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诸宫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诸宫调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伎艺的一种。先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将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缀成长篇,每段曲词之后杂以较短的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是集合多种宫调的不同曲子轮递歌唱,故称“诸宫调”。其创始者是北宋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早期以鼓、板、笛等伴奏,后改用琵琶或筝等弦索乐器;当时称弹奏这类乐器的伎艺为“弹”,故又名“弹词”。现存作品有金人(佚名) 《刘知远诸宫调》(残篇)、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辑本)。另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载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二目,可知当时已用诸宫调演唱宋杂剧。元杂剧的套曲组织方式和一折由一个脚色主唱的安排等,也明显受诸宫调影响。 ☚ 鼓子词 "> ☛ 诸宫调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成短套,再集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全篇。每段曲词可长可短,宜于表现情节曲折的长篇故事。体制宏大,曲调丰富,以鼓、板、笛等伴奏,后亦有兼用琵琶等弦乐伴奏的。形成于北宋时。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亦记“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瓦舍中演唱诸宫调的有熊保保、高郎妇、黄淑卿等六七人。见《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至元代,诸宫调依旧盛行,夏庭芝《青楼集》有秦玉莲、秦小莲和赵真真、杨玉娥“善唱诸宫调”的记载。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中描述的诸宫调是“冲州撞府”到处“做场”的流动演出。元末已趋衰落。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谓元末时“尚罕有人能解者”。清人毛奇龄《西河词话》更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称为《西厢弹词》。 诸宫调作品题材广泛,《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曲词中提及的有《三国志》、《五代史》、《七国志》、《双渐苏卿》等;《西厢记诸宫调》曲词中提及的有《崔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女夺夫》、《离魂倩女》、《谒浆崔护》、《柳毅传书》等。据此,其题材已涉及讲史、烟粉、灵怪、传奇诸类。今存作品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本,以及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的残篇辑本。诸宫调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武林旧事》卷一○“官本杂剧段数”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表明宋杂剧中已有以诸宫调曲调演唱的;元杂剧的套曲形式,则直接取自诸宫调。 ☚ 鼓子词 "> ☛ 诸宫调 诸宫调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又名“诸般宫调”、“揭弹调”。形成于宋代,盛行于金、元时代。诸宫调由隋唐燕乐的二十八宫调演化而来。其结构形式是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同押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数万言长篇,杂以说白,轮递演唱长篇故事。以弦乐伴奏。诸宫调的曲调丰富多样,长短相间,脚本韵、散文结合,说白通俗生动,情节富于悬念性,故在当时是深受欢迎的曲种。宋神宗时艺人孔三传曾以擅演诸宫调而闻名。诸宫调到金,元时已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对元杂剧的产生发生了影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代表作品。 ☚ 宴席曲 调声 ☛ 诸宫调 见“戏曲”。 诸宫调 诸宫调又称“诸般宫调”,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一种说唱伎艺。因集合诸种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轮番歌唱而得名。《碧鸡漫志》记载: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汴梁(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遂创造了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诸宫调后来传至南方,由于曲调腔谱的变化,产生了南诸宫调。南北诸宫调的共同特点是歌唱和说白相间,使用鼓、板、笛或弦乐器伴奏,每段曲词灵活应用只曲以至套曲等长短不同的形式,说唱长篇故事。在诸宫调中大量使用了《小重山》、《浪淘沙》、《三台》、《六么》、《永遇乐》一类词调,因此,我们可以把诸宫调看作宋词的一种表演方式。 ☚ 词文 唱赚 ☛ 诸宫调 诸宫调宋金元时说唱艺术形式。其体制为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约起源于北宋神宗时。宋·王灼《碧鸡漫志》云:“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及耐得翁《都城纪胜》亦有类似记载,可见诸宫调在宋代颇为流行。但宋人所作诸宫调已全湮没无闻,现存作品只有金人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作《西厢记》,以及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 赚词 小令 ☛ 诸宫调宋、金、元时期一种大型说唱形式。北宋神宗 (1068—1085) 时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宋王灼《碧鸡漫志》二:“熙丰、元祐年间……泽州孔三传著,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诸官调的歌唱部分由多种宫调不同的曲牌所构成。数种曲牌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中间穿入说白、说唱长篇故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诸宫调作品中最完整的一种。其他尚存一些诸宫调作品残篇。诸宫调音乐丰富,体制宏大,对我国说唱艺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诸宫调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 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 故又称“弹词”。 ☚ 当行 "> ☛ 诸宫调 262 诸宫调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因其用琵琶等弦索伴奏,故又叫“掐弹词”或“弦索”。它起源于北宋末期。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诸宫调》(残本)、《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天宝遗事诸宫调》(辑本)。诸宫调从体制与曲调上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 平话 散曲 ☛ 诸宫调 027 诸宫调见25262“诸宫调”条。 ☚ 鼓子词 词话 ☛ 诸宫调 013 诸宫调见25262“诸宫调”条。 ☚ 唐参军戏 宋杂剧 ☛ 诸宫调 诸宫调兴起于北宋的民间说唱伎艺,用多种不同宫调的曲子联套、组合来叙唱长篇故事。为北宋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有书记载,活动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瓦肆勾栏中的艺人除孔三传外,还有耍秀才演唱诸宫调,南宋时又有女流辈熊保保等在临安(今杭州)演唱,可见当时诸宫调流传很广,已有专业女艺人出现。诸宫调原为北曲,音乐非常丰富,传至南方,曲调又产生变化而有南诸宫调。南宋时已开始用诸宫调的曲调演唱杂剧,后渐趋衰落。 ☚ 唱赚 合生 ☛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体文学形式。因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杂以说白,多敷衍长篇故事。北宋艺人孔三传首创。早期作品已无传本,今存诸宫调仅三种:《刘知远》、《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也称“搊弹词” 。是11世纪~12世纪在北宋汴梁很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首创者为泽州籍艺人孔三传。在形制上,它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歌曲,按其声律高低分别归入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更加曲折复杂的故事。敷演方法是: 先用同一宫调之曲牌,组成较短之 “套数” ,每套一二曲或五六曲不等。待此套完毕,再换用新的宫调,组成新的 “套数” ,实即当今称之为 “曲牌联套体”的先河。从此打破了此前用独支曲子、多次反复的办法来完成长篇故事演唱任务的单调、冗长的唱腔格局。同时在音乐体制方面,它开拓了通向戏剧天地的广阔道路,加快了戏剧成熟的进程,后元人杂剧的分为旦本、末本,一折由一个角色主唱,以及 “套曲” 的结构方式和大多用叙述手法描写战争场面等,无疑都直接地受到了诸宫调的影响。至南宋时,在临安作场的诸宫调已有女伶加入,唱表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根据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的记载,大约到元末时,此一艺术形式方渐趋衰落。现存诸宫调作品,只有金人董解元的 《西厢记》 比较完整,其余如 《刘智远》 《天宝遗事》等,都是一些残缺不全的片断。从其他一些著作中所提到的某些佚失曲目中可知,诸宫调的题材相当广泛。 诸宫调zhu gong diaoa kind of ballad,popular in the 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