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诸葛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少孤,随叔豫章太守诸葛玄。建安二年(197年)玄死,亮迁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时政,交结名士,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荐之于刘备,备三顾茅庐,问以天下大势,亮答以著名的“隆中对”,即建议备应占有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完成全国统一事业。亮从此归备,为之设谋划策。建安十三年(208年)说服孙权,同拒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备任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助备克益州,任军师将军。建安二十六年劝备称帝,亮为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备病危,托孤于亮。刘禅继位后,封亮武乡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皆决于亮。此后十年间,亮修明政治,号令整肃,任人唯贤,赏罚严明。经济方面“务农殖谷”,薄赋息民,兴修水利,推行屯田,鼓励养蚕织锦,恢复盐铁官营,有利于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方面,平定南中叛乱,实行“和彝”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从建兴六年(228年)开始,先后五次北伐曹魏。相传为便于山地运粮,创制“木牛流马”,并改革连弩,十箭同发。建兴十二年(234年)第五次北伐时,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分兵屯田,准备久战,却病死五丈原,葬于汉中定军山。遗著二十四篇,辑为《诸葛亮集》。
诸葛亮

诸葛亮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一颗巨星,划出一道眩目的光柱,坠落了;一盏智慧灯耗尽最后一滴油,熄灭了。诸葛亮怀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不能临阵讨贼”的深深遗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结束了他鞠躬尽瘁的戎马生涯。这一回,千百年来摇撼了多少读者的心旌!
从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到第一百四回,诸葛亮正式、有声有色的活动就有六十六回,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强。尚不包括出山前水境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罗贯中可算是倾尽心血描述了他理想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尽管这位坐在四轮车上,手摇羽扇的人物,还有某些道徒的玄秘色彩;尽管看起来他被小说家不适当地夸张成能够呼风唤雨、预卜吉凶的半人半仙式人物,但是,细想起来,也并非毫无科学道理,只不过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而已。在三国鼎立的政治舞台、军事疆场上,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这盏智慧灯,早在“定三分隆中决策”中就已经放射出光芒。诸葛亮让刘备三次造访,“千呼万唤始出来”,他是有意考验着对方求贤的诚意。一旦他认知到对方确有诚意,便毫无保留地公布了自己酝酿既久的三分天下论,义无反顾地跟随刘备创建大业。他的行为的思想动机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体现着中国士大夫文人的共同的思想特征;他的全部行为集中到一点就是辅佐明主,即使客观环境提供了多么有利的条件,如刘备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他仍然没有萌生过些微的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在这里,罗贯中可以说是把曹操和诸葛亮置于对立的两极上,一者篡汉之奸贼,一者辅汉之忠臣,表现出强烈的褒贬抑扬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诸葛亮严守君臣名分,才使他赢得了后人的广泛崇敬。又正是在这里,他走着中国杰出的士大夫文人姜尚、萧何、张良等人所共同遵循的从政道路。这也是中国文人所神往的从政特点。
隆中对策,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了如指掌。他对魏吴利弊的解剖,透辟精到。他所寻求的是犬牙交错形势中的可乘之隙,对于政治流浪汉式的刘备只有取荆、益之地据以立足; 势孤力单的刘备不足以作为一支独立的抗衡力量存在,只能檐下借居,利用魏吴矛盾,把吴视为“可用为援”的力量,联吴抗魏,鼎足三分,徐图天下。诸葛亮的剖析是何等精辟,足见他高卧隆中而目瞩天下的胸襟、智慧。他为刘备勾画了一幅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为使这幅蓝图成为现实,诸葛亮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演出了生龙活虎的活剧。然而,对于他辅佐的对象来说,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是与皇族沾亲搭故的皇叔身份,人马稀少,到处流浪,事实上又正是这位皇叔爷率先破坏了蜀吴联盟,撕破了诸葛亮用心血描绘的蓝图。在群雄竞起的三国风云中,诸葛亮可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他跟随刘备跨出草庐,是演出政治、军事活剧的开始,又何尝不是启开了他一生悲剧的帷幕? !
第一次博望坡用兵,他初露锋芒,以区区几千人马,击退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使原本是冷眼旁观的关张二人,也不能不刮目相看,“拜服” 再三。从此,他在刘氏集团中站稳了脚跟,也使这股濒临覆没的割据势力产生了转机。三国风云际会中,谋臣如林、策士如雨,纷纷依附于一定的政治集团,但往往并无实际才干,有的仅仅充当清客而已。而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博望用兵,有着高超的智略和实际的才能,随后,他劝刘备不可持 “妇人之仁”,乘刘景升病重,径取荆州; 弃新野、走樊城,携民渡江,尽得人心。这一策略的两个方面都显示了他作为封建政治家的宏大眼光和远见卓识。
他以一步步的实际努力,为隆中规划的雄伟目标而奋斗。到赤壁鏖兵中,这盏智慧灯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设计火攻、南屏借风、华容设伏等,成为诸葛亮一生最为辉煌的事件。他不计个人安危,只身赴江东,联吴抗曹,成为这场大战的实际决策者和指挥者。舌战 “坐议立谈,无人可及; 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群儒,挥斥自如,语惊四座。这是他雄辩能力的天才发挥,更是他高屋建瓴的政治家风采的杰出显示。面对气量狭小的周公瑾,他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避其锋锐,委曲求全。在错综复杂的吴国政治集团中,他扫汰降曹论调,获取孙权支持,利用鲁肃掩护,巧于周旋,纵横捭阖,政治家的气度复有策略家的才干。他通悉天文地理,利用浓雾横江,不费一兵一卒,巧得十万箭矢; 火攻上和周瑜的不谋而合,苦肉计上的冷眼旁观,“只欠东风”的洞若观火,“必走华容”的预设伏兵,又都显示出他的军事家才干。赤壁大火一起,他的全部规划成为现实,乘势占领了荆襄九郡。
鼎足三分的形势形成后,诸葛亮开始西取蜀川。却因“凤雏”冒进,中箭身死;只得“卧龙”亲赴。关羽坐失荆州,刘备决意发兵,“遗恨失吞吴”(杜甫诗句)的历史悲剧终于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惨淡的白帝城托孤中,刘备竟然作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遗嘱,诸葛亮惊恐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坚执地表示“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坚守君臣之分,报答知遇之恩,成为维系他知刘氏集团并延续到第二代的纽带。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禅听信谗言,下诏把他从取长安的途中召回,他仍然是谦恭有加、彬彬有礼。所以,诸葛亮形象的光彩,不仅在于他那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才能,而且在于他那为封建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刘备一死,彝陵大火造成的元气大伤;天下汹汹,蜀国日下,诸葛亮以独木支撑着这将倾的残厦。这力挽狂澜的悲剧性过程,愈益使得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结合起来。在他步履蹒跚的前进脚印中,灌注着多少滴从心底洒出的鲜血!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平定后方,又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对孟获,擒而复纵,以至有七,这既非政客之风,亦非权谋之术,而是根植于他那儒家型的封建政治家“仁”的理想。然而,在这周而复始的逮而复放中,又有着诸葛亮的多少耐心、细心、宽容、宽厚精神!他的仁爱精神还表现在对下属、兵士的爱护、关怀备至上,如进军泸水、挥泪斩马谡等,充分使得这一形象具有血肉感和情感力。
失街亭尽管有用人不当的微疵,却因空城计的巧设而得到补偿。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二千五百名老弱残兵。诸葛亮命“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诸葛亮解西城之危,不是侥幸取胜,而是建筑在对敌我双方的精确分析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他的了解: “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彼知己。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异想天开地设置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战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的较量。这里,需要诸葛亮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的超人镇定、过人胆识、惊人魄力。司马懿“吾不如孔明也”的慨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为整个刘氏集团,诸葛亮夙兴忧叹、身心交瘁,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周密地部署着身后的事业。他无代价地身体力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条。
他成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毛宗岗语),是封建阶级政治家的人格范本、智慧化身、贤能典型。在他娴雅的仪态中,包孕着万千丘壑;在羽扇的轻摇中,裹挟起惊闪风雷!这一艺术形象是历史人物原型所提供的,是罗贯中根据民间传统、按照自身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塑造出来的,也是封建社会的人们所热切期望的。他产生出家喻户晓、历久不衰的生命力的原因就在此。

☚ 刘备   关羽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初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称“卧龙”。后佐刘备打天下,官至蜀汉丞相。今存散文《出师表》、诗《梁甫吟》等, 《出师表》尤为后人传诵,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誉。另有《后出师表》, 名句“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系其一生写照,但后人多疑为伪托。原有集二十五卷,已散佚。中华书局辑有《诸葛亮集》。

☚ 吴质   缪袭 ☛

诸葛亮

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刘备军师,蜀汉丞相。早年隐居隆中,经刘备三顾茅庐,始答应出山。隆中决策所提“联吴抗曹”战略思想切合形势,刘备集团据以行动,事业欣欣向荣,赤壁之战即是显例。尤善用计,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情节集中刻画其足智多谋。后鞠躬尽瘁,死于军中。为智慧过人的著名文学形象,但较之历史人物增加不少传说成分。

☚ 曹操   关羽 ☛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蜀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避难荆州,后隐居隆中,时称“卧龙”。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山辅佐刘备。联合孙权,于赤壁一战,击败曹操。遂西取益州,建立蜀汉,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拜为丞相。备死,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曾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号忠武。原有集二十五卷,已散佚,今有《诸葛亮集》辑本。
索引:诸葛亮,孔明,卧龙,武乡侯、武侯,忠武。

诸葛亮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出山,任刘备军师,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死谥忠武。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 - 可可诗词网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郡(今山东沂水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其叔父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与弟随之前往。后躬耕于南阳隆中(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27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出山辅佐刘备。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诸葛亮拜为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励精图治,宽严相济,内外经营。先后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皆因时势所限,未能成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著作二十五卷,已散佚。现存散文《出师表》、诗歌《梁甫吟》较有名。中华书局辑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 - 可可诗词网

诸葛亮

梁甫吟

前出师表


诸葛亮 - 三国人物 - 可可诗词网

诸葛亮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观其大略,博采精华/顺势而动,宏观把握/协调斡旋,扬长避短/宁静致远,以攻为守

诸葛亮才华超群,器识英伟,是三国时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诸葛亮所具备的文韬武略,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诸葛亮

〈隐〉清末上海流氓团伙指人力车乘客。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行乘车,故称。

诸葛亮Zhūgě Liàng

三国时蜀汉丞相,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曾对他的足智多谋多所渲染,后因成为足智多谋者的代名词。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其实怪他也冤枉,谁又是~呢?”|毕淑敏《西红柿王》:“小伙子,事后~谁都会当,不要夸夸其谈,问题是现在怎么办!”

诸葛亮zhū gě liàng

名词。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在历史上以足智多谋著称,后来用来指称足智多谋的人,用于褒义。
【例】“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政治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公元207年被刘备聘为军师。刘备称帝后,一直任蜀国丞相。在治国问题上,提倡刑、教结合,先教而后刑。他说:“明君理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执法应当严明公正,无偏无私。执法者不能以个人喜怒干挠法令的实施。“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刑赏不别亲疏贵贱,法不阿贵:“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统治者严以律己:“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主张适用法律应根据政治需要,宽严适中。

诸葛亮

(公元181~公元234)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父母早亡,随叔父流寓荆州,作过小官。后归乡务农,被刘备请为军师,受重用。蜀国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受托辅佐刘禅,总揽一国之政。后病死于军中,被谥为忠武侯。著作多已散佚,中华书局有整理本《诸葛亮集》。诸葛亮重视先秦法家思想,崇尚以法治国。在执法上,提倡刑罚与教化相结合,先教而后刑,以此维系家法等级原则。主张赏法严明,执法公平,要求君主和各级官吏遵守法制,不以个人的喜怒偏私干扰法令的实施。刑赏要不别亲疏贵贱。主张刑罚的轻重要根据客观形势和实际政治需要决定。在审判和量刑原则上发展了前人的主张,提出审讯时不仅要重视口供,且应注意观察人犯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反对赦刑,主张“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瑯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珪,字君贡,东汉末为太山郡(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丞。因父母早丧,随叔父诸葛玄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至荆州(今湖北襄樊)。玄卒后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处)隐居,躬耕读书十余年,洞识时务,被时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因曹操追击而至荆州依附刘表时,徐庶向刘备荐之,备于是“三顾茅庐”求教。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即占据荆、益(今四川)二州,内则安抚益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取得各族首领的支持,并整顿内政;外则与孙权联合,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此议颇受刘备赏识,自此为刘备之主要谋士。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捷后,占领荆、益二州,建蜀汉政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局面,任蜀丞相。建兴元年,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蜀汉军国大事。积极抑制豪强,任人唯贤;实行法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保证军粮;对西南各族采取安抚和好政策,稳定了后方,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增强了蜀汉的实力。在此基础上挥师北上伐魏,争夺中原,以统一全国。在军事上通兵法,善计谋,革新“元戎连弩”(见专条),制造“木牛流马”,改进山地运输,以免粮秣不继。建兴十二年(234年),最后出师伐魏,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八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岐山县接)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葬汉中定军山。有《诸葛亮集》(见专条)原二十五卷,多已散佚,现有《出师表》则为其名篇。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留心世事,自比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向之求教。他建议占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复兴汉室,即著名的“隆中对”。此后,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实现这一政治、军事战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诸葛亮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他忠心耿耿地尽为臣之道。不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而不负先主之付托,而且能直谏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前出师表》),要“亲贤臣,远小人”(《前出师表》)。一生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心胸开阔、清廉自守。他要求部下“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他挥泪斩马谡,并上书请罪“自贬三等”;贬李严而用其子;临终上表,言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遗表》)。诸葛亮有丰富的政治伦理和军事伦理思想。如他强调治国要“君勤其政,臣勤其事”、“私不乱公,邪不干正” (《便宜十六策·君臣》);“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便宜十六策·举措》);“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便宜十六策·教令》),特别强调从政者要以身作则,善纳谏言,“务于多闻”(见《便宜十六策·纳言·视听》),提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便宜十六策·纳言》。在所著《将苑》中,强调将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及勇、廉、平、忍、宽、敬、分(知足)等作为为将治军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见《将材》、《将忠》、《谨候》、《知人》等)。并提出善治军为将者“养其人如养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哀死》)。“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米未炊,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曳,将不言热。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将情》)“夫用兵之道,要在和人,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和人》)。此外,还提出了关于道德评价即“知人”的“七观”:“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此外他还提出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戒子》)、“志当存高远”(《戒外甥》)及“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如秤帖》)等道德修养和家教名言。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东汉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 人。少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至荆州,隐居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蓄志待时,人称 “卧龙”。汉建安十二年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提出占据荆州 (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联孙抗曹兴复汉室的方略,即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得荆州,继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任丞相。刘备死,辅佐刘禅,被封为武乡侯。六次北伐,联吴抗曹,两次出祁山 (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以图统 一中国。任丞相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 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采取和好政策,开发西南边陲; 军事上善计谋,通兵法,革新 “连弩”,使之同时发射10箭; 创制 “木牛流马” 以方便山地运输。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年)与魏名将司马懿相拒于渭南,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 (今陕西眉县),葬于沔县 (今陕西勉县) 定军山。遗著 《诸葛丞相集》 已佚,今存明刻本 《诸葛忠武侯集》 21卷、《诸葛丞相集》 1卷和清刻本《诸葛忠武侯文集》 11卷、《诸葛忠武志》。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181年生于琅。居隆中10年。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与其隆中对策,定下大计。208年曹操南征时,诸葛亮促成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214年,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总理军政。222年,刘禅即位,受封武乡侯。223年刘备病重,托孤于他。225年,率军赴南中平叛。227年,统军10万进驻汉中。与魏军开战7年。建兴十二年(234)八月,卒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诸葛亮工于诗文,遗有《诸葛亮集》,共24篇,10万余字传世。

诸葛亮

073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留心世事。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建议联吴抗曹。占取荆州、益州,进而统一全国。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在联孙攻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占荆、益,建立蜀汉政权,以功拜丞相。猇亭之败后收拾残局,辅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总领军政。执政期间,推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平定南中后,对西南各族采取和好政策,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曾五次攻魏,争夺中原。234年与魏将司马懿军对峙于渭南,病卒五丈原军中。

☚ 刘备   孙权 ☛

诸葛亮

085 诸葛亮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以“淡泊”、“宁静”自娱。因学识渊博、深通经纶韬略,又留心世事,洞悉天下大势而名于世。后被刘备礼聘,为主要谋士,乃竭心尽智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备死,又辅佐其子刘禅。其为政“开诚心,布公道”,赏罚严明,事无大小,都必躬亲,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为人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躬劝将士攻己之缺,尽忠国事,“不别治生”,至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后世尊奉为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 陆九渊   何晏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 Liang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原籍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东汉末年避乱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亮素有大志,富于谋略,被人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败走荆州、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寡弱,乃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亮洞悉天下大势,为之剖析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因此,他提出据荆州、取益州的策略,指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应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为之辅佐,刘备自喻是如鱼得水。次年,曹操兴兵南下,孙、刘危急。亮积极主张联吴抗曹,他游说孙权,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又与周瑜等指挥赤壁之战,表现出杰出的外交和军事才能。赤壁战后,亮任军师中郎将,刘备西进益州,亮初与关羽留镇荆州,后率兵夹击刘璋。益州平定后,亮为军师将军。刘备领兵出战,亮保障供给。刘备称帝,亮任丞相。蜀汉章武三年(223)春,刘备病死,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己。他遣使通吴,重新缔结蜀吴联盟,解除东顾之忧;继而用兵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反叛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用叛乱四郡的夷汉首领统治本地,使“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对南中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了促进作用。从建兴六年(228)起,诸葛亮集中兵力进行北伐,先后六次出师,但终因国小力弱、粮运困难,不能有所作为。他治蜀有方,执法严格而公允,赏罚分明,经常亲自检查相府文书和刑狱案件,故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他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在蜀中则注意兴修水利,出兵则屯田以供军饷;他还设置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掌管盐铁和铸钱,故虽连年出兵,经济上仍有所发展。诸葛亮性极聪明,改进“连弩”(一种兵器),发明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又精通兵法,著“八阵图”。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死后内无余帛,外无余财,实践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夙愿。

☚ 彝陵之战   西晋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三国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珪,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叔父玄携亮往依荆州牧刘表。叔父死,亮乃亲耕陇亩,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他广交朋友,留意世事,心怀大志,时人称之为 “卧龙”。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亮相助。他向刘备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伺机兵分两路,从荆、益两地进击曹魏的战略构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从此,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曾高兴地对左右说: “吾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建安十三年,刘备根据亮的建议,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且占据了荆州和益州。黄初元年 (220),曹丕代汉,亮劝刘备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章武元年 (221),以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其后又领司隶校尉。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嘱亮以后事。后主刘禅即位,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亮。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安抚西南各少数民族。亮曾出兵南中,七擒孟获; 进击中原,五出祁山。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戎马中度过的。建兴十二年,亮率军与魏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中。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说他改造了连弩,制造过 “木牛流马”。其著作被后人辑为《诸葛亮集》。

☚ 司马昭   周瑜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liang

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幼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到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留心时政,富于谋略,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之于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成就大业,并问以天下大势,亮答以著名的“隆中对”,即提出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旦中原有变,则两路出兵北伐曹操,进而统一全中国。刘备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诸葛亮游说孙权,结成蜀吴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十六年,辅佐刘备攻克益州,任军师将军。221年,劝刘备称帝,亮为丞相。章武三年(223),刘备病危,托孤于亮。后主刘禅即位,封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皆决于亮。时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孙权利用建宁豪族雍闿和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之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蜀国。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一方面派人至吴,重申盟约,一方面增兵汉中,以防曹魏。又于建兴三年(225)开始出兵南中,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七擒孟获,终于平定了南中之乱。从建兴六年起,诸葛亮集中兵力,先后6次北伐曹魏,以图统一全国,但终因国力不强,未能如愿。在建兴十二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五丈原(今陕西郿县),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汉定军山中。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励精图治,事必躬亲,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在经济上注意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发展和西南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通天文、地理,又精于兵法,曾革新连弩,一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为山地运输工具。有《诸葛亮集》,辑遗著24篇。

☚ 蜀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Zhugeliang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后隐居,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城西),自比管仲、乐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共谋大业。他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西取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建立蜀国,官拜丞相。刘备卒,他又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他曾领兵南征,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了和睦关系;又曾六次出师北伐曹魏,后卒于军中,谥号忠武。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杜甫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来评价其一生功业。诸葛亮在文学方面主要以散文著称。其文多为实用文体,《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均为代表作。《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是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时向后主刘禅所上的奏疏,实际上是针对刘禅的错误和弱点进行规劝的一篇谏书。文章第一大部分着重分析形势,希望刘禅认清危急形势,继承刘备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臣,远小人,修明政治,完成兴复大业。第二大部分主要追述自己的平生经历,表明自己对蜀汉之忠贞与兴复汉室之决心。全文洋溢着一个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的精神,颇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推重。《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后世颇有异议。然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遂成千古传诵名句。诸葛亮的文章周密畅达,叙事、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恳切。刘勰称其文“详约”、“志尽文畅”。清代张澍辑有《诸葛忠武侯文集》。中华书局本《诸葛亮集》为较完备的本子。

☚ 陶渊明   鲍照 ☛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Zhugeliang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曾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学识渊博、满腹经伦韬略,十分注意天下时势,人称“卧龙”。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世,遂成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联孙拒曹,取荆、益,占西蜀,与曹、孙鼎足三立,皆其主谋。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录尚书事。刘禅继位,尊他为相父,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后与魏将司马懿相拒,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贞的性格,对于蜀汉事业,他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封建社会里才德兼备,足以“自比管乐”的贤相典型。他身上的忠,是基于君臣间“倾城相见,平等相处”的关系,忠与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他治理蜀国期间,赏罚严明,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深得蜀人爱戴、敬服。他挥泪斩马𫙗,公私分明:贬李严而用其子,胸怀坦荡。他从不居功自傲,严于责己,宽于责人,要求部下“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他一生劳苦不辍,却廉洁奉公,一介不取。临死上表,仍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这些品质使他被后人尊奉为一种道德上的理想人格。诸葛亮善于教育子女,有自己独特的爱子之道,从不娇惯孩子,要求他们注意修身养德。他在《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教育子女切忌染上骄奢淫逸和华而不实的作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子孙都精忠报国,有所作为。他的智勇双全,神计妙算,被后人尊奉为智慧的化身。其著作有《诸葛亮集》。

☚ 王充   陶渊明 ☛

诸葛亮

见“历史”和“法学”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

三国时蜀国法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曾参加制定《蜀(汉)科》。主张1.执法平等,君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执法应当严明,赏罚必信;2.法令宽严视势而定,乱世应“威之以法”。3.认为大赦是小惠,无益于治国;4.赞成民族自治,但坚持全国法律须统一。参见“历史”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蜀汉丞相。是封建社会贤相的典型,具有崇高的人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个被作者充分理想化了的人物。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大政方针(参见“隆中对”),出山为刘备主谋。助其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任丞相。刘禅立,受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以丞相辅政,全权决定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蜀汉政治割据的经济条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对西南用兵,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保证了西南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相传他改革连弩,一次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参见“法学”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 234

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蜀主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以政事。他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掌罚必信,推行屯田。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被称为“天下奇士”,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集/曹操诸葛亮著作选注

☚ 王粲集注   诸葛亮集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孤,随叔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往依荆州牧刘表,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在他的谋划下,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篇。《出师表》是作者率军北伐曹魏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表。文章叙事详切,说理透彻晓畅,为人们所推崇。宋代陆游《书愤》诗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著作,晋初陈寿曾为辑集。他的散文真挚、朴素,富有激情,对后世颇有影响。

☚ 刘桢   曹丕 ☛

解带写诚/出师上疏

☚ 书檄愈疾   解带写诚 ☛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属山东) 人。父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孔明父母早亡,与弟诸葛均由叔诸葛玄抚养,玄赴豫章郡为太守,孔明与弟随同前往,后叔至襄阳投刘表,他又跟去。17岁那年,叔病死,孔明遂在城西20里的隆中隐居,他娶了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妻虽丑,却有才能,给他很大帮助。他与徐庶、石韬等交往甚厚。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称其为卧龙,刘遂叫徐约之前来,徐说:“他岂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应亲自去请!” 刘备遂三顾茅庐,见到了孔明。随即,刘备请教天下大计,孔明分析道:“曹操之所以胜了强大的袁绍,是因其用人得当,如今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匹敌; 孙权居江东,经三代,人心归附,地势险要,只可与其结盟,不可夺取; 荆州要地,刘表无法守住,益州富饶,为天府之国,当年刘邦即从此开始夺了天下。今刘璋、张鲁昏庸,百姓都盼明君当政。而刘备是皇族,名著天下,若能广收人才而占此二州,安抚少数民族,结孙权,修政治,待时机派一大将率荆州之兵向宛、洛进军,自己率益州军取秦川关中,定然深得民心,天下可定。” 这就是隆中对。刘备重用孔明,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即说,“得孔明则如鱼得水,不必多言。”
后来,曹操派大军征刘备,孔明火烧博望坡,打败了夏侯惇,这是领兵获胜的第一仗,其妙计也令众人折服。刘表长子刘琦因后母谗言而不受重视,遂请教孔明,孔明总是搪塞,于是,他请孔明游后园,上高楼饮宴,令人去梯说: “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你口,入我耳,可以说了吧?” 孔明遂说: “你不知道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吗?” 刘琦大悟,遂利用刘表部将黄祖战死之机出任江夏太守。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攻荆州,刘表此时已死,其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单,向江陵撤,孔明遂出使东吴请求联合抗曹。他先激孙权,说若其能抗曹则罢,否则宜早降。孙权反问刘备为何不降,孔明说: “田横不过是齐国壮士,尚守义不辱,况刘备乃王室,英才盖世,万民敬仰,岂可降曹?” 孙权受激,说: “我岂可以东吴之地,十万甲兵受曹节制。除刘备无人可抗曹,但其新败,该怎么办?”孔明说刘备虽败,但兵力损失不多,且关羽一万水军精兵未损,刘琦也有一万多人,曹兵虽号称83万,但远来劳顿,曾一日一夜行300多里,此乃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为兵家大忌。且北兵不习水战,荆州降兵人心不服,若东吴派猛将统兵数万,联合刘备,则必破曹。终于说动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领兵三万,联刘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刘备乘机收荆州江南各郡,孔明为军师中郎将,督抚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赋税军备。211年,益州刘璋派法正请刘备攻张鲁。孔明与关羽留守荆州。214年,孔明与张飞、赵云率众逆长江而上,与刘备合攻益州刘璋,刘璋降。孔明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镇守成都,筹划兵、粮。同年,孔明与群臣劝得刘备称帝。自己被任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222年春,刘因关羽被东吴所杀,发兵攻吴,孔明劝阻无效。6月,刘备被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700余里,逃至白帝悲愤成疾,次年病危,召孔明至白帝城托付后事。他说: “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我子刘禅可辅佐就辅佐,否则,你可取而代之。”孔明流泪道: “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23年,刘备死,孔明助刘禅继位,被封武乡侯,为丞相兼益州牧。孔明派邓芝使吴,与其修好,重新结盟。此时 ,益州郡雍闿叛乱,附近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元、孟获响应,后,高定元部下杀雍闿,孟获代之。孔明为专心伐曹,遂亲征南方平乱以安定后方。225年5月,渡泸水,他七擒孟获而释放,终使其归服,发誓永不再反。遂进兵至叛乱中心滇池,平定了内乱。之后,他积极准备伐魏。他认为蜀魏势不两立,与其等敌来攻,不如主动出击,或许可胜。计划主力北出祁山,占陇右,避开秦岭主峰,迂回长安,出潼关取宛、洛,另派兵北出褒斜道,越秦岭,取郿城作配合。228年,孔明首出祁山,令赵云、邓芝领军至斜谷,占箕谷,称将取郿,曹真中计援郿,孔明却率主力自汉中北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降蜀,在天水冀城收降将姜维。魏明帝曹睿亲至长安指挥。孔明派马谡为先锋,在街亭遇张郃,马谡违反孔明指令,在山上扎营,被张断水源而大败,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迁西县千余家,第一次北伐失败。遂上书说由于用人不察,致街亭、箕谷兵败,请自贬三等。于是降为右将军。冬,孔明出兵散关,围陈仓,曹真救援,守将郝昭不降,蜀军粮尽而归,途中斩追来的魏将王双。次年春,孔明第三次北伐,派陈式取武都、阴平,郭淮不战而退,孔明派人留守,率军回师。刘禅下诏说,街亭失守,罪在马谡,此次又收二郡,斩王双,故恢复孔明相位。230年秋,魏反攻,孔明迎拒至城固、赤坂,恰逢暴雨,蜀道愈发难行,魏退兵。次年,孔明第四次北伐,复出祁山,发明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魏明帝派司马懿迎战,被孔明打败。后,孔明因粮尽退兵,设伏射杀了追来的张郃。234年春,孔明率10万大军再次北伐,出斜谷,屯兵渭水南五丈原,为保军粮,遂分兵屯田。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急于求战,甚至送女装,仍未引其出战。八月,孔明在五丈原呕血而亡。死前,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密议退军事宜。司马懿已知孔明患病,见蜀军撤退,遂追击,杨仪依孔明临终之计鸣鼓反击。司马懿以为中孔明诱敌之计,遂退。百姓笑其为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孔明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依山为填,墓穴只够放下棺材。以平日衣服入敛,无陪葬。刘禅赠其丞相武乡侯印授,谥为忠武侯。
孔明为人公正严明,即使是仇人有功也要奖赏、亲人犯法也要惩处。他还曾推举庞统,认为庞统是大才,应重用。他重视经济的发展,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其他财富的开发,在军事上,他发明了连弩,创设八阵图,并重用了有才干的降将姜维,使蜀国在军事上虽然衰落,但仍可抗拒一时。孔明自己非常廉洁,曾上表说:“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有余。我在外任,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再要求别的谋生计之产业。我死时,不使家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 他死时,情况果真如其所言。他的毕生心血都在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之上。他用兵有方,可谓神机妙算,尤其是他隆中对之三分天下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想后来关羽不依其言,兵败被杀,荆州被夺,更加上刘备急为兄弟报仇并夺回荆州,结果反被火烧连营700里。伤亡惨重,气病而亡,遂使其计划大受影响。此后,他两次上奏前、后 《出师表》,五次北伐,但因力量悬殊,终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当然,孔明也有识人不明之处,他因独排众议,用马谡为将而致首出祁山以失败告终,就是一个佐证。但瑕不掩瑜,孔明仍不失为一位人所敬仰的丞相和军事天才,连其敌国将领司马懿都不得不佩服地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后来,攻蜀的钟会攻到汉川时,还去祭祀了孔明,并下令,严禁部下在其墓地附近砍柴放牧。

☚ 仲长统   奥古斯丁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随叔父至荆州避难。叔父死,隐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二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参加了刘备这个政治集团,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谋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总揽政事。当政期间,政治清明,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开诚心,布公道”,“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曾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安定南中,为西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亮集》。

☚ 刘备   孙权 ☛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丧父母,后随叔父诸葛玄奔荆州避战乱,躬耕陇亩。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屯兵新野,三顾茅庐向其请教。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占据荆、益,南和夷、越,东联孙吴,北抗曹魏,进而图取中原,统一全国。此后辅佐刘备,促成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继而夺取荆、益,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录尚书事。刘备死,诸葛亮受托孤重负,以丞相辅政,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闇弱,朝政无论巨细均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注意笼络荆、益豪强大族,大力拔擢贫寒士人; 注重休养生息,推行屯田; 并能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从而保证了蜀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建兴三年(225年)亲率大军深入南中(今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采用攻心为主、兵战为辅的方略,平定南中,并争取到当地豪族大姓的支持,从而使蜀国后方长期得以稳定。诸葛亮坚持与孙吴联盟,并多次北伐,力图统一中国,但终因国力不支,师劳功微。十二年(234年)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军中。谥忠武侯。后世封建统治者以其为忠臣典型。今四川成都、河南南阳等地有武侯祠。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沂南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年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至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樊),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颍川徐庶荐之于刘备。刘“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安抚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心怀,而后成为刘备主要谋士。在联吴攻曹取得赤壁大捷之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因功拜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执政期间,积极实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使“民贫国虚”之蜀汉,呈现出“耕战有伍、刑法整齐”之景象。平定南中后,又与西南各族和好相处,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而后挥戈北伐,攻击曹魏,以图统一全国。他曾革新“连弩”;并制造“木牛流马”,以改进山地运输。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葬定军山。原有集二十五卷,多已散佚。现有《诸葛亮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亮

☚ 诸葛恪   诸葛瑾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东汉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北)人。字孔明。刘备屯新野, 三顾茅庐与论天下形势。后辅佐刘备。备亡, 辅佐刘禅,治蜀、平南中, 使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安定、开发, 出南中金银、丹漆、牛马以给军国之用。重视开垦土地, 兴修农田水利, 常以壮丁一千二百人维护都江堰, 设堰官管理。以司盐校尉、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铁生产, 开发盐井。设司金中郎将、开采矿石,监制农战之器。发展蜀锦, 以川马蜀锦为与吴交聘礼物并与魏、吴贸易。注意发展商业, 成都为市廛所会, 万商之渊, 列隧百重, 罗肆巨千, 铸造直百钱, 平抑物价。修建桥梁道路,以利交通。史称亮治蜀: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建兴五年( 227 ),率军驻汉中,开始伐魏。九年造木牛,每一木牛可载一人一年之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累。十二年又造流马。以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又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滨。尝改革兵器连弩,以铁为矢,一弩十矢俱发。后死于五丈原军中。

☚ 马钧   祖冲之 ☛

诸葛亮zhu ge liang

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80),who beca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folklore

诸葛亮181~234Zhuge Liang

politician,strategist and proser of Shu of the Three Kingdoms.Works: Memorial of Sending Out Armies,etc.

诸葛亮

Zhuge Liang(181-234 AD)—the mastermind;man of wisdom and resourcefulness
三个臭皮匠,顶个~。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事后~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 belated wisdom/~会a meeting to pool the wisdom of the collective;a brainstorming session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孤,随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玄卒后在南阳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 隐居,号为 “卧龙”。经徐庶荐于刘备,乃三顾草庐,他提出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发展的策略,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联吴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奠立了三方鼎立的局面。刘备占益州并于章武六年(221)称帝,刘备任其为丞相。后辅佐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平南中,五次攻魏。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谥曰忠武侯。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少孤,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躬耕壠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乃见,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后为刘备主要谋士。后联孙攻曹,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荆、益,建立蜀汉。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 (公元223年)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以政事。他曾率军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河西北)以图统一全国。他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 推行屯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 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时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初次见面,为刘备设计了据有荆(两湖)、益(四川),刷新政治,东联孙权,南抚夷越,北争中原的战略方针。刘备寄以股肱重任。十三年,过江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助刘备入蜀。备称帝,任丞相。备死,辅佐刘禅,事无大小,均亲自裁决。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是蜀汉政治最清明的时期。令千人维护都江堰,有利于川西平原的生产。曾平定南中(云贵一带)叛乱,将封建生产关系推广到南中。精于治军。对曹魏采取以攻为守战略,五次北伐。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陕西眉县西南)军中。传曾革新连弩及发明“木牛流马”。现行《诸葛亮集》系今人整理。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刘备三顾茅庐,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建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任丞相。后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决定政事。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心理是身体的主宰,在心物观上主张心理是感官与外物相互作用的结果。(2) 在知虑心理思想方面重视感知与思维的作用。(3) 在意情心理方面主张“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4)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张“人和”与“心齐”是取胜之道。(5) 在管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赏罚分明,一视同仁。主要著作有《诸葛亮集》。

☚ 刘劭   嵇康 ☛
000015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