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鹤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鹤鸣》鹤鸣于九皋,幽幽沼泽仙鹤鸣, 声闻于野。声传四野真亮清。 鱼潜在渊,深深渊潭游鱼潜, 或在于渚。有时浮到渚边停。 乐彼之园,在那园中真快乐, 爰有树檀,檀树高高有浓荫, 其下维萚。下面恶木叶凋零。 它山之石,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为错。可以用来磨玉英。 鹤鸣于九皋,幽幽沼泽仙鹤唳, 声闻于天。声传天边很整齐。 鱼在于渚,浅浅渚滩游鱼浮, 或潜在渊。有时潜入渊潭嬉。 乐彼之园,在那园中真快乐, 爰有树檀,檀树高高枝叶密, 其下维榖。下面楮树矮又细。 它山之石,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攻玉。可以用来琢玉器。 此诗共两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 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诗经·鹤鸣
【注】 《鹤鸣》是《小雅》 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当时朝廷里的一位士大夫,他以这首诗讽喻王朝统治者重视使用下层的人才,注意招贤纳士。通篇采用借喻的手法,以白鹤鸣, 鱼儿游, 檀树长, 穀矮, 石可琢玉等一连串鲜明的形象作譬,抒发对国家使用人才的主张。全诗两章,章各九句,两章间只调换几个近义字和有一个倒句,句式、结构和内容相同。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出于合乐演奏的需要,在《诗经》中较为普遍。 周王朝统治者从文王时代开始兴建园囿。《大雅·灵台》一诗就描述了当时王室园囿的规模和盛景。东周时各诸侯国 (如秦、卫、郑等国)也热心园囿建设。古文献记载,在这些园囿里树木繁盛,松鹤满园,鸟兽翔驰,池沼鱼跃,是国王的养息之所。诗人即以园林譬于国家,借园中各种眼前景物为喻。 首二句以鹤鸣起句: 在那美丽的九曲沼池,白鹤嘹亮的鸣叫声传遍四野,响彻九天。鹤是珍奇动物,历来为园主珍养赏玩。在这里借以象征为国王所重视的人才。他们的功业“声闻于野”,“声闻于天”,理应受到重视。可是园林不仅仅是鹤的世界,在三、四句,诗人又取鱼儿作譬,“鱼潜于渊,或在于渚”。除了在上面的鹤,在下面深水潭里还有鱼儿潜游,不过它有时也会浮到浅水滩上来,还是可以发现的。第二章采用倒句:“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浮游在浅水滩的鱼儿,有时又潜游到深水潭去了。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人才不只有上面飞的,也有水里游的,一旦发现就应起用他们,不然他们就埋没于深渊了。 五至七句:“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榖) ”。意思又推进一层: 那令人喜爱的园林,在高大珍贵的檀树下面, 也生长着矮小的、楮之类的树木。这三句的含义明白而深刻,一个美丽的园林必须生长各种树木,如同一个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贵重的檀木可以制轮制辐,、楮是下等木材,但可以制橛, 楮皮可以造纸。 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 治理国家也象管理园林,要注意发掘并善于使用下面的人才,使他们各尽其材,为国家出力,为园林添彩。 末两句以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譬,把意思再推进一层,取别国的人才,也可以为我所用,为什么不可以招贤纳士、延聘天下的人才呢? 一说 “它山”的 “它”字是山名,不是指示代词 (《玉篇》: “它,古文陀字,蛇也”)。但历代说 《诗》,已经把古写的 “它”字,变为近体的 “他”字,成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条历代人民习用的成语,启发人们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外地、外国的长处。好在二说并不悖谬,对这个字的考释不必过于胶柱,我们这里就采用通行的解释。 这首诗以诗代论,但它没有一句枯燥的议论,而用一连串鲜明的形象来借喻,把事理喻于其中,此乃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