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符hǔ fú(字)李灵,后魏人,除洛州刺史。 虎符hǔ fú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皇甫冉《独孤中丞筵陪饯韦君赴升州》: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卢纶《送从叔牧永州》:虎符龙节照岐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虎符 虎符五幕历史剧。郭沫若编剧。重庆群益出版社1942年10月出版。剧本集中描写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对待秦、赵两国关系上的一场激烈的斗争。信陵君立志统一中国,主张团结百姓,抗击暴秦的侵略。在秦国围赵的危急时刻,他深明“唇亡齿寒,团结御侮”的大义,苦谏安釐王出兵救赵。在遭到拒绝后,他置生死于度外,智取虎符,引兵救赵。安釐王昏聩刚愎,阴险自私,忌恨信陵君的才能和威望,阴谋把信陵君的三千食客全部杀害。剧本深刻地发掘了历史人物的生命诗意,歌颂壮美的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 高渐离 水乡吟 ☛ 虎符 虎符又名《信陵君与如姬》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42年2月11日完稿。1942年10月重庆群益出版社初版。1944年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修订改版。 ☚ 英雄儿女 秋子 ☛ 虎符 虎符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42年10月重庆群益出版社初版。剧作取材于《战国策·魏世家》和《史记·信陵君列传》,围绕窃取虎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展开了信陵君与魏安厘王之间的抗秦派与投降派、正义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戏剧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坚毅深沉、富有政治远见、具有合纵抗秦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信陵君的形象,同时出色地塑造了两个爱国女性的形象:有胆识,重义气,敢于反抗专横暴戾的巾帼英雄如姬夫人;深明大义,爱国爱民的贤母魏太妃。热情地歌颂了反侵略、反投降,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格。同时,剧作也无情鞭挞了魏安厘王的专制暴虐,妒贤嫉能,畏秦如虎,昏庸偏狭的卑劣嘴脸,特别是揭露了他为了排斥异己,置外敌于不顾,而向国内爱国力量下毒手的无耻行径,而这“是有些影射的用意的,因为当时的现实与魏安厘王的‘消极抗秦,积极反信陵君’,是多少有点相似”(郭沫若《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作者着意描写信陵君和魏安厘王的矛盾冲突,突出他们之间爱国与卖国、抗争与投降的斗争,使剧作获得了强烈的现实效果。剧中如姬夫人引匕自刎,信陵君之母被赐剑自尽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揭露了黑暗的浓厚,而且也起到了“号召斗争,号召悲壮的斗争……鼓舞方生的力量克服种种困难,以争取并巩固胜利” (郭沫若《由〈虏符〉说到悲剧精神》)的作用。剧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激情,把诗和剧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如姬夫人墓前自刎的独白,抒发了如姬刚烈、贤淑的情怀,揭示了为坚持真理而死的人生哲理。这部剧作不仅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这一时期历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 草莽英雄 家 ☛ 虎伏;虎符◉ 虎伏hǔfú 名 滚轮的旧称。运动器械的一种,由若干铁棍平行连接两个大小相同的铁环制成,人在轮里手攀脚蹬,使环滚动。 虎符hǔ fú指用黄布缝制成的小虎,或画上虎形的黄布条,端午节挂在小孩肩臂上以避邪: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系臂。(三一·710)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虎符 虎符 hǔfú 古代兵符,爲調發軍旅之信物。戰國至漢代盛行。多爲銅製伏虎形,以取威猛之義。銘文於背,分爲兩半,右半留朝廷,左半授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兩半相合,始可發兵。亦見玉製者,元代又有金虎符。今所見戰國時期實物有“杜虎符”,爲秦在杜地所用兵符。虎爲半卧式,上有錯金小篆銘文四十字。《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晉鄙軍。”《漢書·嚴助傳》:“武帝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宋史·輿服志六》:“高宗建炎三年,改鑄虎符,樞密院主之。”《清史稿·樂志七》:“虎符申命下丹霄,壁疊旌旗焕一朝。” 虎符hǔ fú〖名词〗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以铜制成虎形,背有铭文,剖分两半,一半在君,一半在将,验合才能生效。《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 各种凭证 各种凭证授予天下的凭证:灵契 ☚ 凭证 出行凭证 ☛ 虎符hǔ fú刻成虎形的兵符。《史记·魏公子传》:“得~~,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虎符中国古代依法调兵遣将的兵符的一种。用铜或金做成,做成伏卧的虎状,分为左右两半,一半归统兵将领保管,一半由中央掌执。用兵时,由使臣勘合,符合无误才能差兵。如果违制则以法处刑。《汉书·王莽传》: “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罪乏兴。”参见 “兵符”。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成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战国、秦、汉。传世有新郪虎符等。 虎符 虎符hufu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字。战国时期一般称“虎节”,但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谓“虎符”的前身。秦称虎符,如现存“杜虎符”,符身有错金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如秦“阳陵虎符”,符身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 秦杜虎符1973年陕西西安出土 ☚ 皇帝制度 琅邪刻石 ☛ 虎符 虎符信物,凭证。发兵动武则用虎符。统兵官与中书或枢密院各半,发兵时以使者持皇帝诏书及虎符对验合符后方举兵动武。历代皆相沿用,因初符面画虎头故名。其质初为竹,汉以后皆以铜。有虎头形,亦有“虎” 字者。虎者,取其威猛之意。《资治通鉴·汉纪》:“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应劭曰: “铜虎符第1至第5,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 后妃之宝 虎节 ☛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战国、秦、汉。传世有新郪虎符等。 虎符hu fu【旧语】tiger tally (tiger-shaped tally issued to generals as imperial authorization for troop movement) 虎符虎形的符信,用于帝王授于臣子兵权或调拨军队,剖为两半,右半留朝廷,左半给将帅,调兵时须将两半合验,相合始能调遣军队。 虎符唐以前帝王授权将领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昂首卷尾,从首至尾中分为二,右一半存帝王处,左一半交给带兵将领或地方官吏,虎符背部有错金银的铭文。调动军队时须将两半虎符相合,即《说文》所谓“分而相合”,表示命验可信。这表明必须通过帝王才能调动军队。历史上曾有魏如姬窃魏安厘王虎符,交给信陵君解救赵国邯郸之围的故事。现存最早虎符是战国时期的。(参考图130、17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