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终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终南

 


 终南何有?① 终南山上有何物?
 有条有梅。② 有山楸,有梅树。
 君子至止,③ 公爷封爵到此地,
 锦衣狐裘。 锦衣狐裘多醒目。
 颜如渥丹,④ 脸色红润如朱砂,
 其君也哉! 真是一国的君主!
 
 终南何有? 终南山上有何物?
 有纪有堂。⑤ 有枸杞,有棠树。
 君子至止, 公爷封爵到此地,
 黻衣绣裳。⑥ 绣花衣裙随风舞。
 佩玉将将,⑦ 身上佩玉叮𪡀响,
 寿考不忘!⑧ 寿考无疆永祝福!


 
 【注】 ①终南:秦国山名,其主峰在陕西西安城南。②条: 木名,即山楸树。③君子: 指秦襄公。止: 语气助词。④渥 (wo):润泽。丹: 赤石制的红料。⑤纪: 杞的假借字,枸杞。堂: 棠的假借字,甘棠。皆木名。⑥黻(fu):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绣: 五色具备的花纹。⑦将将: 同锵锵,佩玉相击的声音。⑧忘: 亡的假借字。
 
 终南山,又名中南、南山、秦山、秦岭。它逶迤连绵,巍峨崇隆,雄踞秦地,横亘关中。秦襄公入朝晋见周天子,被封为诸侯,得赐礼服。西归途中,路经终南山。雄伟高大的山峰,点缀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越发显得气势不凡。而洋洋得意的秦襄公,穿着五彩斑斓的诸侯礼服,也更加显得精神焕发。随行的秦大夫触景生情,一时兴来,于是以终南山起兴,唱出了这首赞美秦君并隐含戒谕之意的诗歌。
 全诗仅二章十二句,篇幅虽小,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国君形象。作者从上至下,从色彩到声响,重墨描绘的是国君的服饰装扮,同时也展示出了他的精神风貌。“锦衣狐裘”、“黻衣绣裳”都是当时诸侯的服装。你看他穿着丝织的衣裳面子,狐皮的衣裳里子,更有那黑、青花纹相间的上衣和五彩绣成的下裳,全身上下,色彩鲜艳,与众不同。抬头望,国君的脸色红润而丰泽,低头瞧,国君的步履稳健而有力。随着他的脚步,悬挂在腰间的玉片发出清脆的叮𪡀声, 更显示了他的尊贵和威严。作者描绘的国君形象不仅诉诸于读者的视觉,而且诉诸于听觉,使这位国君的形象具有了立体感。再用巍巍的高山、青翠的树林的背景一衬托,一位威风凛凛、志得意满、盛装美貌的国君形象不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吗?无怪乎作者要发出“其君也哉” 、“寿考不忘”的赞叹和祝福了。
 这首诗的两章开头,作者反复吟唱“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这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也是寓有深意的起兴。作为实景描写,虽然限于篇幅,不及细细勾画,但也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作为起兴,作者选择山高林密的终南山,这和一般意义上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有所不同。终南山以形势峻险、气势雄壮而为天下冠,作为统治这里的国君,当然也应如终南山一样,以其巨大的气魄和非凡的能力雄视六合,威慑九州。当时的周王朝日渐微弱,终南山所在的西都故地,宗庙宫室已尽为禾黍。如今秦君受周天子厚赐,理当代周天子担负起号令诸侯、策四海之职,以报答周天子赐服之恩。作者以终南山起兴,实则是将秦君比作高山。再则,山高如终南者,如果没有“条”、“梅” 、“杞” 、“棠” 等树木生长其上,那么,起码不会成为名山。位高如国君者,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戴,那后果会如何呢?看来作者深知山无树而不能显其美、君失民而不能显其德的道理,因此他不仅反复以终南山起兴,而且着重强调那点缀山间的丛丛树林,应该说其中是隐含了作者对秦君“修其德以副民望” (方玉润《诗经原始》) 的希冀和劝戒之意的。他希望他的国君能如终南山因有树而成名山一样,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戴而成为不负周天子之赐的明主。《诗小序》云: “《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诗义与《诗序》相合。宋人范处义解说曰: “周地虽有王命,时尚为戎有。《序》云戒劝者,戒其无负天子之托,而勉其必取也。” (《补传》) 近人吴闿生以为: “此诗显为颂美之词。《序》以为戒,则能得其意于辞旨之外者也。” (《诗义会通》) 这些解释都是颇有见地的。

《诗经》·《终南》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终南》

终南何有?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条有梅。有山楸来有梅树。

君子至止,有位君子到此地,

锦衣狐裘。锦绣衣衫狐裘服。

颜如渥丹,脸儿红红像涂丹,

其君也哉?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何有?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纪有堂。有棱有角地宽敞。

君子至止,有位君子到此地,

黻衣绣裳。青黑上衣五彩裳。

佩玉将将,身上佩玉响叮当,

寿考不忘。富贵寿考莫相忘。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 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 “《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主要是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势。那君子的脸容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色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 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诫,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我们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份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本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惇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什么?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份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 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二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