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祈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祈父

 
 祈父,① 大司马呀大司马,
 予王之爪牙。② 我是国王的爪牙。
 胡转予于恤?③ 为啥调我到战场?
 靡所止居!④ 害得我背井离家!
 
 祈父, 大司马呀大司马,
 予王之爪士。⑤ 我是国王爪牙的卫士。
 胡转予于恤? 为啥调我到战场?
 靡所底止!⑥ 害得我有家难回到乡里!
 
 祈父, 大司马呀大司马,
 亶不聪。⑦ 你真不了解情况。
 胡转予于恤? 为啥调我到战场?
 有母之尸饔!⑧ 有娘主管熟食的菜和汤!

 

(据程俊英译有改动)


 
 【注】 ①祈: 亦作“畿”,即邦畿。祈父,指掌管都城禁卫的长官,亦称司马,相当于后世的卫戍司令。②予: 我。④胡: 为什么。转: 移,调动。恤: 忧,指可忧的战地。④靡: 无。所: 住所。止居:居住。 ⑤爪士: 爪牙之士。 ⑥厎(zhi) 止:与 “止居”同义。《尔雅·释诂》: “厎”,止也。⑦亶(dan): 诚,确实是。不聪: 不闻,不了解下情。⑧之:则,表示转折语气。尸:主管。饔(yong):亦作雍,熟食,包括饭和菜。
 
 这首诗,《毛诗·小序》:“刺宣王也。” 《毛诗》:“刺其用祁父不得其人也。”郑玄笺: “ ‘予’ ,我。‘转’ ,移也。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女 (汝) 何移我于忧,使我无所止居乎?谓见使从军,与羌戎战于千亩而败之时也。”《毛诗》是汉朝毛公 (一说毛亨,说毛苌) 传的《诗经》,有《小序》。《毛传》即毛公的解释。《毛诗》认为这首诗是周宣王末年,大司马把王宫的卫士调出去与羌戎作战,战败, 卫士怨愤而作。。 “予王之爪牙”,卫士说:“我是王的爪牙”,即王的卫士,不该调出去作战。又第二章“予王之爪士”,“爪士”即爪牙之士,也指卫士,译作“你是卫士的领班”,即卫士的头领,即大司马,不合。又“予”不能译作 “你”。朱熹《诗经集传》: “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祁父而告之曰: 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转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君乎?”朱熹提出一种解释,认为军士怨于久役。方玉润《诗经原始》:“案成周兵制,籍乡遂 (地方区域名) 之众以作六军,……郑康成所谓征行之士,例不取王之爪牙之士也。……是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之戍乎?且自古兵败,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故当以《笺》、《疏》为长。”认为《毛诗》说胜于《集传》。那末诗中的“予”皆当译作 “我”。“予王之爪牙”,当译作 “我是国王的爪牙的卫士”。“有母,之尸饔”,当译作 “有母,主管熟食的菜和汤”。以上是根据 《毛传》来改动所据译文。
 这首诗,写王的卫士的怨恨,用反复唱叹的调子。第一、二章,只把“爪牙”换作“爪士”,“止居”换作“厎止”,别的都一样。第三章,第一、第三句跟第一、二章相同,只三四句有变化。以此表达怨愤的感情。从这里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战士,敢于唱出反对司令官的歌,这样的歌没有被禁止,还给采诗官采录,收入《诗经》,这说明当时士兵和司令之间的关系,士兵还敢于吐露他的不满的怨情,司令还能容许他们唱。这种关系,到春秋时还保存着。如《左传》宣公二年,宋国的统帅华元与郑国作战,被俘,逃回。宋人筑城、华元作主管。筑城的工人唱歌笑华元“弃甲而复”,“弃甲复来”,华元只是让他们去唱,不加禁止,所以当时工人唱的歌还保留在左传里。
 这首诗,一方面说明我是王的卫士,不该把我调出去作战,批评大司马处置不当。再指出他 “亶不聪”,批评大司马胡涂。再说明作为王的卫士,他还有回家供奉父母的职分,现在却让母亲一人劳动,这也是大司马处置不当。这也说明当时卫士的职守,还有回家供奉父母的一分劳作,反映当时卫士的生活。
 孔颖达《正义》称: “司马掌禄士,故司士之官属焉。是爵禄黜陟,由司马也。其属又有司右之官,主勇力之士,故爪牙属司马也。司马主爪牙之士,其职得爵人,今转爪牙之士于可忧之地,故所以怨之也。”这是说,司马手下有司士、司右的官,司士主管战士,司右主管勇力之士。司士,司右把战士或勇力之士推荐给司马,司马加以任用,给予爵禄。现在司马把王的爪牙即卫士,调出京都去作战,不符合司马的职掌,所以卫士要怨他。《正义》对这首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诗经》·《祈父》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祈父》

祈父!司马!

予王之爪牙。我是君王的卫兵。

胡转予于恤?为何让我去征戍?

靡所止居。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司马!

予王之爪士。我是君王的武士。

胡转予于恤?为何让我去征戍?

靡所厎止。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司马!

亶不聪。脑子的确不好使。

胡转予于恤?为何让我去征戍?

有母之尸饔。家中老母没饭吃。

《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代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朱熹《诗集传》引吕祖谦语说:“越句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从另一角度,我们亦看出当时战事不断,兵员严重短缺,致使民怨不绝。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的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诗经通论》)。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