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旄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旄丘》旄丘之葛兮,旄丘上有葛藤攀援, 何诞之节兮?为什么它枝节蔓延? 叔兮伯兮,叔啊伯啊, 何多日也?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何其处也?为什么滞停安然? 必有与也。一定是等待同伴。 何其久也?为什么居留长久? 必有以也。一定有原因难宣。 狐裘蒙戎,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 匪车不东。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兮伯兮,叔啊伯啊, 靡所与同。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琐兮尾兮,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 流离之子。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兮伯兮,叔啊伯啊, 褎如充耳。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本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据笔者看来,《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也”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 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徵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诗经·旄丘
【注】 古往今来,此诗众说纷纭: 一说责卫伯之不能救黎,黎臣所作; 一说一个贵族妇女被遗弃了,漂泊在外,她丈夫有了新欢,对她的哀诉竟充耳不闻; 一说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向贵族乞求同情、救济,终于一无所得; 等等。可以信这个或不信那个,也可以全信或不全信。这里仅就“流亡说”作一点有关艺术表现的阐述。 与此诗近似的 《王风·葛藟》也是一首写流亡者求助不得的怨诗。 二诗的主角都是“终远兄弟” (离别家人) 的“流离子”。由于春秋社会已从比较静止的西周社会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他们无法生存,便逃往异地,乞求救济,但终无所获,激起怨愤。 《葛藟》共三章六句七十二字,各章二、四、六句末共有九个字不同外,其它各句的字完全相同。流亡者反复叫着阿爹阿妈阿哥,反复诉说阿爹阿妈阿哥不肯救济,此外就再没说什么了。这样重叠的遣词用字,反复咏叹,可以起到抒情的强化和持续作用,深具艺术感染力。 《旄丘》中的 “流离子”见对方过了较长时间还不伸出救济之手,因而产生疑问。经过一番调查,才弄清楚始终不被理睬的原因: 对方根本没有把“流离子”放在心眼里。诗所流露的怨情,层层递进,刨根浸底,给人以冷静的回味和深沉的思索。 可见类似的情感内涵,有着不同的抒发模式; 多种多样,贵在独创。 这二诗都以自然现象作为首章第一、二句起兴。“葛籐” 与“野葡萄”虽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却皆取其枝节蔓延的具象来隐喻时间的长久。这里不同的是,《葛藟》主要发议论: 关于流亡者如何乞求救济及其希望的破灭; 《旄丘》也发一点议论 (第二章) ,但着重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加以刻画: 贵族身穿蓬松的狐裘,在他的冠冕两旁以丝悬玉,下垂至耳,用以充耳避听,乘车外出,从不到流亡者的住处。这样就把冷酷无情的贵族嘴脸暴露出来了。 尽管二诗的抒情方式不一样、表现手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对于赋比兴三法却皆加以综合运用,既没有通篇只是议论或述说,也没有全诗均出比譬。正如《诗品·总论》所讲的那样: 赋比兴要 “酌而用之”,“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通 “窒”) ;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有些诗作,或晦塞费解,或一览无余,或干癟乏味,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大半与不善于综合运用赋比兴三法有关,而钟嵘带总结似的论断,可以说是有助于诗歌创作的一剂良方。《旄丘》等诗可以当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