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诣阙讼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诣阙讼诉

古代罪犯或其家属,复审后不服,直接上诉皇帝的非常诉讼程序。汉代规定,宣布判决后,如犯人或其亲属不服判决,允许请求复审。复审后仍不服判决,可“诣阙”,即上诉皇帝,由皇帝最后裁决。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是有罪当刑,其女缇萦随父上京,上书天子,为父申辩,愿替父受刑。汉文帝为之所动,下诏令废除部分肉刑。(《汉书·刑法志》)《后汉书·扬经传》:“缇坐事余狱,……上书自讼。”但上书皇帝并非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法定权力。因而在实践中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后汉书·虞诩传》:“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阙告诉,而不为理”。唐朝允许上表,披陈身世,但规定:“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若上表诉,而主司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律·斗讼律》)以后各代均有相应规定。诣阙讼诉还有挝登闻鼓、邀车驾等形式。《周礼》中有“路鼓”的记载,到晋时已称为登闻鼓。唐代在东西两都王城门外设鼓,伸冤者击鼓以求皇帝得知其事。宋元明清皆有此制,但非大冤情及机密重事不得击鼓,规定有限制条文。邀车驾,即在皇帝外出时于路旁迎车驾申诉。此外,《周礼》记有肺石之制。即民有冤情立于赤色石头三日,由士听取其辞,报告王和六卿。《唐六典·刑部》有:“若𢘩独老幼不能申者,乃立肺石之上”的规定,但不见于唐律。唐武则天时曾制铜匦(铜匣子)四个,置于朝堂,接受天下表疏。西面铜匦为“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并设有知匦使,理匦使掌管。后唐明宗天成年间也曾仿效此制。

诣阙讼诉

诣阙讼诉

向朝廷直诉冤情的制度。初见于《周礼》记载的路鼓和肺石之制。路鼓设置于宫殿门外,人有冤情而投诉无门的,可击鼓或站立于肺石之上,以求国王亲自过问。周是否实行过这种制度,现在已难考实,但汉代普通百姓可以向皇帝直诉,都是有案可稽。到了晋朝,直诉所击的鼓被称为登闻鼓,击鼓申诉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为历代法律所沿用。唐代除此之外,还允许采用拦阻皇帝外出车驾喊冤叫屈。或上表投书陈述冤情,或站立肺石以表诉冤等几种方式,然唐律规定无论以哪种方式申诉,都必须以实相告,否则杖刑处罚;主管的官吏也必须马上受理,及时上报皇帝。宋、元、明、清时期这几种直诉方式不变,只是清朝增加了许多限制性的规定,对于申诉不实,又冲突仪仗者,罪重至绞。还在鼓厅中设木榜,申明只有事关军国重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的,才能击鼓告状。

☚ 颂系   讯囚 ☛
000015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