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说天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说天鸡 说天鸡唐代寓言。罗隐著。《唐文粹》:狙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洎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 说骥 扁鹊见秦武王 ☛ 《说天鸡》
唐·罗隐2 狙氏子不得父术3,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4,毛羽不彰5,兀然若无饮啄意6。洎见敌7,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狙氏死8,传其术于子焉,尽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嘴距銛利者不与其栖9,无复向时伺晨之信、见敌之勇;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吁! 道之坏矣10,有是夫! 1 本文是《谗书》中的一篇。2 罗隐(833-909):字昭谏,晚唐文学家。有《罗昭谏集》、《谗书》等。3狙(ju)氏:养猴人。狙:猿。术:技艺,指养猴的本领。4冠距:鸡冠、鸡爪。5彰:文彩。6兀(wu)然:浑然无知的样子。7洎(ji):及至、等到。8狙氏:此指养猴人之子。9彩错:文彩交错。距:爪。铦(xian)利:锋利。与(yu):参与。栖:栖息处,即鸡舍。10道:世道、世风。 【析点】 狙氏之子不养猴而养起鸡来了,岂不奇哉?所奇还不在改变了“父术”,更在于他能“得鸡之性”,其鸡貌虽不扬,但斗鸡称雄、报晓为先,足矣! 由此想及《列子》中“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他为秦穆公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但问及马的外表,他却将黑色公马说成是黄色母马——他根本没去管那马的外表。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选用人才重实际本领不轻信外表,“九方皋相马”以良马喻贤才,从正面阐明这个道理。《说天鸡》以天鸡喻有用之人,也是从正面阐明这个道理,乍看似与“九方皋相马”有雷同之嫌。不过读者且慢下此结论,请再往下看:传至狙氏子之子又反其父道而行之了,他喂的鸡“毛羽彩错,嘴距铦利”,俨然一副“英雄”之相,但其实呢? “峨冠高步”空有一副架势,只会“饮啄”,水囊饭袋而已! 这就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徒有其表之毫无意义。一正一反,包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选用人才标准的不满和指责。人不可只追求外表,“金玉其外”终难掩“败絮其中”;用人者更不可凭表象以“貌”取人。题目是“说天鸡”,目的却不在写鸡,但文中前后两鸡形象十分生动,形、神、态毕现,其表与其实又恰成反比,这一番描述并非闲笔,本文思想的深刻性,寓意的讽谏性,正在这一番精心的描绘中显现出来。 说天鸡(《罗隐集》) 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小品文更适于讽刺与幽默了。太平盛世,用以劝导个人品格的健全,调适人际关系、娱乐生活;社会动荡世道不明时,则成为武器直击政治丑恶。晚唐时,旧制矛盾百出,现实已不可乐观,知识分子倍感压抑,于是讽刺小品发展起来。以罗隐等人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小品文,被称为“唐代散文最后的光彩和锋芒”。 在《说天鸡》 中,作者是以“悖理”与“可笑”两个方面展开他的讽刺才能的。一、养猴人的儿子学不了父业却懂了养鸡之道,而养鸡人的儿子又虽承父业却一反方法,事情越弄越糟; 人悖理则鸡也悖理,瘟头瘟脑的竟善斗善鸣,而外表神气的却在对手攻击之下只知啄食。二、狙氏之术本不是什么高明的本事,无非以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办法耍弄猴子而已,而其子竟连这么点本事也学不会,待到他的儿子也来养鸡时,则是连鸡也喂不好;人可笑则鸡也可笑,要么冠距不举,毛羽不彰,要么“无复向时伺晨之俦”,遇到敌手只会“峨冠高步,饮啄而已”。作者更以“天鸡”称之,这种鸡的“德性”,自然是“天晓得”了。于是作者最后不得不叹道: 世道的悖谬、可笑,日见之坏,竟然到了这种样子! 作者罗隐性好讥讽世事,故得罪权贵,传说曾十试进士而不取。本文显然是以寓言方式讽刺晚唐当政者以貌取人不用真才的政治现实。天鸡者,达官贵人也。 本文在写作上以“冷处理”,表面似不动声色,而内含激奋。尤“冷面滑稽”则更见其噱。 《说天鸡》shuo tian jiTalks of the Chicken over Sky→罗隐 (Luo Y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