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读后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后感dúhòugǎn

读完一部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梁晓声《尾巴》:“他一旦读完了你推荐给他或者你自己所著的书,总要再挤出时间约你见一面,开诚布公地坦坦率率地谈他的~。”|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事后我问总理:‘她这个人烦不烦呀?’总理无所谓地微微一笑:‘她看了个剧本,跟我谈~呢。’”

读后感dú hòu gǎn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1934年3月4日鲁迅《致萧三的信》:“中国文学史没有好的,但当选购数种寄上。至于作家评传,更是不行,编者并不研究,只将载于报章杂志上的‘读后感’之类,连起来成一本书,以博稿费而已。”

读后感

读后感

读了书刊之后因有收获、感触、体会而写出的较高一级的读书笔记,是便于发表作者见解、发挥自己独创性的笔记。又称“读书心得”、“心得笔记”。“感”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读书时领悟出的深刻道理、正确思想、精湛技艺、美好情趣,以及由读书而激发起来的理想、决心、意志,对书刊中一些观点的评论、质疑、批驳等。总之它可以是思想的发挥,理论的探讨,艺术的切磋,知识的阐述。读后感可以是零星的感受,也可以是系统的阐发,逐层的论证。读后感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两种:(一) 侧重于联系实际,阐明道理者。写这种读后感必须以切身体会、生动例证证明观点,作到有血有肉,以事明理; (二) 侧重于理论研究、作品评论、内容阐发者。写这类读后感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只有读得精深,又善于思考,才能有独到见解,独特感受。

☚ 摘录笔记   心得笔记 ☛
读后感

读后感duhougan

把读过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词或某一材料后的见解认识、心得体会、得到的教育、启示等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是一种阅读笔记的主要形式。把看戏、看电影或参观展览之后的感受写下来,称作观后感。读后感和观后感,其性质、写作要求基本相同。
读后感虽然可以评人评事,谈天说地,但必须在原文限定的范围内,由读生感。读后感不同于书评,书评是以评书为主,对某一书从思想、艺术各个方面,全面的或就某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读后感则是以感为主,是抒发自己对书文中的人物、事件或阐述道理的感触,不是对其作全面评价或介绍。
读后感的读是前提,感是触发,二者是紧密结合的。要通过读,把握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所见解,有所体会。读后感可以对原文的中心思想发生感想,也可以对其中的某一节、某一句话发生感想,有一定的随意性,但都不能离开文章本身。
读后感有许多种写法,可以以叙事、抒情为主,写成叙事散文或抒情散文;可以以议论事理为主,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杂感体、书信体、序跋体等。写时一般是先交代所读的书名、篇名及作者,有的要交代文章的大意或背景等,也有的要交代总的读后感受,然后抒发感想,展开论证,结尾时点明其现实意义,或再次表明自己总的感受,与头相呼应。
写读后感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❶感想要紧密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读后感是从原文内容中生发出来的,是要写出对原文中心思想或重要观点的某些深刻感受。因此,感想不能脱离原文的内容。读后感与原文的联系,主要不是表现在个别的词句上,而是表现在思想意义上的承接。如读后感《战士的爱情》一文所议论的周文雍、陈铁军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崇高情操,与原文《刑场上的婚礼》体现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读后感在联系原文时,要防止过多地复述和引用原文,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

❷要把读后感的基本观点阐述清楚。读后感既要联系原文,又不是原文思想内容的简单照搬。它应该联系原文确立读者自己的观点。读后感的基本观点可以是原文的中心或重要观点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如《战士的爱情》;也可以从原文的内容中引出不同于原文的观点,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史记·孟尝君列传》盛赞孟尝君礼贤下士,而这篇读后感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气魄和自负的态度。

❸要联系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实际。读后感写的是作者自己读了原文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原文的内容所触发,引起对现实生活或自己的学习、工作、认识等方面问题的思考而获得的。因此,一般的读后感总要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如读了《画蛋》中的达·芬奇如何苦练“画蛋”,联系到自己对待苦练基本功的态度写读后感,就可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 文学评论   序、跋 ☛

读后感

读书、读报、读文之后由读者写作的心得体会文章。读后感必须与原书、原文有密切联系,是读后所感、所思、所识,但因读者体会不同,角度不同,读后感的内容有相当广阔的选择余地。读后感的形式很灵活,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可以写成札记式,也可以写成随笔式。参见“心得笔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