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诬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诬告wūɡào捏造事实,控告别人有罪 诬告wūgào〈动〉捏造事实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恶意诬告│诬告竞争对手│制止诬告行为。 诬告wū gào动词。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做坏事,用于贬义。 诬告 诬告捏告 诬诉 诬首 诬诉 诬控 枉诉 谎告 诳告 攀诬 空劾 ☚ 控告 申诉 ☛ 诬告罪名,又称诬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葆子狱未断而诬告人,其罪当刑隶臣。”秦律规定,构成诬告须系主观故意,《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汉诬告罪见《后汉书·齐武王 诬告 诬告刑名。即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并告到官府的行为。《唐明律合编》: “唐律又有诬告职官除免之法。除名者比徒3年,免官者比徒2年,免所居官者比徒1年。” ☚ 翁欺奸男妇 诬陷 ☛ 诬告 诬告故意捏造或歪曲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之获罪的行为。自秦、汉以来,历代法律均有严惩诬告的规定。《秦律》强调诬告罪是以故意为构成要件,称故意诬告他人犯罪为诬人,非故意的控告不实称告不审、初步确定了诬告反坐的原则。汉重诬告之法,即使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犯诬告罪,亦不在宽免之列。唐代正式将诬告反坐的原则订入刑律。据《唐律疏议·斗讼律》:“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若诬告尊长及本属府主还要加等处罚。明、清律更定诬告反坐加等之法,此外还有损害赔偿的规定。 ☚ 诬罔 腹非 ☛ 诬告为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故意捏造犯罪事实,控告他人。参见“诬告陷害罪”。 诬告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告发,陷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诬告 诬告指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借以陷害他人的行为。秦汉以来,历代法律均有严惩诬告的规定。诬告他人犯罪者,即按其所诬告的罪科刑,称为反坐。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严禁用任何方法、手段诬告陷害干部、群众。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包括犯人) 的,参照所诬陷的罪行的性质、情节、后果和量刑标准给予刑事处分。国家工作人员犯诬陷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 不告不理 无罪推定 ☛ 诬告❶falsely accuse;bring a false charge against;trump up a charge agains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