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鸿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鸿雁》

鸿雁于飞,鸿雁翩翩空中飞,

肃肃其羽。扇动双翅嗖嗖响。

之子于征,那人离家出远门,

劬劳于野。野外奔波苦尽尝。

爰及矜人,可怜都是穷苦人,

哀此鳏寡。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于飞,鸿雁翩翩空中飞,

集于中泽。聚在沼泽的中央。

之子于垣,那人筑墙服苦役,

百堵皆作。先后筑起百堵墙。

虽则劬劳,虽然辛苦又劳累,

其究安宅。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于飞,鸿雁翩翩空中飞,

哀鸣嗷嗷。阵阵哀鸣声嗷嗷。

维此哲人,惟有那些明白人,

谓我劬劳。知我作歌唱辛劳。

维彼愚人,惟有那些糊涂虫,

谓我宣骄。说我闲暇发牢骚。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分。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本诗贴切的喻义,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诗经·鸿雁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鸿雁

 


 鸿雁于飞,① 大雁大雁远飞翔,
 肃肃其羽。② 振动双翅沙沙响。
 之子于征,③ 那人远行服役去,
 劬劳于野。④ 郊野做工累又忙。
 爰及矜人,⑤ 劳役加给穷苦人,
 哀此鳏寡。⑥ 可怜鳏寡更惨伤。
 
 鸿雁于飞, 大雁大雁远飞翔,
 集于中泽。⑦ 成群落在湖沼上。
 之子于垣,⑧ 那人服役筑墙垣,
 百堵皆作。⑨ 一时筑起百堵墙。
 虽则劬劳, 虽然忙累受苦辛,
 其究安宅?⑩ 究竟安身在何方?
 
 鸿雁于飞, 大雁大雁远飞翔,
 哀鸣嗷嗷。 嗷嗷哀鸣多凄凉。
 维此哲人,(11) 只有这些明白人,
 谓我劬劳。 说我辛苦累又忙。
 维彼愚人, 那些愚昧昏庸者,
 谓我宣骄。(12) 说我骄傲又纵放。


 
 【注】 ①于: 语助词。②肃肃: 鸟飞拍翅声。③之子:这些或那些人,服役者自指。征: 远行。④劬 (qu) 劳:辛苦劳累。⑤爰: 语助词。及: 到,加给。⑥哀: 怜。鳏 (guan):老而无妻。寡: 寡妇。⑦集: 停聚。中泽: 泽中。⑧垣: 墙,此指筑墙。⑨百: 泛言其多。堵: 指一堵墙。⑩究:究竟。安: 何、何处。宅: 此指居住。(11)哲人: 明智之人。(12)宣骄: 骄傲、放纵。
 
 《鸿雁》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历代解诗者意见纷呈。《毛诗序》说是赞美周宣王安集离散“万民”,使得其所; 朱熹 《诗集传》说是流民作歌咏其 “虽劳苦而终获安定也”;方玉润 《诗经原始》说是 “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而 “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等等。今世学者持论与上述观点大同小异的不乏其人,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诅咒徭役或者说是倾诉徭役痛苦抒发内心不平的诗,诗中抒情主人公就是应征服役的民夫。细品诗意,这种看法很有道理。
 诗分三章,章含六句。首章因物起兴,抒写被驱远行、奔劳旷野的苦景苦情。远飞的大雁,勾起役民们流离之感,触发了对劳瘁生活的嗟叹。他们四处飘流,不安其居;他们辛苦劳碌,连鳏寡之人也难幸免。一腔苦情,化作哀怨的倾诉,倾诉中透露出深沉的思索,思索里饱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怨尤之情。其声苦,其情悲,读来令人动容。次章承上而来,具体描述役民们服役筑墙的情景。他们象鸿雁落集泽中一样,群居作息,辛勤劳累,筑起了一堵堵墙,造好了一幢幢房,然而,到头来自己竟无一席安身之地。对此,他们深感痛苦和不平。“虽则劬劳”二句,旧说多训为虽然辛苦,但终能安居,这是不确切的。试想如果役民们都有了安居之所,理应喜不自胜,怎么会发出嗷嗷哀鸣呢?第三章写役民们哀诉自己的悲惨命运,冀求得到同情和理解,可是却横遭责难。充塞他们胸臆的是难以尽言的哀苦和对愚顽暗昧的统治者的怨愤。诗章末尾对“愚人”的指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作。前人曾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概括《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可以说,《鸿雁》就是一首饥者劳者歌咏其苦难生活的哀怨之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颇有值得称道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具艺术匠心。此诗三章均以鸿雁发端,有着丰富的形象意义。鸿雁是候鸟,居无定处,南来北去,随季节的更移不断迁飞,这与役民们被驱使服役、奔走四方的景象何其相似! 以之作比兴之物,是非常恰当的。更值得指出的是,三章虽都以鸿雁为歌吟之始,但在比兴关系上又不尽相同。一、二两章正如陈子展先生所说,是“以鸿雁肃羽,兴之子于征”、“以鸿雁集泽,兴之子于垣” (《诗经直解》) ,都是兴中含比,义类相贯,颇有象征意味;第三章则是“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 (朱熹《诗集传》) ,是比而兴者,其喻意直接而鲜明,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役民们哀诉苦难的情景。通过比兴手法的交融互渗,诗歌的形象更为丰满,韵味更见深长,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后世常以“哀鸿”作为流离失所、哀伤痛苦之人的代称,可以说就是 《鸿雁》 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极好证明。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也富有特色。三章句数相等,句法相近,兴物相同,且“劬劳”这一表达中心意思的词语在三章中反复出现,这就使诗篇具有重章叠唱的某些特点,形成往复咏叹的韵调。但具体内容又各章有异,首言出行,次咏劳作,末表哀诉,三章内容逐层发展,连属而下,深化主题,可谓得结构艺术之妙。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一曲役民的哀歌,但又带有一定的叙事成分,展现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画面,且能做到叙事、抒情和议论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此诗为人们称道的一个原因。
 这首诗形象鲜明,感情浓烈,语言朴素,音韵谐畅,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因此高亨先生说: “此篇当是一首民歌”,这是很有见地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