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诸葛亮《出师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③,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④,以光先帝遗德⑤,恢弘志士之气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⑦,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⑧,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⑩,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3)。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1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6)。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17),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8),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19),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4),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26),猥自枉屈(2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8)。后值倾覆(2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3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32),深入不毛(3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4),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35),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6),以彰其咎(37);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38),察纳雅言(39),深追先帝遗诏(40)。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鉴赏】 《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于建兴五年 (227) 北伐曹魏,行前上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全文可分为忠谏叙理和述志剖情两大部分。 一至五段为第一部分。行文由势入理,议理抒情,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落笔历数国家面临危难: 先帝崩殂,于国势有损; 三国鼎立,蜀汉贫弱。国忧家难,似警钟长鸣。实指望后主励精图治,君臣一心,救亡存国。用至忠至爱之情统领全篇。顺此,因势利导,提出治国理政的三大方略: 广开言路、执讼公平、亲贤远佞。以修明内政,安定后方,保证北伐顺利进军。 三大方略,纵贯横连,正反对举,成败比照,侃侃陈词,力排众疑。首先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劝谏后主,要珍惜治内的有利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全不忘先帝恩德,亦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这正是广开言路,实行“纳言之治”的基础。“开张圣听”,事关国家存亡,又是忠于先帝,发扬先帝遗德的圣举,由此规劝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其次谈执法公平,赏罚分明。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凡“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都应当 “付有司”而论刑赏,由此显示“平明之理”,方能取信于群臣吏民。再紧承“开张圣听”的精神,分述宫中、府中之事,可分别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问计,他们或为先帝“简拔”之贤臣,或是先帝“试用”而亲信的武将。对忠诚贤良,一一列举,两用“悉以咨之”,前串后连,正可见出: 纳谏是治内的前提,法治是治内的关键,用人是治内的核心。由此,才不至于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忠奸不分,赏罚失当。“亲贤臣”之利已清楚明白; “远小人”之说,也绝非空发议论而实有所指,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早有察觉。至此,文章形成渡渠,引述“先汉兴隆”和 “后汉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直陈亲贤远佞关系成败大局。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忠诫,警谕后主信用贤臣。再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激励后主,暗示三大方略不可偏废。 面对“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的后主,诸葛亮不失君臣之本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词婉情切,正反映出托孤受命老臣的耿耿忠心。 六至九段为第二部分。行文忽以“臣本布衣”起笔,由人及己,叙事陈情,袒露心怀,入人心扉。文章追叙自己受先帝重用于前,又言先帝托孤之勤谨于后,于是感激先帝“殊遇”,“遂许先帝以驱驰”;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忠心不改: 二十一年来,竭忠尽智,一如既往,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至此,把“开济两朝”的忠诚贯穿于一体,剖析于眼前。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用一“今”字提挈,面对现实,迳言出师。暗示实施三大方略,当可免除后顾之忧,兵甲已有府库之足,正是“奖率三军”出师北伐的大好时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意在表明: 二十一年的旧事重提,绝非扬才露己,更不居功自傲,以忠义自励,只为消除后主疑虑,用以坚定后主之信任。至此,诸葛亮自请立下军令: 不效即领罪受罚; 又督责诸臣兴德治内; 再次激励后主“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牢记先帝遗诏。行文从讨贼、进言、自谋三个方面归纳前意,与前文纳言之治、执讼公平、亲贤远佞相应合,从而显示诸葛亮对国家尽忠守责,对后主忠诚不二,鞠躬尽瘁的精神。 篇末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声态毕现,墨泪俱下,离情忠志,溢于言表!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诸葛亮此行及后来数次北征,一直未能实现他的宿愿。然而“《出师》一表通古今”,其忠肝义胆、死而后已的进取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千古以来,《出师表》被尊为封建时期表文之典范,不但是因其忠义深情叫人倾心,也因其写作技巧使人悦服。全篇事、理、情达于完美统一,其叙事有规箴,劝谏极委婉,情辞恳切,舒徐入耳。故此,刘勰《文心雕龙·表章》盛赞: “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全文用语平易精严,质朴自然,不用典故,不假藻饰;在散句中夹以偶句,句式随情为变,不卑不亢,绝无自卑过谦之嫌,也无强臣压主之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极富语言的节奏美诚如苏轼所说:此表“简而且尽,直言不讳。”通篇尽袒出忠心老臣对愚钝幼主的深忠至爱与无限期待之情。诸葛亮笔底显现出的国家至上的精神风采,由此也就熠熠生光,永留人间。 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文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最早载于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原称“疏”。萧统收入《文选》时始定名为《出师表》。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开张圣听,尊贤讷谏,秉公持正,重用贤能,励精图治,以完成先主刘备“兴复汉室”的未竟之业,表现了诸葛亮对刘备“殊遇”的感戴和对蜀汉朝廷的忠诚。 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平庸的君主,其才能德行较之先帝刘备,不可同日而语。平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然而现在诸葛亮即将率师北伐,离开国都。他内心深知以刘禅的才德是难以独自胜任国内之事的,因此依靠贤臣的辅佐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篇奏表始终围绕重用贤能之臣这一中心,对刘禅进行反复劝谏。刘禅毕竟是一国之君主,是诸葛亮为之尽忠效力的蜀汉王朝的人格代表,所以诸葛亮的劝谏又必须委婉含蓄,措辞语气颇费斟酌。这就使得作者的一片忠心和真情透过婉转的言辞曲折地表达出来,犹如江流过峡,有呜咽之声,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富于感染力。 文章一开头以凝重的语调论述了当时的严峻局势:先帝去世,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一个“诚”字加在“危急存亡”四字之前,更使这四个字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样的写法,意在唤起刘禅足够的重视。接着用一个“然”字转折,引出“侍卫之臣”、“忠志之士”,暗示只有依靠他们才能完成先帝的遗业。一个“诚宜”,一个“不宜”,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强调,劝谏刘禅“开张圣听”,听取忠谏。接着便具体劝诫刘禅要使“宫中”和“府中”在提升官吏、惩罚坏人等政治法律问题上保持意见一致。这里作者虽然表面上将“宫中”(皇帝内宫)和“府中”(丞相府中)并提,实际上是含蓄地劝诫刘禅遇事不可自专,“宫中”要服从“府中”,要依靠朝廷贤臣,以免受内宫小人的利用。而“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八字,则又十分妥帖地维护了刘禅作为君主所应有的颜面,使上述意思表达得更加委婉。 昏庸的刘禅不但自己无才,而且连识别贤愚的能力也不具备,所以诸葛亮分别向刘禅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以及向宠等几位可以信用的贤臣,先强调指出他们都曾受到先帝的简拔和称赞,然后再以“愚以为”三字引出自己的劝谏,告诫刘禅“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紧接着又通过先汉重用贤能使国家得以兴隆的经验,以及后汉重用小人使国家灭亡的教训,向刘禅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並且再次强调所推荐的人都是“贞良死节之臣”,希望刘禅“亲之信之”,真可谓情辞恳切,用心良苦。 接下来作者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先帝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这也是为了劝诫刘禅要认识到“为天下得人难”的道理,以先帝为榜样,重用贤臣。这一段文字,感情深挚,语句也很优美。前后各用了一对工整的对偶句。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相对照,前后呼应,强调了刘备“三顾”之恩对于诸葛亮个人经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又写了自己为蜀汉王朝奔走效力的经历,表明自己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决心。这实际上也就是以自己作为一个实例向刘禅说明贤能之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所以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及志向之后,诸葛亮又一次向刘禅提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希望刘禅一定要重用他们。 文章最后部分,分述出征者和留守者的职责。作者表面上似乎说的只是内外之臣都应该尽忠尽职,失职者必当治罪,但言下之意实际上又是告诫刘禅无论内外之事都必须依托贤臣,不可自专自用。虽然劝他“亦宜自谋”,但这“亦宜”二字所包含的语气就说明刘禅的“自谋”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而且“自谋”二字后面,紧接着又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这还是归结为依靠贤臣。诸葛亮在文中反反复复、叮咛备至,对自己推荐的几名贤臣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提及,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到这位忠心耿耿、开济两朝的老臣的一片苦心。 为了使自己的劝谏易于被刘禅接受,作者在文章中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将议论、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文体裁属于奏议一类,内容是陈述意见,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刘禅明了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对自己当初的一些亲身经历作了回顾和叙述。同时,作者在议论和叙述中处处流露着深切的感情。全文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表现出诸葛亮对刘备这位逝去的明君深切怀念、崇敬、感戴之情。作者对蜀汉王朝和后主的一片忠诚和苦心在文中也表露得十分感人,真是字字发自肺腑,句句真情充溢。作者以恳切而质朴的语言,反复劝谏刘禅“不宜”如何,“亦宜”如何,“愿陛下”如何,语重心长,感人至深。虽然有论者以为诸葛亮的文章“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见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但正是这种反复的“丁宁周至”,才更表现了作者一片忠心和诚恳。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称赞诸葛亮的《出师表》“志尽文畅”,誉之为“表之英也”。历代知识分子也十分推重这篇《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书愤》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后人的赞誉,也说明本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