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说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说经 说经小说名词。亦称“谈经”。宋“说话人”家数之一。《都城纪胜》叙说话四家云: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梦粱录》在“谈经”下复有“说经诨者”一句。《武林旧事》列“说经诨经”为一目。可知说经一家,其中项目尚多。 ☚ 说话人 商谜 ☛ 说经 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 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清·毕沅《释名疏证》 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异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 清·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中《文学总略》 龚自珍曰:孔子之未生,天下有六经久矣。庄周《天运篇》曰:孔子曰:某以六经奸七十君而不用。《记》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有《易》、《书》、《诗》、《礼》、《乐》、《春秋》之教。孔子所见《易》、《书》、《诗》、后世知之矣。若夫孔子所见《礼》,即汉世出于淹中之五十六篇。孔子所谓《春秋》,周室所藏百二十国宝书是也。是故孔子曰:述而不作。司马迁曰:天下言六艺者,折衷于孔子。六经六艺之名,由来久远,不可以臆增益。 善夫汉刘向之为《七略》也!班固仍之,造《艺文志》。序六艺为九种,有经,有传,有记,有群书。传则附于经,记则附于经,群书颇关经,则附于经。……。 世有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之喋喋也。或以传为经,公羊为一经,谷梁为一经,左氏为一经。审如是,是则韩亦一经,齐亦一经,鲁亦一经,毛亦一经,可乎?欧阳一经,两夏侯各一经,可乎?《易》三家,《礼》分庆、戴,《春秋》又有邹、夹,汉世总古今文,为经当十有八,何止十三。如其可也,则后世名一家说经之言甚众,经当以百数。或以记为经,大小戴二记毕称经。夫大小戴二记,古时篇篇单行,然则《礼经》外,当有百三十一经。或以群书为经。《周官》晚出,刘歆始立,刘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之掇拾旧章所为,附之于《礼》,等之于《明堂》《阴阳》而已。后世称为经,是为述刘歆,非述孔氏。 后世又以《论语》、《孝经》为经,假使《论语》、《孝经》可名经,则向早名之;且曰序八经,不曰序六艺矣。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何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 清·龚自珍《六经正名》 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尤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释迦未生,不传七佛之论也。《易》自伏羲画卦,文王重卦,止有画而无辞;亦如《连山》、《归藏》止为卜筮之用而已。《连山》《归藏》不得为经,则伏羲文王之《易》亦不得为经矣。《春秋》,鲁史旧名,止有其事其文而无其义;亦如晋《乘》、楚《梼杌》止为记事之书而已。晋《乘》、楚《梼杌》不得为经,则鲁之《春秋》亦不得为经矣。古《诗》三千篇,《书》三千二百四十篇,虽卷帙繁多,而未经删定,未必篇篇有义可为法戒。《周礼》出山岩屋壁,汉人以为渎乱不验,又以为六国时人作,未必真出周公。《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增补,皆未可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尤之删《诗》为三百篇,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刊于经也。《易》自孔子作《卦爻辞》、《彖》、《象》、《文言》,阐发羲、文之旨,而后《易》不仅为占筮之用。《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王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此二经为孔子所作,义尤显著。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 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而已有经说。……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然篇名《经解》,而孔子口中无经字。《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始明言经。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又《庄子·天道篇》:“孔子西观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经典释文》:“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三说不同,皆可为孔子时正名为经之证。经名正,而惟皇建极,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众星无非拱向矣。龚自珍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何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如龚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犹惑于刘歆杜预之说,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之义也。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 晚世有章学诚,以经皆官书,不宜以庶士僭拟,故深非杨雄、王通。案:《吴语》称“挟经秉枹”,兵书为经。《论衡·谢短》曰:“五经题篇,皆以事义别之,至礼与律,独经也”。法律为经。管子书有《经言》、《区言》,教言为经。说为官书,诚当。然律历志序庖牺以来帝王代禅,号曰《世经》。辨疆域者有《图经》,挚虞以作《畿服经》也。经之名广矣。仲尼作《孝经》,汉《七略》始附“六艺”,其始则师友雠对之辞,不在邦典。《墨子》有“经上下”;贾谊书有《客经》;韩非为《内储》、《外储》,先次凡目,亦揭署经名。老子书至汉世,邻氏复次为经传。孙卿引《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道经》亦不在六籍中。此则名实固有施易,世异变而人殊化,非徒方书称经云尔。 清·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中《原经》 【评】太炎先生认为经是一切书籍都可以使用的称呼,不独为儒家个别典籍所专擅,这一观点在近代以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五四”以后对尊孔读经的反对,更增加了人们信服此说的理由。不过,推源太炎先生本意,却是站在古文学派立场上,对于儒家传统的重新认识,其中不乏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亦与段玉裁“二十一经”之说有传承之处。 讲解 讲解诠论 ☚ 解说 宣讲 ☛ 说经三卷。清韩泰青 (生卒年不详)撰。泰青字南月,别号渔津老人,江苏萧山(今属浙江省)人。泰青之父韩仲通,字绍闻,好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圈阅九遍,论著颇富。泰青幼承父学,后又师从蔡柯山、周青崖。所著《说经》原有二十余卷,后附《杂记》及《说庄》、《说骚》,仁和杭世骏所作序称: “南有 《经说》折中程朱,佐以公孙龙之奥衍,驭以庄周之汗漫”,决非溢美之辞。泰青所学以程、朱为宗,但本书却大体上力主其同乡毛奇龄之说。本书相信古文《尚书》,认为晋代秘府所藏有其经文,梅赜所奏,正是安国之传。又认为伪《泰誓》一篇,原为伏书,因此《史记》记载伏生壁藏之数为二十九篇,传伏书的人,为替伏生避讳,减去一篇,称为二十八篇,却不知 《史记·周本纪》、董仲舒《天人策》即已引用其文,哪能说它出于孝、宣之时。按,这一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论 “居东”即为“东征”,虽然没有直接援引毛奇龄之说,但其意实在本于毛说。只有关于《尧典》较多缺文一条,不以毛奇龄的《补舜本纪》为然,这就不是有所偏袒了。至于文王称王,以《诗》所咏《灵沼》证之,周公践胙,以 《书》所言“复辟”证之,都显明切要。论《诗》不取朱熹“淫诗”之说,并引宋黎以《常经论》说,少时读箕子《禾黍歌》,忧思流涕,稍大读《郑风·狡童》诗,而淫心顿生,出去见到邻妇,一举一动都象在目挑心招。这就象“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二句,一个读后产生忠心,一个读后滋生淫心,乃是由于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朱熹《集传》之作,不免罪孽。反驳“淫诗”之说,从来没有如此痛快淋漓的。其说《春秋》,论三正时月都改,说《礼记》,认为系汉儒编成,可用是否合于义理来加以取舍,确为通识。其他众说,由此类推可知。有乾隆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