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近体诗传统的诗歌研究一向很重视诗语的分析,但利用西方当代语言学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分析近体诗诗语者,则比较罕见。美籍华裔学者高友工、梅祖麟二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拓。 一、句法、用字与意象 在《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载于《哈佛亚洲研究》第31卷)一文中,论者力图解决如下问题:某些特定形式的诗行经常出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这些诗行的作用是构成独立意象还是使各种意象统一起来?它所构成的意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句法和用字是如何影响诗中意象的?它们又怎样构成各种不同的意象?全文包括导言和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名词和简单意象、动词与动态意象、推论和统一性句法。 在导言中,作者选择了T·E·休姆(Hulme)、恩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苏珊·朗格(Susane Langer)和恩斯特·卡西尔(Ernest Cassier)的理论,探讨了独立性句法、动作性句法和统一性句法。作者将语言分为两极:意象语言和推论语言。作者认为:“意象与推论,连续与不连续,这是两种基于不同标准的划分。”“这两种区分经常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句诗中的句法作用极小,那么,它的节奏很可能是不连续的,而且它的意象作用也会相应地增强;如果一个推论要指出它所包含的各种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就不得不具备更复杂的句法组织,这就会立刻削弱具体词语构成意象的能力,并使句子充分保持一种更为连续的节奏”。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分析了独立性句法的种类,即在什么样的句法条件下,名词或名词短语能够获得独立效果并成为简单意象的媒介,并分析了简单意象的性质倾向,以及性质的诗意倾向等。作者还列举了英语诗歌中由句法表现的细节,与近体诗加以比较,认为:“句法作用不仅能使名词独立,还能为名词罗列修饰成分和限定从句。近体诗中几乎没有限定从句,但在英语诗中却比比可见。”“由于其意象的性质倾向,近体诗弱于句法联系而强于肌质联系,而在英语诗中,句法是肌质与构架的主要组织原则”。“休姆观点的正确性在于:汉语的独立句法有利于构成简单意象”。“汉语是一种指称抽象的语言。当这一特点运用于近体诗时,我们注意到它的意象部分有一种明确的非现实感,它没有真实的时空指向。如果一个名词没有指称这个或那个具体对象,那么它的指称就不是个体而是类型。同时,通过那些性质词的密集,近体诗的意象产生了生动的效果。近体诗这种感觉的具体性与指称的抽象性共存的特点,可以被认为是迥别于意象派关于意象构成理论的重要例证”。在以下的部分中,作者分析了静态动词、动态特征、拟人化、连续性和句法统一、非陈述句式和相对时间等因素,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过程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这种如此深刻地根植于中国人思维方式之中的观念肯定会在中国诗歌中有所表现”。作者详细讨论了那些能够给意象注入生命和运动的语言特征:引申的用法、静态动词、时间词和地点词、时间副词、及物动词、倒装、使动结构和兼语结构,从而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彩主要取决于动词的卓越运用上”。又通过从不连续和连续、客观的和以我为中心的、感官意识和理性理解、绝对时空和相对时空等各个方面的逐一比较,指出:“意象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而推论语言则恰恰相反,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所有其他差异都是由此而来的”。“意象语言以其同一性和强烈性,表现出片断的和不连续的倾向;推论语言则恰好相反,它是以统一性和整体性为目标的。”文中最后指出:“意象语言与推论语言的对立是基本的,我们试图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并以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使之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唐诗的语言’。” 二、语意、隐喻与典故 几年后,高、梅二人又发表了上文的姊妹篇《唐诗的语意、隐喻与典故》(载于《哈佛亚洲研究》第38卷)。这篇文章分语义和对等原则、隐喻和隐喻关系、典故和历史原型、隐喻语言和分析语言四个部分。作者根据罗曼·雅各布森首先概括提出的语义的对等原则,即选择和组合构成语言符号排列的两种基本方式,将其应用到意义问题,从而描述出抒情诗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等原则,“当两个词构成对等关系时,会产生新的意义或引申意义”。“如果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以语法形式组织起来,这就被称作‘分析的关系’;如果词与词是通过对等原则而隐含地联系起来,这就是‘隐喻的关系’。”按照这两种关系构成的语言,就称之为“分析的语言”和“隐喻的语言”。“事实上,意象语言和隐喻语言是观察角度有别的同一现象”。“对等原则不仅能使各处局部的词成为一体,而且能作为结构组织的普遍法则贯穿整首诗”。“当两个语言单位并列时,其相似性与相反性几乎总是并存的,词与词之间的张力与对等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两个语言单位因其相似性而互相吸引,同时又因其相异性而互相排斥”。作者分析了作为对等关系的隐喻和典故,语义的类别和性质,从含义和修饰到隐喻,暗含的隐喻和明显的隐喻,隐喻的种类等。作者认为,抒情诗有两个重要特点:内容偏重于主观性和情感性,形式简洁紧凑。前者在六朝文论家们对《诗序》的阐释中已被提出;后者则是六朝时期影响很大的理论,这种理论宣称“言不尽意”。作为近体诗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对句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它为对等原则的运用提供了形式基础。对句是抒情诗的缩影,它的形式简洁,对句的结构要求运用对等原则。从六朝发展下去,这种原则便成为抒情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分析了典故的基本成分,比较典故和隐喻的异同,探讨典故的运用对诗人和诗歌本身有怎样的作用,并认为:“一个典故有两个极点,一个与现实问题相关,一个与历史事件相联,两者互相比较,而比较的目的则在于显示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提供机会以使诗人描述或评论现实的问题”。“对等原则是隐喻和典故的共同基础”。“相似与相反不仅是构成隐喻的手段,在典故的构成中也是有效的原则”。然而,它们的侧重点不同,“隐喻重视对象特征的描绘,典故则强调对象动作的表现”。由于近体诗的容量所限,如果诗人想表现某个人的道德行为,他就必须借助于典故,“由于环境、动机、人物关系等背景材料都已蕴含于典故之中,详细的解释就被简略的暗示所取代了”。文中最后进一步论述了隐喻语言和分析语言的区别。作者实际上否定了雅各布森认为对等原则是诗中唯一的关系法则的极端理论,认为:“除了两种语言独立发挥作用之外,有时,它们还协力完成它们中任何一种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这两种语言在分布和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的:在近体诗中,中间两联大都使用意象语言以显示感性特征和个体对象,相反,连续性句法则经常出现在尾联,用以统一前面几联中出现的各种关系”。这两种语言是分别以句法关系的有无为标志的,它们在近体诗中的不同部分显示出不同的作用。”作者还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与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相联系的”。神话思维强调集中、独立、强烈、同一性和对等性,“潜在于隐喻语言中的思维模式即使不是与神话思维一致,至少也是相似的。另一方面,分析语言以句法指明句子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诸如时空条件、语义分类词汇及含义之间的关系等。这是一种与理性思维有明显相似的、自觉的、推演式的思维”。文中列举三种例子:第一是特殊的隐喻,在“如果……那么”的关系中,隐喻的力量被抵消了;第二是引申的隐喻,首先由神话思维建立对等关系,然后再由分析思维把隐喻引申为逻辑结论;第三所揭示的是一种时空关系,它通常被归入分析语言的范围,但也可以用神话——隐喻的语言表现。由此说明两种语言(包括两种潜在的思维方式)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从肯定或否定的角度,对雅各布森的理论及其所代表的结构主义方法的评论。 三、韵律与诗意 早些时候,高、梅二人还曾探讨过在韵律层次如何生发诗意的问题,文题是《杜甫的〈秋兴〉——语言学批判的实践》(载于《哈佛亚洲研究》第28卷)。 本文对杜甫的《秋兴八首》的总体看法是:“这组诗的语言显示了形成杜甫诗歌后期风格的各种特征,例如:词汇的丰富和语法性歧义的大量存在;通过音型的密度变化构成节奏上的抑扬顿挫;由于外在形式的含糊而使诗的意象产生复杂的内涵。总之,《秋兴八首》中语言的形式特征通过多层的联系,使全诗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作者参考了叶嘉莹所撰《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台北,1966;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辑再版,1988)中所引用的中国传统诸家之旧说,燕卜逊(Empson)和瑞恰兹(Richards)为代表的语言学论著,并参考了诺思罗普·弗赖(NorthropFrye)关于韵律的著作和乔姆斯基(Chomsky)关于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区分的论述,从音型、节奏的变化、句法的摹拟、语法性歧义、复杂意象以及不和谐的措词等各方面对《秋兴八首》加以细致的分析。例如,作者认为:“杜甫驾驭音型的能力是非常杰出的,他能通过改变音型密度以加快或放慢语言的节奏。在有限的范围内,音型的密集或不同音型之间的强烈对比,会使诗的内部出现分化。造成这种效果的根源在于:语音相似的音节互相吸引,特别是一行诗中出现几个相同音节时,它们便会形成一个向心力场;同时,如果一行诗中重复了前面出现过的音型,前后的相同音型也会遥相呼应。”在组诗的第四首“闻道长安似弈棋”中,音型的变化起到了划分内在诗节的作用。其第三句之“王侯”与第四句之“文武”互相对偶,且“文武”两字又为双声;第一句之“闻”与“安”又与第四句之“文”与“冠”声韵全同等等,这些语音上的互相呼应,加强了诗中表现的棋盘上的风云变化和宦海沉浮沧桑之间蕴含的对比效果。通过这些分析,作者力图确切把握《秋兴八首》的语言特征,研究杜甫是怎样运用这些特征去创造诗意效果;同时,这种分析也更准确地描述了杜诗的特点,并解释杜诗的风格何以在晚唐诗人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诗是卓越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根据这个内在标准——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使之臻于完美境界——,杜甫的确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诗人”。本文作为语言学批评的一个实践,即是为这种评价提供一些证据。 以上三篇文章均已收入《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