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葛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葛藟》緜緜葛藟,葛藤缠绕绵绵长, 在河之浒。在那大河河湾旁。 终远兄弟,兄弟骨肉已离散, 谓他人父。叫人爹爹心悲凉。 谓他人父,叫人爹爹心悲凉, 亦莫我顾。他也哪里会赏光。 緜緜葛藟,葛藤缠绕绵绵长, 在河之涘。在那大河河岸旁。 终远兄弟,兄弟骨肉已离散, 谓他人母。叫人妈妈心悲凉。 谓他人母,叫人妈妈心悲凉, 亦莫我有。她也哪里会帮忙。 緜緜葛藟,葛藤缠绕绵绵长, 在河之漘。在那大河河滩旁。 终远兄弟,兄弟骨肉已离散, 谓他人昆。叫人哥哥心悲凉。 谓他人昆,叫人哥哥心悲凉, 亦莫我闻。他也只把聋哑装。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漂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觍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复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诗经·葛藟
(程俊英译) 【注】 这是动乱年代流离失所、穷困无依的流民的哀歌。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 “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六句。每章所述内容基本相同,而所表达的哀伤苦恸之情却步步加深。这种感情的表达得力于两种手法,其一为起兴,其二为复迭。这两种手法,在《诗经》中本属常见,但在这首诗里,却有自己的特色。 在《诗经》中,有的起兴只是为了引起下文,同整首诗的内容没什么必然联系,而本诗的起兴却寓意深远。全诗共分三章,每章都用在水边的“绵绵葛藟”起兴,然后再写人的活动。“绵绵葛藟”,首先是描绘野葡萄藤长而不绝、蔓延不断、充满生机的景象。它之所以茁壮繁盛,是因为生长在水边。生命无论怎样短促,自然风雨无论怎样侵袭,它们不仅牵而有所,而且还能得到河水的润泽。而离乡背井的流民,不仅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亲人、朋友的援助。以物衬人,人不如物。这样,“绵绵葛藟”就不仅仅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而且兼有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这是本诗的妙处。 本诗复迭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两方面: 从流民方面看,“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只变换了三个名词,但这三个名词却代表了不同年龄、性别的一大批人,可见流民对各种人都做小伏低,发出求助的呼声,他们境遇的悽苦、无力生存的惨状就历历在目了;他们渴望得到同情、温暖和援助的心声,也就萦绕耳际了。从被求助者方面看,“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只变化了三个动词,说明人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把流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此冷漠的人情,更加深了流民命运的苦难,所以仅六字的变化,就把流民穷厄至极之状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复迭手法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上谈的是变换个别字词的复迭。此外,还有不变换字词,完全重复运用的复迭,也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终远兄弟”的“终”字和“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 的 “亦”字。《经义述闻》说: “终,犹既也。” “既”是已经的意思,三“终”字言离乡背井的距离之远、时间之长,描隐痛心情令人凄然; 三“亦”字言被求助者的冷淡,微讽之意存焉。这两个字的三次使用,每一次都使流民的痛苦之状加深一步,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应当说明,诗中所写,并无真的要依人为活之意,只是要抒发困穷流落之情。从起兴到复迭,从字句的变换到重复,都具有一唱三叹的作用,流露出吐不尽的愁与怨,感人至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