,附叙论4篇。本书根据《资治通鉴》所载史事,阐释历代法制沿革,评论各朝政治得失。内分秦始皇、汉高帝、景帝、明帝、三国、晋惠帝、宋武帝、梁武帝、隋文帝、康高祖、唐太宗、五代等目。 读通鉴论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凡30卷,810篇。为作者晚期的史论性著作。收入《船山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单行本。书中以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线索,对秦至五代及宋元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问题作了广泛论述。在伦理思想方面则力主以民为本,反对“家天下”,提倡“公天下”。认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晋》卷11),因此应区别“一姓之兴亡”与“生民之生死”,“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敬帝》卷17)强调“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卷末《叙论》)天下之兴亡要以百姓利益为重,“正不正,存乎其人而已矣”,“以德之顺逆定天命之去留”(同上书)。指斥“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秦始皇》卷1)在君臣关系上,提出君臣“一体”,都应对“天下”负责。臣领取爵赏,是应得报酬,不必对君感私恩。“君爵之非私,下受之而勿惭”(卷四)。臣对君之“乱命”更不要盲从、愚忠,而只应服从合于“大公”原则的命令。同时认为义利关系是区别道德与不道德、华夏与夷狄、君子与小人的根本标志。“天下之大防二,而其归一也。一者,何也?义、利之分也。”(《哀帝》,卷14)“君子小人之大辨,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宣帝》,卷18)认为“义”有不同的内涵和层次。“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安帝》卷14)指出“通义”高于“大义”, “大义”高于“正义”,“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强调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为“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同上书)。书中较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评价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等差焉。”(《五代》卷二十九)指斥卖国求荣,或淫乱遭致亡国者皆“中华之败类,罪通于天矣。”(《怀帝》卷十二)将夷夏之辨置于君臣纲常之上,认为夷狄“非我族类”,若“逾防而为中夏之祸”,则应坚决抗击,“殄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掩之而不为不信。”(《文宗》卷二十六),但把少数民族斥为夷狄、禽兽、非人等,具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因素。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史论著作。三十卷。明末清初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举人。明亡隐居读书。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占衡阳时,投入抗清斗争。兵败后,投奔肇庆(今广东高要)参加南明桂王政权,任行人司行人介子。后遭人陷害,几乎被杀;不久赴桂林投靠瞿式耜。十七年,清军又攻陷桂林,南明政权江河日下,国事已不可为。王夫之遂决心隐遁,不再参与政治活动。匿身辗转于湖南的郴、永、涟、邵等州,以著述终身。他的主要著作,大多在这期间整理完成。康熙十七年(1678),原投清后叛乱的吴三桂,逼王夫之上“劝进表”拥其为帝。他坚决拒绝,再度逃往深山,始终以亡明遗臣自居。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进步的思想家、经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一生著述颇多,达一百多种,后人辑为《船山遗书》。其中不少为历史评论之作,如《尚书引议》、《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春秋左传博议》等,皆属古代史论著作,《读通鉴论》、《宋论》,则是对秦以后社会历史的系统分析和评论。 ☚ 十国春秋 宋论 ☛ 读通鉴论书名。明末清初王夫之撰。三十卷。对《资治通鉴》所载秦汉以来历史分卷予以评述,每卷又分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述,史实皆略而不载。作者在评论中阐述其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倾向,对后世影响甚大。 读通鉴论三十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 明崇桢举人, 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战败后退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行人。后又到桂林投奔瞿式耜,在式耜遇难后隐遁深山,刻苦研究四十年。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王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宋五子为堂奥,尤神契张载的学说。所著《船山全集》 共三百二十四卷。《读通鉴论》取《通鉴》中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原始要终,通贯晓析,邪正心迹,皆罗罗指掌。但书中不免亦有空言苛论之处,大概是作者生于明末,见人才败坏,宗社颠覆,所以寄悲愤而发此论,读书者当心知其意也。此书见船山遗书本。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书名。明末清初王夫之撰。30卷。王氏以为史之可贵,在于述以往为来者师,于史书寻求“经世之大略”,故据《资治通鉴》所载史事而作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书中所论,秦史1卷,两汉史8卷,三国史1卷,两晋史4卷,南北朝史4卷,隋史1卷,唐史8卷,五代史3卷。按《通鉴》所列帝王世系,每卷又分若干篇;每篇则选历史事件与人物若干进行分析和评论,探索历史事变的规律,多少指示了一些历史运动的辩证法,从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史论。卷末附《叙论》 四篇,阐明著书旨意。《读通鉴论》为王夫之史论之代表作,多有卓见。如阐释历代法制沿革,反对“泥古过高而非薄方今”; 评论历史人物,反对褒贬失当,主张 “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 和“通古今而计之”。对后来思想界颇有影响。又以反清立场,强调 “夷夏” 之别,故清廷恶之,摒其书于《四库全书》之外,有《船山遗书》本、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 宋论 永历实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