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说文解字系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说文解字系传》

又称 《小徐本说文》、 《说文通释》。文字学著作。 南唐徐锴撰。40卷。是 《说文》成书后第一个注本, 参考百余种书籍注成, 书成于大徐本之前, 故徐铉时有称引。 小徐把 《说文》 看作字学之经, 以为 “文字之义, 无出 《说文》”, 故称自己之解释为传; 又取 《易·系辞》 之 “系” 以下缀上, 以末连本之义,名其书为《说文解字系传》。全书分8篇:(a) 通释。 30卷。 解释许书, 是全书的核心。 取许之15篇,篇分为二,成30卷。凡加注处,均标以 “臣锴曰”, “臣锴按”,以别于许之说解。(b)部叙。2卷。推陈540部首排列次序的意义,时有牵强附会。(c)通论。3卷。 发挥文字结体的含义。 (d)祛妄。 1卷。 驳斥前人说字之误。 (e)类聚。1卷。列举同类名物的字说明其取象。 (f) 错综。 1卷。 以人事推阐古人造字意。(g)疑义。1卷。论列许书见诸偏旁而阙之字以及篆体相承有别之字。 (h) 系述。 1卷。 仿 《史记》叙传例,说明各篇著述旨趣。 锴之注释, 重点在疏证古义与诠释名物。疏证方法是: 引古书证古义、 以今语释古语、以许训解古书、 说明古书的假借、 说明古今字、 说明引申义、 举别义、 辨声误, 从声音上考索字义。 徐铉称赞该书: “考先贤之微言, 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文字之学善矣尽矣。”清人研究《说文》 受徐锴启示不少。 徐书一个大的缺点是重会意, 轻形声。 不少 《说文》“从某某声”的, 小徐都以“声”为衍字而汰去。锴书宋时已阙,今传足本乃补自大徐本。现传刻本有三种:一为清乾隆间汪启淑刻本,一为马俊良刻龙威祕书本, 一为道光间祁㝦藻刻本。三者以祁刻本最精。 清汪宪 《说文系传考异》、 苗夔《说文系传校勘记》、王筠《说文系校校录》、近人田吴炤 《说文二徐笺异》均对锴书有所补正。

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系传

文字学著作。四十卷。五代徐锴著。徐锴(920—974),字楚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于南唐,担任过屯田郎中、集贤殿学士、内史舍人等职。与其兄徐铉并为当时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世称大、小徐。史书称:“锴著《质论》十余篇,后主(李煜)扎批其首。后主文集,复命锴为序,君臣上下互为贲饰。”徐锴著述很多,今多佚失,现存《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韵谱》十卷。《南唐书》有传,《宋史》、《十国春秋》亦附传。
徐锴以许慎《说文解字》为经,采用以传释经的形式注解《说文》,所以称“系传”。《系传》是历史上最早对《说文》进行系统研究、解释的专著,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卷一至卷三十,称为“通释”,按《说文》本来的程序逐条解释字义和许慎的故训。《说文》原文精练简洁,由于时间久远,有些释文已不易理解,有些名物词语后代已不熟悉,所以徐锴的说解有疏通《说文》的作用。解释中往往证之传世文献,加强了字与文献的联系。如:“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系传》曰:“象车釭者,谓其状,外八角而中圆也。琮之言宗也,八方所余,故外八方,中虚圆以应无穷,德象地,故以祭地也。”“飵,楚人相谒食麦曰飵,从食乍声。”《系传》曰:“人相谒相见后,设麦饭以为常礼。如今人之相见饮茶也。”可见《系传》极有助于对《说文》的理解。又有进一步解说字形和文字内部结构关系的,如:“须,面毛也,从页,彡。”《系传》曰:“会意。”“疌,疾也,从又。又,手也;从止,屮声。”《系传》曰:“止,足也。又,手也。手足共为之,故疾也。”有些字条的解释中还指出该字的其他引申意义。如:“牍,书版也。从片卖声。”《系传》曰:“古者为公案也。”“沦,小波为沦,从水仑声。《诗》曰,河水清且沦漪,一曰没。”《系传》曰:“有伦理也。”有些字条中还指出传本脱误之处,如:“䚻,徒歌也,从言,肉。”《系传》曰:“按,今《说文》本皆言‘徒也’。当言‘徒歌’,必脱误也。下云,‘从言肉’亦误也。”凡徐锴所发明及征引经传之处,悉加“臣锴曰”及“臣锴案”,以示区别许慎之说。
第二部分,是徐锴对《说文》内容的专题论述。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为“部叙”,说解部首排列顺序和归并规则,他认为五百四十部的各部首之间环环相扣,形成系列,从而阐发许慎编排部首的“始一终亥”的指导思想,力求说明《说文》具有严格周密的体例。如:“‘一’,天地之始也,一气之化也,天先成而地后定,天者上也,故次之以‘上’;‘上’,在上者莫若天,垂三光以示人,故次之以‘示’;‘示’者,三光也,故次之以‘三’;通三才而后为王,故次之以‘王’……”不仅显示了各部之间的联系,也揭示了许慎的文字学思想和汉代五行宇宙观对他的影响。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为“通论”,集中论述文字内部的结构关系和表义方法,论述了汉字产生、繁衍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以谐声字声旁与字义之间的关系说明汉字音义的紧密联系,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如对“恭”、“敬”二字的解释:“敬者肃也,于文苟、支为敬。苟者亟也,自急敕也;支者,执事也。”“恭亦肃也,于文共、心为恭,非独心而已。皃亦当恭,共,恭也。共,恭亦声也……恭者,取其供用,敬者,取其自警。故曰,恭在皃,敬在心。或曰,敬在心,何以从支?恭在皃,何以从心?曰,恭者,龚,悫其事。释曰,见恭者皃,行恭者心。倘恭不由于心,则几于籧篨矣,嫌其在皃,故从心。敬者自儆,嫌其悫于心而已,故从支,支以执事也。君子之心皃当相副,所谓在皃在心,有多少之差尔。恭不得离心,敬不得无用,错举而名也。”卷三十六为“祛妄”,驳斥前人特别是李阳冰解字中的谬说。唐代李阳冰曾刊定《说文》,但往往参以己说,多有谬误。徐锴在辨误中进一步对原字进行说解,有利于后人了解汉字形义发展的线索。卷三十七为“类聚”,将同类的象形字归在一起,集中解释形义之间的关系,以阐发他的古人造字“其称名也小,其取义也大,其著于人也深,精则简,粗则繁”的文字学思想。说解的字多为部首或构字的基本部件,准确把握这些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加深对多重结构的汉字的认识。卷三十八为“错综”,分析古人造字所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指出对汉字意义的理解、分析必须以古人的哲学、社会思想为依据,是徐锴对汉字性质进行哲学概括的专论。卷三十九为“疑义”,论述《说文》中的脱漏,字体讹变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卷四十为“系述”,将各卷内容和著作旨意提挈出来,进一步阐述其著述旨趣。
《说文》唐本原有反切,《系传》一律改用朱翱的反切。
今本传自宋代苏颂,缺卷二十五,用大徐本补足。清代有三个重要刻本,一是汪启淑的乾隆间刻本,二是马骏良的《龙威秘书》本,三是道光年间祁寯藻的刻本。以祁本为佳,且附有校勘记五卷。《四部丛刊》有影印钱氏述古堂抄本,文字多有讹误。《丛书集成》本据《小学汇函》本影印(《小学汇函》刻本所据亦为祁本),但附有《龙威秘书》本原附录于后,多为徐锴生平史料。王筠有《说文系传校录》,比较各种刻本以定是非,可供参考。中华书局有据祁本的1987年版影印本。

☚ 干禄字书   龙龛手鉴 ☛

说文解字系传

四十卷。南唐徐锴(920—974)撰。徐锴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世称小徐。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仕于南唐,官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于围城中,是年为宋太祖开宝七年。精通文字训诂之学,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和《说文解字篆韵谱》等。是书又名《说文通释》,因尊崇许慎,以其书为经,而自谦所作训解为传。这是最早的一部详密注释、系统研究许书的著作。其四十卷包括八部分:(1)《通释》三十卷,顺随许书原文加以训解;(2)《部叙》二卷,推导许书五百四十部排列次序的意义;(3)《通论》三卷,阐发文字结构的意义;(4)《祛妄》一卷,驳斥李阳冰的臆说;(5)《类聚》一卷,取同类名物的字说明其取象;(6)《错综》一卷,从人事推阐古人造字的意旨;(7)《疑义》一卷,指出许书所缺的字和跟小篆不合的字体;(8)《系述》一卷,说明各篇著述的旨趣。《通释》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基本上保存了许书的原貌,其中每当发表个人的见解时,总要前加“臣锴曰”、“臣锴按”以别之,不像徐铉那样往往私自改易。在此徐锴除引据前代古书以证明许慎训解外,还指出其他引申的意义,并从谐声字的声旁说明声旁与字义的关系,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在《通释》中也往往说明古书的假借和古今用字的不同,有时还用今语解释古语,内容极为丰富,足见徐锴对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研究之深。《说文》唐本旧有反切,系传改由朱翱另加反切。朱翱与徐锴同时,王力曾撰《朱翱反切考》,认为是根据当时语音而作的反切。后十卷也多所发明,全书有述有作,与大徐述而不作不同。清陈銮《说文解字系传叙》云:“铉书后成,其训解多从锴说。而锴自引经,铉或误为许注。”《说文系传》的缺点是,往往误释形声字为会意字,有些征引很牵强,甚至窜改经典原文。其中必有因辗转传抄致误之处,大抵不该完全归咎徐锴。此书自上秘阁以后,传本极少。今本出自宋苏颂所传,缺卷二十五,后人用大徐本补足,已非完书。现在流传的刻本有清乾隆间汪启淑本和马俊良《龙威秘书》本,有道光间祁寯藻本。祁本最善,附有校勘记三卷,收入《小学汇函》、《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中。又《四部丛刊》有影印钱氏述古堂抄本,文字颇有讹误。清代汪宪有《说文系传考异》,王筠有《说文系传校录》,可参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