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诸葛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诸葛亮181—234诸葛亮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少孤,随叔豫章太守诸葛玄。建安二年(197年)玄死,亮迁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时政,交结名士,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荐之于刘备,备三顾茅庐,问以天下大势,亮答以著名的“隆中对”,即建议备应占有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完成全国统一事业。亮从此归备,为之设谋划策。建安十三年(208年)说服孙权,同拒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备任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助备克益州,任军师将军。建安二十六年劝备称帝,亮为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备病危,托孤于亮。刘禅继位后,封亮武乡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皆决于亮。此后十年间,亮修明政治,号令整肃,任人唯贤,赏罚严明。经济方面“务农殖谷”,薄赋息民,兴修水利,推行屯田,鼓励养蚕织锦,恢复盐铁官营,有利于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方面,平定南中叛乱,实行“和彝”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从建兴六年(228年)开始,先后五次北伐曹魏。相传为便于山地运粮,创制“木牛流马”,并改革连弩,十箭同发。建兴十二年(234年)第五次北伐时,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分兵屯田,准备久战,却病死五丈原,葬于汉中定军山。遗著二十四篇,辑为《诸葛亮集》。 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一颗巨星,划出一道眩目的光柱,坠落了;一盏智慧灯耗尽最后一滴油,熄灭了。诸葛亮怀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不能临阵讨贼”的深深遗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结束了他鞠躬尽瘁的戎马生涯。这一回,千百年来摇撼了多少读者的心旌! ☚ 刘备 关羽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初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称“卧龙”。后佐刘备打天下,官至蜀汉丞相。今存散文《出师表》、诗《梁甫吟》等, 《出师表》尤为后人传诵,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誉。另有《后出师表》, 名句“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系其一生写照,但后人多疑为伪托。原有集二十五卷,已散佚。中华书局辑有《诸葛亮集》。 ☚ 吴质 缪袭 ☛ 诸葛亮 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刘备军师,蜀汉丞相。早年隐居隆中,经刘备三顾茅庐,始答应出山。隆中决策所提“联吴抗曹”战略思想切合形势,刘备集团据以行动,事业欣欣向荣,赤壁之战即是显例。尤善用计,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情节集中刻画其足智多谋。后鞠躬尽瘁,死于军中。为智慧过人的著名文学形象,但较之历史人物增加不少传说成分。 ☚ 曹操 关羽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蜀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避难荆州,后隐居隆中,时称“卧龙”。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山辅佐刘备。联合孙权,于赤壁一战,击败曹操。遂西取益州,建立蜀汉,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拜为丞相。备死,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曾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号忠武。原有集二十五卷,已散佚,今有《诸葛亮集》辑本。 诸葛亮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出山,任刘备军师,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死谥忠武。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郡(今山东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其叔父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与弟随之前往。后躬耕于南阳隆中(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27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出山辅佐刘备。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诸葛亮拜为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励精图治,宽严相济,内外经营。先后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皆因时势所限,未能成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著作二十五卷,已散佚。现存散文《出师表》、诗歌《梁甫吟》较有名。中华书局辑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梁甫吟 前出师表 诸葛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观其大略,博采精华/顺势而动,宏观把握/协调斡旋,扬长避短/宁静致远,以攻为守 诸葛亮才华超群,器识英伟,是三国时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诸葛亮所具备的文韬武略,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隐〉清末上海流氓团伙指人力车乘客。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行乘车,故称。 诸葛亮Zhūgě Liàng三国时蜀汉丞相,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曾对他的足智多谋多所渲染,后因成为足智多谋者的代名词。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其实怪他也冤枉,谁又是~呢?”|毕淑敏《西红柿王》:“小伙子,事后~谁都会当,不要夸夸其谈,问题是现在怎么办!” 诸葛亮zhū gě liàng名词。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在历史上以足智多谋著称,后来用来指称足智多谋的人,用于褒义。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政治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公元207年被刘备聘为军师。刘备称帝后,一直任蜀国丞相。在治国问题上,提倡刑、教结合,先教而后刑。他说:“明君理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执法应当严明公正,无偏无私。执法者不能以个人喜怒干挠法令的实施。“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刑赏不别亲疏贵贱,法不阿贵:“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统治者严以律己:“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主张适用法律应根据政治需要,宽严适中。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父母早亡,随叔父流寓荆州,作过小官。后归乡务农,被刘备请为军师,受重用。蜀国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受托辅佐刘禅,总揽一国之政。后病死于军中,被谥为忠武侯。著作多已散佚,中华书局有整理本《诸葛亮集》。诸葛亮重视先秦法家思想,崇尚以法治国。在执法上,提倡刑罚与教化相结合,先教而后刑,以此维系家法等级原则。主张赏法严明,执法公平,要求君主和各级官吏遵守法制,不以个人的喜怒偏私干扰法令的实施。刑赏要不别亲疏贵贱。主张刑罚的轻重要根据客观形势和实际政治需要决定。在审判和量刑原则上发展了前人的主张,提出审讯时不仅要重视口供,且应注意观察人犯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反对赦刑,主张“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瑯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珪,字君贡,东汉末为太山郡(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丞。因父母早丧,随叔父诸葛玄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至荆州(今湖北襄樊)。玄卒后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处)隐居,躬耕读书十余年,洞识时务,被时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因曹操追击而至荆州依附刘表时,徐庶向刘备荐之,备于是“三顾茅庐”求教。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即占据荆、益(今四川)二州,内则安抚益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取得各族首领的支持,并整顿内政;外则与孙权联合,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此议颇受刘备赏识,自此为刘备之主要谋士。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捷后,占领荆、益二州,建蜀汉政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局面,任蜀丞相。建兴元年,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蜀汉军国大事。积极抑制豪强,任人唯贤;实行法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保证军粮;对西南各族采取安抚和好政策,稳定了后方,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增强了蜀汉的实力。在此基础上挥师北上伐魏,争夺中原,以统一全国。在军事上通兵法,善计谋,革新“元戎连弩”(见专条),制造“木牛流马”,改进山地运输,以免粮秣不继。建兴十二年(234年),最后出师伐魏,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八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岐山县接)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葬汉中定军山。有《诸葛亮集》(见专条)原二十五卷,多已散佚,现有《出师表》则为其名篇。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留心世事,自比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向之求教。他建议占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复兴汉室,即著名的“隆中对”。此后,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实现这一政治、军事战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诸葛亮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他忠心耿耿地尽为臣之道。不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而不负先主之付托,而且能直谏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前出师表》),要“亲贤臣,远小人”(《前出师表》)。一生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心胸开阔、清廉自守。他要求部下“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他挥泪斩马谡,并上书请罪“自贬三等”;贬李严而用其子;临终上表,言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遗表》)。诸葛亮有丰富的政治伦理和军事伦理思想。如他强调治国要“君勤其政,臣勤其事”、“私不乱公,邪不干正” (《便宜十六策·君臣》);“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便宜十六策·举措》);“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便宜十六策·教令》),特别强调从政者要以身作则,善纳谏言,“务于多闻”(见《便宜十六策·纳言·视听》),提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便宜十六策·纳言》。在所著《将苑》中,强调将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及勇、廉、平、忍、宽、敬、分(知足)等作为为将治军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见《将材》、《将忠》、《谨候》、《知人》等)。并提出善治军为将者“养其人如养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哀死》)。“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米未炊,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曳,将不言热。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将情》)“夫用兵之道,要在和人,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和人》)。此外,还提出了关于道德评价即“知人”的“七观”:“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此外他还提出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戒子》)、“志当存高远”(《戒外甥》)及“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如秤帖》)等道德修养和家教名言。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东汉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 人。少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至荆州,隐居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蓄志待时,人称 “卧龙”。汉建安十二年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提出占据荆州 (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联孙抗曹兴复汉室的方略,即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得荆州,继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任丞相。刘备死,辅佐刘禅,被封为武乡侯。六次北伐,联吴抗曹,两次出祁山 (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以图统 一中国。任丞相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 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采取和好政策,开发西南边陲; 军事上善计谋,通兵法,革新 “连弩”,使之同时发射10箭; 创制 “木牛流马” 以方便山地运输。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年)与魏名将司马懿相拒于渭南,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 (今陕西眉县),葬于沔县 (今陕西勉县) 定军山。遗著 《诸葛丞相集》 已佚,今存明刻本 《诸葛忠武侯集》 21卷、《诸葛丞相集》 1卷和清刻本《诸葛忠武侯文集》 11卷、《诸葛忠武志》。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181年生于琅 诸葛亮 073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留心世事。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建议联吴抗曹。占取荆州、益州,进而统一全国。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占荆、益,建立蜀汉政权,以功拜丞相。猇亭之败后收拾残局,辅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总领军政。执政期间,推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平定南中后,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曾五次攻魏,争夺中原。234年与魏将司马懿军对峙于渭南,病卒五丈原军中。 ☚ 刘备 孙权 ☛ 诸葛亮 085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以“淡泊”、“宁静”自娱。因学识渊博、深通经纶韬略,又留心世事,洞悉天下大势而名于世。后被刘备礼聘,为主要谋士,乃竭心尽智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备死,又辅佐其子刘禅。其为政“开诚心,布公道”,赏罚严明,事无大小,都必躬亲,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为人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躬劝将士攻己之缺,尽忠国事,“不别治生”,至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后世尊奉为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 陆九渊 何晏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 Liang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原籍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东汉末年避乱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亮素有大志,富于谋略,被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败走荆州、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寡弱,乃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亮洞悉天下大势,为之剖析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因此,他提出据荆州、取益州的策略,指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应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为之辅佐,刘备自喻是如鱼得水。次年,曹操兴兵南下,孙、刘危急。亮积极主张联吴抗曹,他游说孙权,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又与周瑜等指挥赤壁之战,表现出杰出的外交和军事才能。赤壁战后,亮任军师中郎将,刘备西进益州,亮初与关羽留镇荆州,后率兵夹击刘璋。益州平定后,亮为军师将军。刘备领兵出战,亮保障供给。刘备称帝,亮任丞相。蜀汉章武三年(223)春,刘备病死,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己。他遣使通吴,重新缔结蜀吴联盟,解除东顾之忧;继而用兵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反叛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用叛乱四郡的夷汉首领统治本地,使“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对南中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了促进作用。从建兴六年(228)起,诸葛亮集中兵力进行北伐,先后六次出师,但终因国小力弱、粮运困难,不能有所作为。他治蜀有方,执法严格而公允,赏罚分明,经常亲自检查相府文书和刑狱案件,故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他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在蜀中则注意兴修水利,出兵则屯田以供军饷;他还设置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掌管盐铁和铸钱,故虽连年出兵,经济上仍有所发展。诸葛亮性极聪明,改进“连弩”(一种兵器),发明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又精通兵法,著“八阵图”。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财,实践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夙愿。 ☚ 彝陵之战 西晋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珪,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叔父玄携亮往依荆州牧刘表。叔父死,亮乃亲耕陇亩,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他广交朋友,留意世事,心怀大志,时人称之为 “卧龙”。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亮相助。他向刘备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伺机兵分两路,从荆、益两地进击曹魏的战略构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从此,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曾高兴地对左右说: “吾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建安十三年,刘备根据亮的建议,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且占据了荆州和益州。黄初元年 (220),曹丕代汉,亮劝刘备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章武元年 (221),以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其后又领司隶校尉。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嘱亮以后事。后主刘禅即位,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亮。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安抚西南各少数民族。亮曾出兵南中,七擒孟获; 进击中原,五出祁山。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戎马中度过的。建兴十二年,亮率军与魏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中。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说他改造了连弩,制造过 “木牛流马”。其著作被后人辑为《诸葛亮集》。 ☚ 司马昭 周瑜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liang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幼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到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留心时政,富于谋略,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之于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成就大业,并问以天下大势,亮答以著名的“隆中对”,即提出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旦中原有变,则两路出兵北伐曹操,进而统一全中国。刘备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诸葛亮游说孙权,结成蜀吴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十六年,辅佐刘备攻克益州,任军师将军。221年,劝刘备称帝,亮为丞相。章武三年(223),刘备病危,托孤于亮。后主刘禅即位,封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皆决于亮。时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孙权利用建宁豪族雍闿和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之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蜀国。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一方面派人至吴,重申盟约,一方面增兵汉中,以防曹魏。又于建兴三年(225)开始出兵南中,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七擒孟获,终于平定了南中之乱。从建兴六年起,诸葛亮集中兵力,先后6次北伐曹魏,以图统一全国,但终因国力不强,未能如愿。在建兴十二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五丈原(今陕西郿县),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汉定军山中。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励精图治,事必躬亲,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在经济上注意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发展和西南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通天文、地理,又精于兵法,曾革新连弩,一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为山地运输工具。有《诸葛亮集》,辑遗著24篇。 ☚ 蜀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liang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后隐居,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城西),自比管仲、乐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共谋大业。他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西取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建立蜀国,官拜丞相。刘备卒,他又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他曾领兵南征,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了和睦关系;又曾六次出师北伐曹魏,后卒于军中,谥号忠武。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杜甫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来评价其一生功业。诸葛亮在文学方面主要以散文著称。其文多为实用文体,《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均为代表作。《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是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时向后主刘禅所上的奏疏,实际上是针对刘禅的错误和弱点进行规劝的一篇谏书。文章第一大部分着重分析形势,希望刘禅认清危急形势,继承刘备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臣,远小人,修明政治,完成兴复大业。第二大部分主要追述自己的平生经历,表明自己对蜀汉之忠贞与兴复汉室之决心。全文洋溢着一个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的精神,颇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推重。《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后世颇有异议。然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遂成千古传诵名句。诸葛亮的文章周密畅达,叙事、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恳切。刘勰称其文“详约”、“志尽文畅”。清代张澍辑有《诸葛忠武侯文集》。中华书局本《诸葛亮集》为较完备的本子。 ☚ 陶渊明 鲍照 ☛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Zhugeliang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曾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学识渊博、满腹经伦韬略,十分注意天下时势,人称“卧龙”。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世,遂成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联孙拒曹,取荆、益,占西蜀,与曹、孙鼎足三立,皆其主谋。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录尚书事。刘禅继位,尊他为相父,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后与魏将司马懿相拒,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贞的性格,对于蜀汉事业,他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封建社会里才德兼备,足以“自比管乐”的贤相典型。他身上的忠,是基于君臣间“倾城相见,平等相处”的关系,忠与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他治理蜀国期间,赏罚严明,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深得蜀人爱戴、敬服。他挥泪斩马𫙗,公私分明:贬李严而用其子,胸怀坦荡。他从不居功自傲,严于责己,宽于责人,要求部下“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他一生劳苦不辍,却廉洁奉公,一介不取。临死上表,仍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这些品质使他被后人尊奉为一种道德上的理想人格。诸葛亮善于教育子女,有自己独特的爱子之道,从不娇惯孩子,要求他们注意修身养德。他在《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教育子女切忌染上骄奢淫逸和华而不实的作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子孙都精忠报国,有所作为。他的智勇双全,神计妙算,被后人尊奉为智慧的化身。其著作有《诸葛亮集》。 ☚ 王充 陶渊明 ☛ 诸葛亮见“历史”和“法学”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法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曾参加制定《蜀(汉)科》。主张1.执法平等,君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执法应当严明,赏罚必信;2.法令宽严视势而定,乱世应“威之以法”。3.认为大赦是小惠,无益于治国;4.赞成民族自治,但坚持全国法律须统一。参见“历史”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蜀汉丞相。是封建社会贤相的典型,具有崇高的人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个被作者充分理想化了的人物。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大政方针(参见“隆中对”),出山为刘备主谋。助其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任丞相。刘禅立,受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以丞相辅政,全权决定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蜀汉政治割据的经济条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对西南用兵,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保证了西南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相传他改革连弩,一次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参见“法学”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 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蜀主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以政事。他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掌罚必信,推行屯田。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被称为“天下奇士”,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集/曹操诸葛亮著作选注 ☚ 王粲集注 诸葛亮集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孤,随叔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往依荆州牧刘表,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在他的谋划下,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篇。《出师表》是作者率军北伐曹魏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表。文章叙事详切,说理透彻晓畅,为人们所推崇。宋代陆游《书愤》诗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著作,晋初陈寿曾为辑集。他的散文真挚、朴素,富有激情,对后世颇有影响。 ☚ 刘桢 曹丕 ☛ 解带写诚/出师上疏 ☚ 书檄愈疾 解带写诚 ☛ 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属山东) 人。父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孔明父母早亡,与弟诸葛均由叔诸葛玄抚养,玄赴豫章郡为太守,孔明与弟随同前往,后叔至襄阳投刘表,他又跟去。17岁那年,叔病死,孔明遂在城西20里的隆中隐居,他娶了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妻虽丑,却有才能,给他很大帮助。他与徐庶、石韬等交往甚厚。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称其为卧龙,刘遂叫徐约之前来,徐说:“他岂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应亲自去请!” 刘备遂三顾茅庐,见到了孔明。随即,刘备请教天下大计,孔明分析道:“曹操之所以胜了强大的袁绍,是因其用人得当,如今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匹敌; 孙权居江东,经三代,人心归附,地势险要,只可与其结盟,不可夺取; 荆州要地,刘表无法守住,益州富饶,为天府之国,当年刘邦即从此开始夺了天下。今刘璋、张鲁昏庸,百姓都盼明君当政。而刘备是皇族,名著天下,若能广收人才而占此二州,安抚少数民族,结孙权,修政治,待时机派一大将率荆州之兵向宛、洛进军,自己率益州军取秦川关中,定然深得民心,天下可定。” 这就是隆中对。刘备重用孔明,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即说,“得孔明则如鱼得水,不必多言。” ☚ 仲长统 奥古斯丁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随叔父至荆州避难。叔父死,隐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二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参加了刘备这个政治集团,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谋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总揽政事。当政期间,政治清明,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开诚心,布公道”,“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曾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安定南中,为西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亮集》。 ☚ 刘备 孙权 ☛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丧父母,后随叔父诸葛玄奔荆州避战乱,躬耕陇亩。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屯兵新野,三顾茅庐向其请教。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占据荆、益,南和夷、越,东联孙吴,北抗曹魏,进而图取中原,统一全国。此后辅佐刘备,促成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继而夺取荆、益,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录尚书事。刘备死,诸葛亮受托孤重负,以丞相辅政,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闇弱,朝政无论巨细均取决于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沂南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年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至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樊),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颍川徐庶荐之于刘备。刘“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安抚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心怀,而后成为刘备主要谋士。在联吴攻曹取得赤壁大捷之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因功拜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执政期间,积极实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使“民贫国虚”之蜀汉,呈现出“耕战有伍、刑法整齐”之景象。平定南中后,又与西南各族和好相处,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而后挥戈北伐,攻击曹魏,以图统一全国。他曾革新“连弩”;并制造“木牛流马”,以改进山地运输。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葬定军山。原有集二十五卷,多已散佚。现有《诸葛亮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亮 ☚ 诸葛恪 诸葛瑾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东汉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北)人。字孔明。刘备屯新野, 三顾茅庐与论天下形势。后辅佐刘备。备亡, 辅佐刘禅,治蜀、平南中, 使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安定、开发, 出南中金银、丹漆、牛马以给军国之用。重视开垦土地, 兴修农田水利, 常以壮丁一千二百人维护都江堰, 设堰官管理。以司盐校尉、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铁生产, 开发盐井。设司金中郎将、开采矿石,监制农战之器。发展蜀锦, 以川马蜀锦为与吴交聘礼物并与魏、吴贸易。注意发展商业, 成都为市廛所会, 万商之渊, 列隧百重, 罗肆巨千, 铸造直百钱, 平抑物价。修建桥梁道路,以利交通。史称亮治蜀: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建兴五年( 227 ),率军驻汉中,开始伐魏。九年造木牛,每一木牛可载一人一年之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累。十二年又造流马。以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又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滨。尝改革兵器连弩,以铁为矢,一弩十矢俱发。后死于五丈原军中。 ☚ 马钧 祖冲之 ☛ 诸葛亮zhu ge liang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80),who beca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folklore 诸葛亮181~234Zhuge Liangpolitician,strategist and proser of Shu of the Three Kingdoms.Works: Memorial of Sending Out Armies,etc. 诸葛亮Zhuge Liang(181-234 AD)—the mastermind;man of wisdom and resourcefulness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孤,随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玄卒后在南阳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 隐居,号为 “卧龙”。经徐庶荐于刘备,乃三顾草庐,他提出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发展的策略,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吴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奠立了三方鼎立的局面。刘备占益州并于章武六年(221)称帝,刘备任其为丞相。后辅佐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平南中,五次攻魏。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谥曰忠武侯。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少孤,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躬耕壠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乃见,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后为刘备主要谋士。后联孙攻曹,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荆、益,建立蜀汉。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 (公元223年)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以政事。他曾率军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河西北)以图统一全国。他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 推行屯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 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时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初次见面,为刘备设计了据有荆(两湖)、益(四川),刷新政治,东联孙权,南抚夷越,北争中原的战略方针。刘备寄以股肱重任。十三年,过江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助刘备入蜀。备称帝,任丞相。备死,辅佐刘禅,事无大小,均亲自裁决。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是蜀汉政治最清明的时期。令千人维护都江堰,有利于川西平原的生产。曾平定南中(云贵一带)叛乱,将封建生产关系推广到南中。精于治军。对曹魏采取以攻为守战略,五次北伐。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陕西眉县西南)军中。传曾革新连弩及发明“木牛流马”。现行《诸葛亮集》系今人整理。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刘备三顾茅庐,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建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任丞相。后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决定政事。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心理是身体的主宰,在心物观上主张心理是感官与外物相互作用的结果。(2) 在知虑心理思想方面重视感知与思维的作用。(3) 在意情心理方面主张“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4)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张“人和”与“心齐”是取胜之道。(5) 在管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赏罚分明,一视同仁。主要著作有《诸葛亮集》。 ☚ 刘劭 嵇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