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学juluo dilixue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居民点空间表现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理论上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两方面内容。由于城市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支很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分支,所以当今聚落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农村聚落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农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研究农村聚落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农村聚落地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农村聚落面积较小,它与周围环境的依从关系比城市表现的更明显。不同地域的农舍结构形式,村落形态都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这些差异性可揭示农村聚落与环境关系,进而了解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❷农村聚落类型或聚落区的研究。通过农村聚落差异,可探讨不同农村聚落类型或聚落区形式和特点及其分界线,并深刻探示聚落类型与环境的关系,这对农村聚落整治和聚落规划有重大意义。
❸农村聚落规模与布局。聚落规模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环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诸因素长期作用下的产物。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某些聚落规模和布局已不适应农村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探讨不同地区农村聚落的合理规模与布局,调整部分居民点乃是当前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❹农村聚落体系。农村聚落体系是在一定地域内集镇与之联系的大小不同的若干村庄的统一体。这些聚落的规模、职能和特点各不相同,只有对其分级、分类,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对农村聚落规划、建设与合理布局统筹安排。
❺农村聚落的现代化、城镇化。农村聚落的现代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农村非农业人口向条件优越的集镇集中;集镇职能由以农为主逐渐过渡到农、工、商并重;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城市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聚落的现代化、城镇化势在必行,所以研究农村聚落现代化、城镇化的条件,探讨实现农村聚落现代化、城镇化道路,做好农村聚落的远景规划,是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上述研究内容可知农村聚落地理也是农村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早期聚落地理的研究侧重于农村聚落方面。1841年德国地理学家J·G柯尔发表了《人类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对不同类型农村聚落进行了对比研究;法国地理学家J·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是较早对农村聚落与环境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白吕纳认为村落形式本身是一件地理事实,它一方面表示整个区域的风光,同时它的形状和位置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1933年德国经济学家W·克里斯泰勒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研究了德国南部的城市和乡村集镇及其与四周的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与空间结构特征,以为中心地的服务区是六边形的,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央和角上。战后由于城市地理研究迅速发展,农村聚落研究未能受到重视。1952年法国M·邵尔所著《人文地理学基础》把聚落分为农村聚落、城市聚落、处于农村与城市间的聚落三种类型。1959年德国G·许瓦次的《聚落地理学概论》把聚落划分为农村聚落、城市聚落、类似城市的聚落三种类型。近年来农村聚落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法国乡村地理委员会组织了《乡村整治方法与模式》、《西南洛林的传统乡村区》、《朗格多克沿海城市地区的乡村》等专题研究,日本的石田宽的《日本的乡村聚落》研究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与工业增长引起的村庄的迅速变化。对第三世界农村聚落的研究也在增多,重点集中在聚落特征及演变趋势。当前农村聚落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与聚落规划,目的是使偏远地域的乡村获得较好的生活标准,如工作方便,较好的商业、福利和教育设施等,核心是在条件优越的区位选建关键聚落作为周围乡村的服务中心;景观保护,主要是保护有价值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模式,这与乡村人口与聚落规划、景观保护都有关系,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总之,弄清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形态特征、文化生态特征、历史演变、地域结构,有助于了解乡村聚落的内在规律性,为农村聚落规划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又称“居民点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分科。研究居民点形成、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学科。主要内容是:研究和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历史演变等对居民点形成、发展和地理分布的影响;居民点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